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牧歌》:音乐隐喻中的家国情怀

《牧歌》董宏猷著 青岛出版社出版

《牧歌》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那一代少年和他们父辈的成长故事。董宏猷在创作谈里说过一句话:“牧歌般的生活来之不易,那是多少人的牺牲与鲜血,换来的蓝天白云,雪白羊群。”所以他要书写的,不仅仅是新中国和平蓝天下的少年们牧歌般的生活,同时也有少年们的父辈抗争与奋斗的悲慨战歌,和那一代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所以,从小说里能清晰地看到这样两条叙事线。

《牧歌》的故事主体是一支少年合唱队。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小说涉及和引用了十几首中外名曲。因此,这部作品又具有了一部“音乐小说”的性质。就像柯罗连科的小说《盲音乐家》里,那位老马夫约西姆的悠扬笛声,一直在引导着五岁的盲孩子成长一样。《牧歌》里的那些诞生在不同年代里的乐曲,也是少年江南和他的童年伙伴们成长中的“精神养料”。这些凝结着血与火的命运战歌,每一首都是时代的声音,都是现实生活的歌咏,所以它们和现实生活一起,用跳动的音符、激越的旋律呼唤和影响着这些少年的精神走向,也引导着一颗颗少年的心,从狭窄、犹豫和脆弱走向了博大、坚定和坚强。音乐贯穿在这部小说的始终,处处透出了音乐的力量,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音乐小说”所具有的涤荡人心、润物无声的魅力。

《牧歌》的故事以长江边的武汉三镇为背景。董宏猷熟悉老武汉的历史掌故、市井文化和民俗风情,所以这部小说里,除了音乐占有较大比重,还有一个突出的特色就是老武汉的地域文化和市井风情。长江码头上高亢的号子声,滔滔大江的浩荡江声,江汉关的悠扬钟声,老汉口市井里巷的叫卖声,还有各种习俗、名物、小吃、方言……这是一幅充满烟火气息和码头文化色彩的乡土风俗画,也构成了一群少年的真实生动的乡土背景,同时也是小说所要呈现的家国情怀的一部分。家国情怀,怎能缺少对家乡、对乡土的熟悉与热爱?正是那些江声、号子声、钟声和叫卖声,让故事里的少年认识了生活和世界,也获得了成长的灵性、智慧和勇气。

《牧歌》在叙事结构上也是颇具匠心。少年江南的爸爸这个人物,一直是故事里的一个谜、一个悬念。作者没有把笔墨过多地放在这个人物身上,因为他的主人公是江南这些少年。但是,这个人物又必须有所交待。所以,作者在小说最后一章用了较大篇幅,“回放”了江南的爸爸与戴安澜将军和远征军的故事。至此,《牧歌》两条线的叙事才算全部完成。把江南爸爸的故事做“后置”处理,这种结构方式甚是巧妙,既避免了如果把父辈们的故事提早讲述有可能会“喧宾夺主”,同时也给整个故事安排了一个贯穿始终的“悬念”,使小说具有了一种欲罢不能的阅读吸引力。

作者:徐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