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株洲路欲做产城融合新走廊 集中启动20个项目

m_108271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姜喆

崂山区株洲路,这条经过了20余年发展的道路迎来了再次腾飞的机会。昨日下午,崂山区举行了株洲路片区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集中启动仪式。此次集中启动的项目将产业转型升级、企业腾笼换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新兴经济,加快完善产业链条,积极推进二产与三产融合联动发展。

培育新兴经济

此次集中启动项目共20个,总投资约30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50万平方米,分别涉及金融商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以及智能硬件、新能源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产业等“蓝高新”产业。

其中,总投资150亿元的海尔云谷项目,将对占地面积约600亩的海尔工业园东院区进行全面改造升级,建设成为以金融服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创客平台、商业休闲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全部建成投产后,将引入800余科技型企业,入驻2万余名高端人才,实现年产值约400亿元,实现税收约20亿元;总投资约40亿元的澳柯玛智能产业园项目,将对占地约122亩的原有厂房进行搬迁改造,建设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为主的智能型产业园,设立澳柯玛集团的智能管控技术、智能家电、超低温制冷技术、商用冷链、自动售卖等五大全球性研发中心,吸引200余家上下游中小企业落户,吸纳创新创业人才约1万人,实现年销售收入约30亿元,实现年税收约3亿元。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崂山区株洲路片区,作为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20余年的发展,聚集了海尔集团、海克斯康、华仁药业、双瑞压载水等一批蓝高新企业。2015年,区域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5.5%,居全市第一;海洋经济增加值完成120.9亿元,增长13.9%,占GDP比重达到约24%。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5075件,增长23.1%;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1241件,增长67%;申请PCT国际专利186件,占全市申请总量的54.9%。截至今年2月,全区有效发明专利4352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百件,达到101件,居全省首位。

近年来,崂山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株洲路片区的提质发展,致力于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先后推进杰华生物、滨海大数据中心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实施。如,杰华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原为产能落后的旧厂房,区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推进闲置土地资源开发,两家企业投资3亿元建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乐复能”的GMP生产车间、研发中心等。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的国家一类新药,实现年利润15亿元,年税收7.5亿元。目前,项目正在进行内外装修,预计2017年可正式投产。滨海大数据中心项目,原为设计、生产、销售、STN型液晶显示器及整机产品,泰科达电子有限公司结合市场发展,利用青岛国际通信光缆区位优势,主动转型升级,拟总投资10亿元,发展以大数据为主的创新性产业。目前,项目一期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预计2016年下半年正式投产。

产城融合的国际创新走廊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转型的加快,崂山区在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土地资源不足与新兴产业发展的矛盾逐渐凸显,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需求与区域空间发展环境保障间的供需矛盾逐渐凸显,亟需加快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更新,着力在需求侧与供给侧两个方面进行结构性改革,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区域发展环境,促进土地保障、产业发展、环境承载的供需协调发展。

崂山区立足新形势下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发展环境,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确定按照青岛的“深圳”、青岛的“中关村”目标,探索推进在体制机制、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创客发展等方面创新,推进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成为全市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示范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的国际创新走廊。

目前,株洲路片区产业升级已上升为全市战略,列入市十三五规划。同时整合区科技局、高科园管委等科技创新资源,成立了区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总指挥的崂山区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指挥部,发布实施了《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政府关于株洲路片区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意见(试行)》(崂政发〔2015〕10号),全力推进了区域概念规划和城市设计。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