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政、培、评、奖”——青岛市奏响才尽其用“四部曲”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集聚人才不是目的,使用人才才是根本。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才能激发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才价值,进而为城市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作为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佳引才城市”的青岛,肩负着建设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国之重任,正在深入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正在全面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创业城市,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

近两年来,青岛秉持“来了就是青岛人”的理念,坚持“以人才为本,对人才负责”的态度,着力构建近悦远来、才尽其用的机制体系,奏响的“政、培、评、奖”用才四部曲。

——坚持以用为本,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

古人言,善用人者必使有材者竭其力,有识者竭其谋。对人才,用当其事,以一当十;对事业,用当其人,事半功倍。“对人才最大的尊重,就是让他们才尽其用”,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开发处工作人员介绍说,“近几年,青岛在重视人才引进的同时,更加重视对存量人才的开发利用”。青岛市委市政府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发起、纵深推进十五个攻势,全力做大做强13条产业链,为海内外英才来青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打通产才融合壁垒,拓展人才使用新空间。青岛市聚焦打通产学研融合壁垒,在全市组织开展千名专家“三进”行动(进重点企业、进企业研发机构、进见习实习基地),为高层次人才与企业搭建对接合作桥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让人才在干事创业中充分“燃烧”。行动开展以来,携手山东大学、半岛科创联盟等,开展了高校技术创新成果对接中小企业活动、“博士后企业行”、ALD技术应用专场对接、博士进企业挂职等系列活动,目前,已对接梳理专家教授科研成果、企业生产研发及人才需求等项目清单348项,推动18个项目开展正式合作,17个项目达成合作意向。

突破“单位人才”束缚,构建人才共享新机制。青岛市出台支持柔性引才政策,支持各类市场主体采取规划咨询、项目合作、成果转化、联合研发、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面向全球招募各类英才到青揭榜挂帅;支持企业建设“人才飞地”,就地集聚人才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同时,将市科技计划、科技奖励向以柔性方式来青岛市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开放,对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直接纳入青岛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范围,享受绿色通道服务。据不完全统计,青岛市每年仅专家工作站就柔性引进人才200余人次。

突破“区域人才”限制,搭建联合研创新平台。青岛市坚持平台思维、生态思维,集中打造博士后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不断涵养博士后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设立168家博士后站(基地),形成了博士后招收培养、创新创业“全链条”平台体系。打造全国首个线上博士后成果转化交易平台,注册会员超过10000人,实现博士后成果转化项目一键加速。首设青岛博士后平台协作联盟,联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61家研创平台、海尔集团等49家创新创业平台和青岛财富管理基金业协会等21家产融发展平台,打通博士后成果转化、产业链接的壁垒,筑牢博士后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新高地。辐射成立胶东经济圈博士后平台协作“1+5”联盟,集聚博士后创新创业人才和项目,助推全省乃至全国博士后平台协同创新、联合创业。

——坚持用培结合,让人才在使用中加快发展成长

为人才服务,对人才负责,一定要对人才的职业发展负责。为此,青岛市大力实施“未来之星”工程,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准确掌握其需求所在,将培养开发贯彻人才成长发展全过程,真正站在人才角度对人才负责。

对于青年人才,实施万名大学生见习实习计划,企业通过认定成为见习实习基地承接见习实习活动,在校学生通过集体或个人申报参与进来,在实习见习活动中充分了解青岛、增加实践经验。全市累计认定青年见习基地835家,提供见习岗位54260个,组织大学生见习实习15374人。

针对有望带领企业成长为“独角兽”“瞪羚”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核心技术人才,采取以绩推才、以赛选才、自主荐才等方式,纳入新锐人才托举培养计划,给予企业10万元至50万元培养经费。

瞄准对重点产业发展具有战略引领作用的世界级水平科学家,实施“顶尖人才”集聚工程,对自主培养、全职引进的给予500万元安家费,对柔性引进的连续三年按照上年度在青纳税薪酬的30%给予奖励。2019年以来,累计认定奖励顶尖人才12名,发放奖励资金3230万元,集聚院士63人(其中驻青院士33人、聘任院士30人)。

——坚持以评促用,让人才在人才评价中获得认可和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近几年,青岛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放管服”的要求,放权搞活人才评价,以评促用。

坚持“谁用人谁评价”,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行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目前已有5000余人通过自主评价考核。同时,推进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将中小学教师、工程中级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区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试点、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试点。

实施“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基层职称制度,在基层卫生、中小学教师、农业等系列累计近1000人获评高级职称。在全国率先开展工业互联网职称评审,创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为更多专技人才畅通职业发展通道。  

积极推行人才分类评价,坚持共通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针对科技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人才、教育人才、医疗卫生人才、技术技能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金融人才、外语外事外贸人才等十类人才,明确评价重点,弱化论文、奖项等评价内容,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综合运用考试、评审、述职、答辩、业绩展示、服务对象满意度等手段,进一步建立健全以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为核心的人才评价体系,着力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积极探索人才市场化评价,在《关于加快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人才集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中,提出以赛选才、以绩推才、以薪定才等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

——坚持分配激励,全面激发人才在使用中的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显,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不会越用越少,只会越用越丰富,而刺激人才创造活力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激励。

针对技能人才,青岛市出台《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见》,明确了“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贡献大者多得”的分配原则,鼓励企业设立针对技术工人的岗位津贴、技能津贴、带徒补贴,建立津(补)贴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动态调整机制。鼓励企业加大对技能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力度,重点探索技能要素和创新成果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施办法。鼓励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率先探索推行关键技术技能岗位持股制度,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高技能人才人均工资增幅应不低于本单位管理人员人均工资增幅。鼓励企业对获得市首席技师、市劳动模范及以上称号的技能领军人才,参照中高级管理人员落实经济待遇。允许采取协议工资制、项目工资制、年薪制、股权制、期权制等方式,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经济待遇。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等激励方式,促进长期稳定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

针对事业单位人才,青岛市分类实施定制化精准化激励。其中,对于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按照“单位说了算,市场来判断”的思路,下放高层次人才认定权限,实施顶级人才绩效工资总量单列核定、高级人才绩效工资总量专项核定政策,采取人才团队激励、关键岗位激励、实时奖励激励、持续扶持奖励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模式。政策实施一年来,共为5家事业单位额外核增高层次人才专项奖励性绩效工资3000余万元。此外,还探索制定事业单位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政策,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制度,激励广大人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封满楼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