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这座城市,“国信”是镌刻于建筑经典的烙印,是奔行于改革开放长河的风帆,是洒落在这片山海的片片星辉,是流淌于岁月静美的记忆。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青岛国信集团“二次创业”优化阶段的开局之年。值此特殊年份,追溯植根青岛33年的发展成就,感受今天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力量,展望明天“做实做久”基业百年的发展蓝图,国信始终与青岛这座城市同频共振。
打通城市资本血脉 成为“本土金融”中坚力量
1988年,青岛国信集团前身——市能源投资公司正式成立,搭建城市金融平台、服务城市战略,成为国信与生俱来的使命。此后30多年里,历经信托公司、实业公司,直至国信集团,“金融为脉”贯穿这一青岛国企中坚的崛起轨迹,为城市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动能与支撑。
作为青岛最早的政府投融资平台之一,国信集团先后完成了黄岛电厂产权转让、海天大酒店收购、青啤股权分置改革、双星跨国并购锦湖轮胎、青岛港H股上市等超过200亿元的重大资本运作,为青岛国有资本有序进退、支柱企业跨越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也通过重大资本运作,不断完善青岛本土金融体系,如青岛农商行组建及上市、陆家嘴国际信托重组、中路财险组建、青岛银行A+H股上市、港信期货获批成立等。基于城市金融运营厚重底蕴和使命传承,2013年“青岛国信金融”成立,截至目前,已成为青岛市首家、金融牌照最全、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有综合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搭建“融-投-贷-保-服”全链条金融服务平台,更深地融入城市经济命脉。
深耕产业金融,联合发起规模超百亿的海洋产业基金,可带动1000亿元以上总投资;设立20亿元青岛首支中欧创新产业投资基金,与中国国新、东吴证券合作发起设立总规模4.5亿美元的海外产业投资基金,打造全球资源聚合、信息共享平台……发起及参与设立各类基金规模近400亿元,为青岛大企业新旧动能转换、大项目集聚集群注入新动力。成功投资近百家企业,助力迈瑞医疗、威奥轨道、孚能科技、冠中生态、康方生物等近40家企业通过 IPO或并购实现上市。
设立山东省首家飞机SPV公司,落地山东首单飞机融资租赁业务,提升青岛市融资租赁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效能。
深耕全国首批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沃土,构建国信特色的发展模式与核心竞争力。牵头设立青岛市数字金融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平台——“金企通”,累计服务规模超百亿元,建立城市级“普惠金融”共享体系。创新“融e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以“投资+管理”模式,加深集团产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合作黏性,贯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积极发展担保公司和小贷公司业务,“支农、支小、支微”,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痛点。
截至2021年上半年,国信金融板块资产总额596亿元,净资产273亿元,资产管理规模近700亿元。
完善城市功能 为城市发展筑牢根基
2011年6月,中国最长的海底隧道——胶州湾隧道通车运营,终结了青岛多年来“青黄不接”的历史,每年约为1.2亿人次提供跨海交通服务;2020年10月29日,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承载青岛国信九年的执着守望,启动建设,让青岛迈向“双隧”时代,有效畅通东西两岸人流物流,推动大青岛城市空间进化。
“胶州湾第二隧道预计2027年建成,该项目将突破超特长隧道通风防灾,大断面隧道穿越大规模断裂,超大直径盾构与钻爆法隧道海中对接,超大直径盾构承受超高水压等世界级难题,将在超长跨海通道建设领域起到先行示范作用,引领国内外海底隧道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领域未来10年的发展趋势。”谈到胶州湾第二隧道,青岛国信集团总工程师曲立清的记忆回到2011年初春,当时胶州湾隧道通车在即,大家夜以继日地加班,在一次吃加班餐时,现任集团董事长王建辉即提出青岛需要第二条隧道。凭着这个超前的想法,2012年,青岛国信启动胶州湾第二隧道前期研究工作,邀请钱七虎院士在内的众多国内外顶级专家对项目进行全面论证,共完成工程预可行性研究阶段专题研究4项、可行性研究阶段专题研究15项,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胶州湾第二隧道工程项目西起西海岸新区淮河东路,向东沿刘公岛路敷设,下穿胶州湾至海泊河口衔接青岛东岸城区。主线全长17.46公里,其中隧道长14.36公里,最深点距海平面115米,设双向六车道,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海底道路隧道。
隧道建设只是青岛国信城市基础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在青岛国信展厅看到,三十多年来,青岛国信承载了青岛市多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筑牢根基。“国信的城市功能开发,现在我们有了非常大的思维突破。设立之初的国信是按照政府的要求来保质保量完成任务;近十余年来我们是主动匹配城市发展的战略,主动对接城市的整体规划,靠超前的科学策划,用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来加速城市的发展。”据曲立清介绍,目前,国信集团已建项目17个、在建7个、拟建7个、论证5个,共36个项目遍布青岛全域。已建、在建项目总投资量近700亿元,拟建、论证项目总投资量预计将超过1800亿元,构建起城市发展的重要地标和产业骨架。
提升城市品质 在功能服务领域不断深耕
伴随着青岛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发展与市民需求,青岛国信还在文化、体育、旅游、会展、酒店、交通、粮食等城市功能服务领域不断深耕。
2021年国信海天中心七大业态陆续亮相,成为网红打卡点,369米的高度不仅缔造了城市新高度,而且青岛国信将极具商业价值的80层、81层打造成为云上艺术中心、城市观光厅,引领城市文化生活新风向。
“青岛市目前艺术场馆资源并不充足,青岛国信作为青岛市的国有企业,带着对这座城市的情怀,来打造云上艺术中心。海天云上艺术中心的开馆首展《美在和同》,是中国美术馆首次与企业合作,被业内人士评为岛城史上艺术价值最高的展览。特别是毕加索、安迪·沃霍尔、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的经典作品,及明代徐渭、朱耷、石涛等大师的文物级作品广受社会各界及广大市民欢迎。”国信文旅公司总经理万贝妮告诉记者。
据记者了解,青岛国信已不是首次参与城市文化建设,例如青岛大剧院,历经11年的精心打磨,已经打造成为青岛市的艺术殿堂。青岛大剧院作为城市现代艺术的重要载体,年均演出300余场,年均接待观众25万人次,获评“中国十大剧院”,还创造性运作了“青岛大剧院艺术节”“崂山艺术讲堂”等一系列公益文化品牌,开启了文化惠民的崭新乐章。由青岛国信投资建设的青岛体育中心,定位“重大赛事载体,独特城市景观,主题市民公园”,先后承办了第十一届全运会、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混合团体锦标赛、全国游泳冠军赛等一系列重大赛事和文化演出活动。在这个基础上,青岛国信海天篮球俱乐部开创了“内容+场馆”的运营新模式,2020年圆满完成疫情之后CBA联赛的重启,国内首批篮球公园也在国信落地。
青岛国信自主研发的青岛市综合服务云平台 “便捷青岛”,在交通领域打造综合交通出行平台,医疗服务建立便捷就医平台,教育服务建立便捷教育平台,社区服务接入社会成熟服务平台,推出信用分、钱包服务、国信通等特色服务。
青岛国际会展中心和中国·红岛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共拥有21个展厅,室内外展览面积达47万平方米,年展览承办能力超150万平方米,拥有国展公司、跨采中心以及外服中心等自办展经营单位,运营广交会、华交会、电博会、出国展览会等大型专业展会,占据青岛市会展行业半壁江山,成为了青岛走向世界、世界走进青岛的重要门户。
在酒店餐饮服务领域,青岛国信整合原海天大酒店、东方饭店项目资源,重建五星级海天大酒店,引入超五星瑞吉酒店,管理海天体育中心酒店、海天大剧院酒店、海天红岛会展中心酒店、海天金融中心酒店等三区八店,客房规模近3000间,是青岛客房数量最多的酒店管理公司。
深耕海洋产业 让蓝色之翼放飞强国梦想
“忠于所爱,我和国信这个企业都是生于青岛,长于青岛。国信作为青岛的国企之一,自然也就是青岛这座城市的长子。长子的使命就该是有担当,为这座城市担当,为这座城市的市民担当。”王建辉谈到为什么青岛国信会涉足全新的海洋产业时,饱含了对这座城市的深情,希望让蓝色之翼放飞强国梦想。
2012年,青岛国信前瞻布局海洋产业,在长期深入论证与战略培育基础上,按照“科技+资本+产业”的发展模式和“深耕一产、撬动三产、拉动二产”的发展思路,初步搭建以智慧渔业养殖工船、现代海洋牧场、陆基养殖基地等项目为载体,辐射带动海洋渔业、海洋科技、休闲旅游、贸易物流等链条的海洋产业发展平台。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国信1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游弋式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创造了全球深海养殖新模式,预计2022年4月将正式交付运营。后续青岛国信将联合各合作方全力将工船项目打造成为世界级深远海养殖的示范工程,将成为我市继高铁后又一张“国家名片”。
海洋牧场目前拥有确权海域3.5万亩,形成底播增殖区、筏式养殖区、网箱养殖区、人工鱼礁区。现已启动30万亩规划建设,获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和“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信水产”品牌正在积极试运行。
在陆域,青岛国信通过并购国内技术领先、产量最大的陆基三文鱼养殖项目,成立青岛国信东方循环水养殖科技有限公司,以高端海洋水产养殖业为载体,开展三文鱼、大菱鲆等经济鱼类的循环水养殖业务。目前拥有4万方陆基循环水养殖工厂、3万亩现代海洋生态牧场、400余口抗风浪深水网箱,培育了大西洋鲑、大黄鱼、牡蛎、魁蚶等四大主打水产品系列。
2020年青岛国信收购百洋股份,百洋股份是一家“以水产品饲料生产为核心,依托远洋渔业,以水产食品精深加工和水产生物制品为延伸”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从而形成饲料、养殖、加工、销售的闭环模式。
在青岛即墨东北部、胶东半岛南侧沿海中心位置,规划海洋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包括34平方公里陆域及200平方公里海域。先导区是以海洋经济三产融合发展为主要特色的绿色、创新、集聚发展新高地。项目规划到2030年,打造投资、产值均超过1000亿元“双千亿”现代海洋生态产业链和国际知名的“创智蓝湾、活力海岸”。在蓝色硅谷,青岛国信海洋产业也在同步推进,投资约2.68亿元建设国信·海创基地。目前已经投入使用,为海洋产业、企业,搭建创新、创业的重要载体。
“稳健不失增速、规范不失活力、廉洁不失动力、担当且可持续”,从2006年公司制改革算起,国信集团总资产、净资产、收入、利润总额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均保持在20%以上。尤其是2020年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如期达成总资产超千亿、收入超百亿、利润超十亿“千百十”目标的历史性跨越。2021年,国信集团实现收入总额120.3亿元,较上年增长15.47%;利润总额13.2亿元,较上年增长20.99%,全面完成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任务。
展望未来,青岛国信将以“提高城市运营品质、提升城市运营效率、降低城市运营成本”为目标,全力打造市场化产融结合型城市专业投资运营商,沿着“做实做久”,“成就城市梦想”的道路不断前行。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辛小丽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