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中国特色的社会动员是提高治理效能的重要方式

在中国,实现高效治理最关键最本质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以党委(党组)、支部搭建起来的严密组织体系,保证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从抗震救灾到抗疫、战贫,无不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效治理的体现。社会动员是执政党通过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强大的组织力量亦即通过政权组织,将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组织起来,促进组织资源、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和精神资源的系统整合,使整个社会整合为一个治理共同体的过程。本文仅以贫困治理中的社会动员为例进行阐述。

一、“双轨双层”的社会动员结构已初步形成

双轨社会动员是从社会动员主体、客体和社会动员方向的维度来分析,贫困治理社会动员的一轨是党委政府自上而下对体制内力量和体制外力量的动员,往往采取政治任务和行政命令的方式,是当前中国贫困治理社会动员的主要路径。贫困治理社会动员的另一轨是体制外社会力量自下而上的自组织动员和对其他客体的动员,这种社会动员模式已开始萌芽并不断实践。

双层社会动员是从社会动员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维度来分析,贫困治理社会动员的一层是党委政府作为动员主体对体制内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贫困户等客体进行社会动员;贫困治理社会动员的另一层是体制内组织、社会组织、志愿者等进一步转变为动员主体并对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贫困户等客体再进行社会动员。

二、社会动员的运行逻辑清晰明确

经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全国上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全面参与贫困治理。全国17.68万个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参加,帮扶范围覆盖全国12.8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那么社会动员遵循什么样的运行逻辑呢?我尝试利用交换、权威、说服三个要素分析贫困治理中社会动员的内在运行逻辑。

党委政府主要依靠“权威”逻辑对体制内力量进行社会动员,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交换”和“说服”逻辑。中央通过权威性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对体制内部门进行动员,比较典型的是构建了“五级书记抓脱贫”的机制。另外,各级党委政府利用“交换”和“说服”的动员逻辑针对第一书记等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

党委政府主要依靠“交换”逻辑对体制外社会力量进行动员,并伴随一定程度的“说服”和“权威”逻辑。以社会组织为例,党委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动员遵循“交换”的动员逻辑,党委政府通过给予资金补贴、提供发展机会、赋予社会名誉等方式激励社会组织参与贫困治理。另外,政府还利用“权威”的动员逻辑规制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空间、“说服”的动员逻辑宣传社会组织的价值,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贫困治理。

党委政府主要依靠“说服”和“交换”的逻辑对社会大众尤其是贫困户进行社会动员。当前对贫困户的社会动员主要依靠价值认同的“说服”策略,通过政策关怀、典型示范等动员方式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交换”的动员逻辑主要体现在通过开发各种公益性岗位、通过加大以工代赈实施力度等方式动员更多贫困户投工投劳,核心主导是利益激励。

三、科层化社会动员占据主导

科层化社会动员在贫困治理社会动员中占主导地位,主要依靠三个基础:一是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的职务晋升、职位调整等的权威话语权。二是健全的科层化组织动员体系。纵向上,从中央到地方省、市、县各级政府纷纷成立了扶贫办,在乡镇政府专门设置扶贫专干。横向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立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横向部门之间的沟通。三是建立了以“目标管理责任制”为核心的监督奖惩机制。

四、政策供给型社会动员颇具共性

贫困治理社会动员的一大特点是公共政策供给。据统计,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就多达256个,核心的公共政策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广泛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的通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等,通过政策供给实现对社会各种资源的有效社会动员。

从贫困治理社会动员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张登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