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的4名抗美援朝老战士赵国珍、杨秀仁、姚克明、郑振华与《长津湖》主演吴京来到北部战区海军某训练基地,同海军新兵开展“传承伟大精神、争当强军先锋”观影交流活动。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观影前,全副武装的新兵们齐唱《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战争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志愿军“穿插七连”官兵,在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恶劣环境下,坚守阵地、奋勇杀敌的故事。气势恢宏的叙事,真实生动的情节,鲜活感人的形象,让大家的心灵深受震撼,在时长3个小时的放映过程中,官兵们一次次被志愿军顽强战斗、英勇牺牲的精神打动,很多新兵感动落泪。
观影结束后,4位抗美援朝老兵与新兵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铮铮誓言铿锵有力,庄严承诺掷地有声,老兵与新兵重温军人誓词,71年过去,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使命从未磨灭,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永续传承。新兵从抗美援朝老兵手中接过“训练尖兵”奖状,也接过了沉甸甸的希冀和嘱托。
“今天,和4位老英雄一起跟新兵们交流聊天,我感到非常荣幸,我们的老前辈为了祖国,赴朝作战,流血牺牲,真正的英雄是他们,向各位老英雄致敬,向所有的中国军人致敬!”吴京在交流中跟新兵们激动地说。
看完《长津湖》心里悲喜交加,赵国珍偷偷抹泪,称“想念当时的战友了”
今年92岁的赵国珍,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东山院区的老兵,当年为保家卫国,他义无反顾地奔赴朝鲜前线抗美援朝。“非常激动!没想到时隔这么多年,当时的战争场面能再次搬上银幕,那一个个片段感觉如此熟悉,仿佛又将我拉回那个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昨晚,记者连线了赵国珍老人,说起当天参加的交流活动,老人不禁感慨万千,“当年,在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凭着一腔热血打败了敌人。今天,我们国家富起来、强起来了,更不会畏惧任何挑衅与侵犯。”
“吴京为人非常低调也很有礼貌,对我们几位老兵非常尊重,一路搀扶着我到操场,活动开始前还与我进行了促膝交流,说我的年纪都快是他的两倍了,他说话非常随和,是很谦逊的一个人,我非常喜欢他塑造的‘伍千里’这个人物形象。”赵国珍说。
“说实话,看过《长津湖》后,我真的是悲喜交加:喜的是,当时的战争场面能通过电影的形式,让更多的人所熟知,让大家知道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士是多么的英勇无畏,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悲的是,当那时的场景再次浮现,感觉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那一双双坚毅的眼神,如此熟悉却又如此遥远,曾几何时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睡觉、一起浴血奋战,可如今再也看不到他们,而他们也没有机会看到我们祖国如今美好的生活。我多想再次拥抱他们,多想告诉他们,如今祖国的人民吃得饱穿得暖,过上了他们当时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说到这里,赵国珍声音哽咽。
在观看电影《长津湖》时,4位老兵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硝烟的战场,曾经的峥嵘岁月顿时浮现在眼前。杨秀仁、姚克明、郑振华也分享了他们当年参加抗美援朝、英勇杀敌的故事。
今年90岁的杨秀仁,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佳木斯路院区老兵。他出生于山东省新泰市一个农民家庭,1946年,年仅15岁的他报名参军,加入了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75师。跟着部队,杨秀仁参加过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莱阳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抗美援朝战争,足迹遍布华东、东北以及朝鲜等地。
今年87岁的姚克明,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浮山后院区老兵。1949年11月入伍的他,1953年10月入党,参加过剿匪、抗美援朝等战争,曾荣立三等功3次、嘉奖3次、先进个人3次。
退休后的姚克明利用博客,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从2006年9月9日开始写第一篇博客到现在,共发表博文近3万篇,约300万字。目前,姚克明已拥有了一批“粉丝”。
今年86岁的郑振华,是青岛市军休服务中心浮山后院区老兵,他年轻时响应保家卫国的号召,投笔从戎参军。“虽然武器装备悬殊,但是我们都不惧怕,我们身后有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人民。”郑振华以亲身经历讲述了他在抗美援朝期间发生的战斗故事。
郑振华原是东北军区海防巡逻大队(简称海大)三中队403艇的一名报务员。1953年3月,郑振华随大队其他14艘巡逻艇到了朝鲜西海岸铁山湾集结,配合志愿军参加了解放大和岛、水运岛登陆战、大鹿岛遭遇战、窟窿山遭遇战、薪岛海战等战斗。他所在的艇队还几次到朝鲜西海岸的水运岛、薪岛执行运输任务和鸭绿江口外海的扫雷战斗任务。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