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大年,蒸饽饽,是胶东年俗之一,寓意让来年的日子“蒸蒸日上”。新春将至,莱西市群众文化服务中心博物馆、莱西市花饽饽博物馆联合举办“我们的节日·春节——莱西花饽饽民俗文化展”,该展览自1月26日至2月18日。
展览分为历史文化展区、工器具展区、工艺流程体验区三个部分,共展出面塑作品、花饽饽制作工具、生活用具等400余件。市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莱西花饽饽民俗文化的魅力,体会浓浓乡情。
据了解,胶东花饽饽早在汉代就有文字记载,经传承发展延续到今天,可谓历史悠久。宋代文献资料曾记载,胶东花饽饽用于春节、中秋、端午以及结婚祝寿的喜庆日子。胶东花饽饽是胶东妇女根据地域特色、节日和生活习俗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样式,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体现了人类艺术淳朴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经过千百年的传承,胶东花饽饽这种古老的民间习俗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人们透过这些花饽饽,仿佛看到庄户人家浓浓的乡情,同时也能感悟到民间绚烂质朴的乡土文化。
胶东花饽饽在不同的节日有着不一样的表现内容,从腊月到正月十五,从孩子出生到老人做寿,人们用花饽饽来表达对节日的庆贺和家人的祝福。动物花卉、历史典故,以及很多的民间题材,都成了花饽饽的表现内容。
饽饽表面挑出鼻,插入红枣,用来供奉祖先、财神、菩萨等天地众神。五个枣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拜神,正月初三撤供品。过年还要蒸元宝、圣虫、刺猬等花饽饽。元宝主要用于供奉财神,希望来年生意兴隆、财源不断;圣虫放在粮囤面桶当中,直到二月二才分给孩子们食用。圣虫的“圣”取其谐音“剩”,意味剩余,寓意五谷丰登、年年有余;刺猬口含红枣,满身硬刺,非常可爱,放在米柜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用之不尽。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辛小丽 通讯员 程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