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金花”培育企业案例七
青岛人对于香肠、火腿的记忆由来已久。相关资料显示,1903年观城路65号,德国人始建青岛肉类加工厂,火腿和香肠就在此时开始出现在青岛人的餐桌上,成为青岛人口中那经典老味道。
北有哈尔滨红肠,南有青岛火腿。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波尼亚”)传承于德国烤肠工艺,制作出上世纪90年代经典的香肠——波尼亚烤肠,成为国人餐桌上被频繁“翻牌”的常客。历时三十年,通过不断优化产品质量、驱动品类升级,打造品牌“差异化”,波尼亚稳居国内肉制品行业的领军地位,誉为中国肉类50强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
为了寻找经典老味道背后的故事,探访“青岛金花”农业培育企业的经营之道,记者走进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波尼亚),近距离感受这家食品企业精耕细作的匠心。
全产业链管理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打开波尼亚品牌的天猫、京东旗舰店,一波波好评瞬间刷屏:“烤肠内含大块肉,家人很喜欢吃”“加上面包做三明治味道一流”……在激烈的肉制品加工市场中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背后有波尼亚全产业链管理,为人们带来的安全感和实惠感。
波尼亚加工生产线
健康、生态的原料,才是产品安全的根本,这是波尼亚优化产品质量的初衷。秉承这样的价值理念,波尼亚从养殖源头开始,着力拓展肉制品加工产业上下游产业链,陆续成立了畜牧科技公司、良猪繁育养猪合作社、屠宰厂,打造生态养殖、科学屠宰、产品深加工这一产业链食品加工保障体系。
一头活猪从生产线的进屠宰车间,经72小时深加工即变身色、香、味俱全的烤肠,从生产线的另一端下线,当天运达岛城人民的餐桌。一体化生产直观展示了从“农场”到“餐桌”的画面,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生鲜肉的营养,将因冷冻肉运输后再解冻加工等过程中造成的风味损失、细菌污染降到最低。
科研力量加持 差异化定位产品
纵观国内市场,肉制品品牌林立、竞争越趋白热化。“对于波尼亚来说,30年来不断优化产品质量、驱动品类升级,打造品牌“差异化”,是其站稳肉制品行业的核心因素。” 青岛波尼亚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向进认为,只有将产品的核心优势转化为品牌差异优势,才能在潜在消费者心中占领有利位置。
近年来,波尼亚高度关注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差异,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不断打磨产品质量,开发出不同的价值组合方案,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独特属性,成为提高波尼亚的产品辨识度,突围同质化市场的关键因素。
事实上,波尼亚培育差异化产品布局离不开科研力量。波尼亚与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成立了产、学、研于一体的食品研究院,波尼亚食品研发中心是省级技术中心、肉类工业专家站、中国海洋大学教学与科研实验基地。
波尼亚在平度大泽山养殖的谷饲猪,采用与中国海洋大学联合研发的生物发酵饲料进行喂养,极大降低猪肉中的药物、重金属残留量,提高猪肉的安全性。此外,波尼亚联合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大学数字医学与计算辅助手术研究院董蒨教授团队合作,开发猪肝超微结构处理的猪肝祛毒技术。目前,相关技术已获得12国发明专利。经由“产、学、研”走出去、引进来之路,波尼亚为打造企业品牌逐渐累积实力。
全产业链拉动 助力乡村振兴
“仔猪、饲料都是合作社提供的,遇到养殖技术问题也随时能问,非常方便。”说起合作社的作用,搞了一辈子生猪养殖的养殖户刘进颇有感触,“以前什么都靠自己,操不完心还赚不到钱。现在有合作社了,我只管按标准养殖,省心省力。”
由波尼亚牵头成立的大泽山生态养猪专业合作社,通过聚合农户、引导科学养殖,这个合作社年出栏育肥猪150万头,成为青岛市主要“菜篮子供应基地”。该采用的完整养殖收购模式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将生产资料、劳动力、资本、技术、销售渠道等资源有机整合,一方面为农民创造仔猪、饲料、收购等一条龙安全养殖环境,全程把控食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由企业出面融资担保,为养殖户可能出现的资金问题免去后顾之忧。
不止于此,波尼亚还实施按股分利、低价供应、订单让利、节约奖励、二次返利等现代化管理方式,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起家庭承包经营的积极性。经统计,每年带动5万农户,推广三元猪近20万头,为每户农民增收近1000元。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聂艳林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