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郭先登:前瞻三十年 精准确立城市定位

编者按,此文是著名经济学家与城市学家郭先登教授撰写的关于“十五五”规划期及后多规划期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系列研究报告:《论“十五五”期区域经济发展新视角——兼论多规划期接续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聚光点》附件之二。主报告在国家核心期刊《经济与管理评论》2022年第1期公开发表后,引起热烈反响。为使读者更好研究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的新定位问题,经作者略作调改后,交由首页传媒智库予以载发,在更广层面以飨更多关注此文的读者。

2022年下半年进入“十四五”前期“与中期交互相连的时段”,建制市在继续进行波澜壮阔伟大历程中,以新战略观和科学实践观为指导,面向“十五五”规划期,要深刻认识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客观存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深透研究“十五五”及其后四个规划期城市经济社会如何在时代演义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演绎的潮流中实现特质型新定位。

一、更加精准聚光城市空间布局的特质型新定位。

建制市制定好中长期发展规划,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如何适应新发展趋势、更加精准聚光城市定位。任何一个城市从建市、崛起到兴起的过程,都会不断演化形成静态与动态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以经济地理为主导的区位优势形成相对稳定的静态型发展比较优势;以决策科学、抓准机遇等要素主导形成变化的动态型发展比较优势,两者合力锻造城市核心竞争力。新时代新阶段,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的情势下,据统计,2021年中国实现GDP达到1143670亿元,同比增长8.1%,几乎都是由建制市完成的,国内人均GDP首超1.2万美元,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7.7%;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3%:39.4%:53.3%,显现符合“饭碗里放的是中国粮”、“制造业拥有强大活力的全产业链”、“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国情的三次产业结构比。按可比价比较,中国GDP绝对额折合美元为17.7万亿美元,美国为22.4万亿美元,中美差距由2018年的6.4万亿美元,降到4.7万亿美元;首次超过欧盟作为独立经济体的总值;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20%。

建制市前瞻三十年或更长时期,要牢固把握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深刻演进的历史性机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继续进行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国经济内在向上、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决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按可比口径预测,“十四五”后期至“十五五”中期的年度,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其后将吹响到2035年向实现GDP越来越接近300万亿元目标进军的冲锋号,“十九五”将以GDP远超400万亿元辉煌新成就向新中国诞辰百年隆重献礼。

时代是定位之母、旗帜是定位之魂、理论是定位之向、实践是定位之源、特质是定位之型。建制市要更加科学研判静态与动态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演化与异化问题,以“两观”为指导,在砥砺奋进的伟大科学实践中确立更加符合时代与域情、更加符合在国家与世界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历史性作用、更加符合城市特色性发展的特质型新定位。

二、确立更加符合城市域情与更加符合城市在国家与世界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历史性作用的精准的城市特质型新定位。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揭示,城市以根本性特征、普惠性特征和特质性特征集合成现代化城市定位的基本特征:一是根本性特征以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砥砺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光明大道,充分显现城市拥有的强大制度性优势新形象;二是普惠性特征以宜居宜业宜游和国际化等为主要内容、充分显现城市幸福美满家园的新形象。三是特质性特征以城市独有的区位特色优势和长期发展形成的经济社会特色比较优势及运行模式特点为主要内容、不断展现城市现代化新气象。

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必须遵循自然力客观规律,推进向前发展;城市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固有的客观规律,站在历史方位延续的肩膀上建设特质型城市。根本性特征与普惠性特征是每一个城市定位里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任何城市的定位,必然涵有基本特征里的根本性特征与普惠性特征的主要内容。从根本性特征与普惠性特征出发,面对重要发展节点之时,所有城市都曾有过差异性的城市定位表述,这些表述代表了由那个历史阶段具有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认识水平,今人是无可厚非的。

笔者在长期研究实践中认为,新规划期新阶段城市要更加突出特质性特征,铸就越来越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唯有精准确立符合城市独有区位和长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特色比较优势的特质型定位,才能永远立于发展浪潮的“潮头”,成为名副其实地“弄潮儿”。在科学实践中要用精炼且易记的语言表述特质型定位,充分体现城市在国土空间里客观存在的特有新价值和新形象,应为城市适时抛弃“过去式”、适应“进行式”、高水平制定好发展规划的首要之题。

三、通过足够案例比较,选择城市特质型定位。

本文依据案例式研究的基本方法,对包括青岛在内的数十个不同层次城市的定位作了案例型研究,以论及“更加精准聚光城市定位”问题。本文从科学的理性假设出发,以青岛需要确立建设“新型海洋城市”的特质型新定位为典例,以完成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清晰地讲清楚为什么选择“特质型定位”是城市制定好发展规划的“首要之题”。

案例显示,青岛从置市之日起就同“海”连在一起,是中国特大城市中第一个沿海岸线始建城市核心城区,后建制区基本上沿袭被称之为青岛“母亲湾”的胶州湾和濒临黄海岸线建设;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及数十家国家与省、市相继建立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其研究成果几乎是遍布涉海领域的方方面面,形成国内外公认的强力化海洋人才高地。城市通过百余年时空布局演化,形成依海建市、靠海兴市、港城合一国土空间布局和门类齐全的特质性海洋科研与产业发展体系;东海岸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停靠蛟龙号国家深海基地及建于海中的国家海洋中试平台等为强力支撑、建立拥有相对完整海洋科技体系的“蓝谷”;西海岸新区担当创建国家唯一“海”字号“五区”的历史使命,军民融合发展,全力走向深蓝;胶州湾北部建制区与县域建制市,亦加快发展规模性海洋经济,成为世界认可的中国最具现代海洋科技城和海洋产业城盛名的城市。青岛拥有世界级大海港和国内重要陆港,通过联合,形成相对完善的、具有中转功能的沿海铁路枢纽港,进入多向辐射、一体高效、立体互联的陆海空现代化交通合作发展新时代新阶段;演化成新的比较经济优势,充分体现现代范、国际风、海洋韵、未来感的海洋城市新气象的、无可替代的特质性鲜明特征。前瞻“十五五”及其后四个规划期的未来,从理性假设出发,以城市更加突出“特色海洋城市新气象”为前提,我们提出,青岛确立更高、更新的以“海”为主题的城市新定位的表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型海洋城市”。这样的定位最切合城市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使青岛事争一流、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大海里的弄潮儿;唯旗是夺、驾驭航船、劈波斩浪,驶向更加辉煌的彼岸。

定位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涵盖的核心内容是高举旗帜、瞄准方向、笃定道路和必然具有宜居宜业宜游及幸福美满家园是常态的根本性特征和普惠性特征;“现代化”是必须担当担责完成以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简称“老四化”)和生态化、智能化、场景化、国际化(简称“新四化”)为主要内容的伟大历史使命。上述的旗帜、方向、道路和“老四化”与“新四化”及宜居宜业宜游与幸福美满家园的主题,是每一个城市在定位时必须既定展现的基本特征,无一例外。

定位里的“新型海洋城市”是指以国家海洋大科学中心和世界级大港口为强大新动能,加快完善港城合一制度、体制与机制,不断提高强力化海洋人才高地发展水平,更加发挥城市独特的海洋科技城和海洋产业城特色比较优势,率先建成海洋强国示范市;加快实施海洋性生态型新优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充分张扬青岛港成为世界级大港积聚形成支撑力的水平,不断放大建立自贸区临港片区固化成的带动力,拉动山东半岛城市群省域大港口型主体功能区整体联合优质发展;加快建成以空间布局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格型、湾区型组团式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特质性城市布局新结构,成为名副其实地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为位处中国东西南北中所有城市更加精准确立特质型新定位,提供一个“走在前列”、值得借鉴的案例。

四、城市在确立特质型定位后,要突出笃定三大发展指向。

无论处于何种层级的建制市,确立特质型定位的核心要义是,以重塑经济地理新格局为主题,不断放大符合域情和特质性定位决定的比较优势力;完整建立城市空间点线面角综合支撑多极点多轴线多层面多视角的互融性、复合性、特色性、立体性多维度的生产力配置新结构。新规划期更加需要突出符合特质型新定位的三大发展指向:

指向一,突出建立符合特质型定位的城市经济结构。

一是遵循生产力科学配置规律。要在不断促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与协调的进程中,适时抓住抓稳以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和治理资源等为主要内容、推进建立符合发展定位的城市经济新结构,从本源上根除长期存在的城市之间经济结构低水平蔓延式发展的“同构化”现象,不断提高城市合理配置生产力水平,真正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经济发展新结构体系;在国家深入实施双循环发展大战略的过程中,通过建立“新结构体系”,不断开拓市域内外永无止境的广阔市场空间。

二是围绕建立“新结构体系”,加快打造符合特质型定位的特色产业链。要不断提高强化创新链引擎力水平,以创新链主导建立完成生产总过程所需要的、相对完整的特色产业链体系;要以“共担数字时代责任”的科学论断为指引,不断提高算力作为新生产力要素生发新动能的水平,加快推进以战略布局重塑、体制机制重塑、组织体系重塑、人才配置重塑为主要“硬核”方式的数字经济为基础的特色智能化产业发展;要结合域情,加快建立以适应国家布局类脑智能、生物技术、前沿新材料、氢能与储能、航空航天等未来型产业和传统性与必需性比较优势产业,形成布局更加科学的城市特色新产业结构体系;要锚定能够充分发挥本域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及新型产业,不断提高未来性产业拉动力水平,加快形成完整的以特色产业链为主体的现代大工业体系。要打好财政是城市善治的杠杆性支柱和金融是城市经济血脉的财政+金融的“组合拳”,使之成为打造特色产业链、建立城市经济“新结构体系”的强大支撑力。

建立“新结构体系”要突出人才高地建设。要认真借鉴上海打造集聚世界级人才平台新结构,北京构建“塔尖亮”、“塔身壮”、“塔基牢”完备的人才梯队新结构,深圳营造全周期全过程全要素保障人才生态新结构的新模式,让人才高地因“新结构的新模式”更精彩、更出彩。要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认真吸纳上海从2017年到2021年优化营商环境由1.0版升级到4.0版、形成运营体系新结构的新经验,力促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普遍实现每年迭代升级。要以人才高地建设为基本抓手,以聚焦终身教育为主题,通过多时空多阶段多领域多模式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坚决补足与补齐强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客观存在的理论研究与舆论宣传导向方面的短板与缺陷;特别要加快促使理论研究与出版机构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研究水平,使之成为名副其实地发挥正确导向科学实践活动作用的强大理论阵地;特别要加快促使传媒报刊机构以习近平治国理政新学说为指导,守正创新,不断提高“舆论宣传”水平,从根本上解决现状经济评论弱化与脱轨、偏向的问题,充分释放具有针对性、说服性、导向性“‘有的放矢’型经济评论”生发出来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新动能,以显现日益强化建设“学习型城市”拥有的无可替代的、新人才高地的新形象,有效适应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发展形成的新格局。

三是适时抢占置身世界数字贸易蓬勃发展浪潮里的先机。要在中国数字贸易已经进入世界前十、跨境电子商务零售出口额位居全球首位的发展态势下,牢固把握数字贸易呈现出贸易模式高度复合化、贸易环节高度扁平化、贸易主体高度普惠化、贸易标的高度多元化、智能制造高度常态化的“五大”新趋势。案例显示,上海强化集成建设新一代感知、网络、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以早日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和世界级数字产业集群,率先以数字生活新兴技术试验场、模式创新先行市、智能体验未来城为主要内容、2035年成为具有世界重大影响力的“数字之都”,充分展现城市强大竞争力的新形象。

指向二,突出推进符合特质型定位的场景化。

场景化是现代化城市布局建设的“魂”。如建设“新型海洋城市”,要从根本上改变临海城区的海洋性场景与其行政管辖的陆域建制市、建制区“脱节”的问题;要在城市全域特质性场景化的过程中,把多种海洋性场景有机植入陆域腹地,形成更新形象的特质型“红瓦绿树、蓝天碧海、海城相依、港市相托”的特有场景,特有美景,特有赞誉,特有光彩的全域城市(小城镇)集群完整、且有特质的现代化流光溢彩的海洋性新场景。

再如,北京有600年历史的隆福寺及周边区域曾为商贸繁华之小区域,因故一度冷冷清清,近年来通过打造新场景,变成首都新功能新消费大平台的网红打卡热地,显现现代小区域建立新消费空间新范例的新气象。

还有,城市普遍强化“音乐歌舞城市”的力度,通过以致敬伟大党、致敬新时代、致敬新幸福为主题,唱响祖国、唱响家乡、唱响山河和欢舞生活、欢舞时代、欢舞未来,打造多类型多模式多手段华灯闪烁、盛世如愿的“音乐歌舞城市”新场景,成为市民与游客流连忘返、打卡热地之时空。

指向三,突出顺应符合特质型定位的单体城市与新型城市圈群同城一体化、城市本域内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

一是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要在本域内率先充分释放以城市中心城区为主动力源和副中心与新区为副动力源的“双源效能”,实现城市行政管辖空间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融合发展。要以土地为重点推进乡村集成式改革,实施好铸魂工程、溯源工程,实现以乡村振兴为推动力的域内小城市突破性、跃升性发展;以市区与行政管辖的乡村联动为主体空间,通过新活力、新教育、新医疗、新骨架、新交通、新品质、新制造、新园区、新商圈、新活力、新格局的“十新”,跟紧国家全局城乡一体化发展大趋势。

二是以主体型时空新载体为空间的新型城市圈群加快发展的大趋势决定了任何一个单体城市都必然成为新型城市圈群的重要一员,而决不能落单。新规划期建制市要通过域际之间的紧密联系,建立不同规模、不同形态、不同模式、不同特色的商品经济联合体;要通过域际共享、“圈群通办”,坚决打破行政体制藩篱,完整实现域际更大规模、更高层级、更广范围的一体化高效合力配置圈群资源。案例显示,成渝双城经济圈通过重大改革、出台重大政策、建设重大项目、建立重大平台,形成值得借鉴的城市经济合作发展新样板新范例。

(作者郭先登,原青岛市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青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称号。长期从事现代纺织经济学、现代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现代旅游学、开放经济学、品牌经济学、海洋经济(蓝色经济)等基础理论学科研究;出版著作10部,在《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国内外131个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952篇;长期从事对策理论研究,在主持撰写的100余项对策理论研究成果全部得到国家、省或市领导批示;多次主持国家及省市知名品牌评审与认定和重大项目及规划评审与论证、鉴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