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国内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着怎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国内医械企业在参与国际公共医疗采购中面临哪些问题?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2022年1月14日下午,由青岛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与国际公共采购网共同举办的“联合国跨国医疗采购暨国际公共医疗采购线上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得到了联合国相关机构、青岛市政府、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大力支持,联合国驻华官员、国际公共采购权威大咖、行业协会代表相聚云端,就“疫情下的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寻找海外订单”这个主题,各抒观点,贡献智慧,共同探寻拓展国际医械市场之策。
大咖“云”聚,论坛吸引16万人在线观看
作为一场国际化、高规格、专业化的线上论坛,联合国跨国医疗采购暨国际公共医疗采购线上论坛,引发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青岛市政府副市长栾新、青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卞成、青岛市贸促会会长刘大川以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秘书长李志勇、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秘书长屠建卿在论坛上致辞,联合国项目事务署项目合作官员陆瑞光、联合作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采购官员肖怡、国际公共采购网总经理何涛、国际公共采购网副总经理葛扬以及青岛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徐海波,分别从政策层面、行业发展、平台赋能、市场开拓等方面作了主题演讲。
栾新在致辞中表示,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的外贸港口城市,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在保持传统优势商品出口增长的同时,口罩、防护服等防疫物资出口也大幅增长,得益于青岛市政府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的形势下能够迅速调整策略,帮助青岛外贸医疗企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本次论坛为企业提供了一次与国际公共采购主体间的交流、分享和学习的机会,有利于帮助企业更快、更好、更准确地了解国际公共采购规则和供求信息。期待青岛外贸企业能够借助国际公共采购平台把青岛特色产品卖到全世界去,让世界了解青岛智造。
本次论坛活动还得到了广东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河南省医疗器械行业商会、浙江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等国内十余个省市医疗器械商协会的大力支持。论坛主题切中需求,干货满满,吸引了超16万人在线观看。
疫情肆虐,国际公共医疗采购迎来红利期
新冠疫情自2020年初席卷全球以来,累计感染人数已超过2亿人,受此影响,全球医疗器械公共采购数量快速增长,成为最受关注的行业之一。世界银行相关数据显示,每年来自全球的市场采购规模达到9.5万亿美元,国际公共的采购主体包括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共组织等,仅2020年,联合国公共采购金额就达223亿美元,其中医疗健康领域占比最大、上升最快,采购金额为55亿美元,与疫情相关物资与服务采购额为26亿美元。
一方面疫情带来了国际医疗市场需求井喷,另一方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不断增多, 同时疫情导致的人员、货物流动受阻,线下会展遭到重创,让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公共采购、开展全球化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医疗企业26000多家,相关经销商90多万家,体量超过欧洲、日本和美国的总和。而进入联合国公共医疗采购的注册经销商仅为7500家,2020年只有1000多家企业获得联合国的公共采购合同,在总采购金额中占比非常小。
尽管如此,中国正逐渐成为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并且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已成为继美国、欧盟、日本之外第四大医疗器械市场,2020年仅给联合国供应的总产品货值业已晋升到第三位,可以说未来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国际公共采购市场对中国企业蕴含着巨大的商机。
搭好平台,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虽然国际公共采购市场商机无限,但是中国企业在进军国际公共采购中,不仅面临国际大环境的挑战,同时更有来自自身因素的掣肘。
国际公共采购网总经理何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医械企业和经销商在进入国际公共采购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国际采购信息不畅、获知渠道有限,同时不甚了解国际贸易规则,在国际贸易结算、国际贸易物流运输、国际贸易信用体系等方面存在短板。国际公共采购网的搭建,就是要解决信息不畅问题,同时通过人才培训,储备一大批适应国际公共采购的专业人才,让更多的国内企业和产品进入到国际市场。
“新冠疫情爆发前,国内企业多是从专业会展中了解信息、拿订单,疫情导致线下会展几乎陷入停顿,企业需要转变思路,要多通过线上平台,寻找采购数据开发市场,另外也要多关注线上展会和论坛,2020年我们和财政部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公共采购论坛,效果非常好,今年6月份,联合国采购大国将在中国举办,这也是该大会第二次进入发展中国家,相信大会将给国内企业打开更广阔国际视野,带来更多机会。”
何涛还向记者透露,国际公共采购网在去年12月刚刚正式上线,上线仅一个月就有100多家企业入驻,平台的虹吸作用凸显。随着平台在帮助企业获取订单、实现品牌和信誉背书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显现,对企业的吸引力将不断增强,预计到年底,平台入驻企业将达6000多家,今后将有更多企业通过平台走进国际市场。另外,目前中国制造业水平和服务能力都很好,中国政府也在进一步开放采购市场,未来政策给力、各方面协同努力,中国企业拿下国际公共采购市场30%份额是可期的。
协会发力,为青企搏击市场添羽翼
作为此次论坛主办方,青岛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会长徐海波表示,国际公共采购网的搭建,包括青岛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在内的国内行业协会发挥了巨大的聚合作用,未来协会将积极发挥服务效能,帮助更多国内企业更直接、更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公共医疗采购中来。
徐海波表示,成立于2015年的青岛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以往在为政府部门担当“智库团队”、为会员企业提供交流培训、寻找国内订单方面用力较多,今后将在国际公共采购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汇聚更多医贸公司,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助力。“青岛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在外贸出口方面应把握更多机会,虽然2020年在联合国公共采购中标的中国前十名企业中,青岛的州悦国际和海尔生物就占据两席,但在出口方面,青岛医械生产企业仍是弱项。相对仅有200多家生产企业且没有龙头企业来说,青岛却拥有2700多家医贸企业,贸易优势明显,青岛应扬长避短,借力外贸带动生产企业争取更多海外订单。”
徐海波告诉记者,青岛市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正联合国内十多个商协会筹备医贸节,并计划在今年5月举办首届大会,通过医贸节,一是给青岛企业在国内销售作对接、找经销商,让国内生产企业找到青岛经销商,二是给青岛生产企业找到国外订单,借助医贸行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做好医贸大文章,协会想做的事还很多。今年青岛市与医疗有关的项目有20多个,其中大部分是园区项目,而这些园区主要定位在生物大健康领域,同质化很高,青岛亟需一个配套交易服务园区。下一步协会将计划建立一个医贸园区,把青岛的港口优势和医贸优势充分激发出来。园区将以永久性展示为主,并结合线上和线下交易,减少企业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为青企搏击国内外市场添羽翼。”未来,如何发挥协会力量,助推青岛医贸产业发展,徐海波已绘好蓝图。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 记者 张吉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