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物价局于11月25日下午,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青岛市轨道交通票制票价听证会。
听证会参与人员共计28名,会上,4位专家学者和12位消费者代表,以及4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均抛开了原有3元起步的两个方案,提出了自己对于地铁票价制定的意见。3位利益相关方人员也认为,3元票价偏高,无法体现地铁便民、惠民的优越性。
根据图表显示,“地铁票价听证会”事件报道总量在11月25日17时达到了顶峰,11月26日上午报道量又达到了第二轮小高峰。从趋势图中可以看出,舆论场主要集中在微博和新闻。
一、新闻媒体报道情况
对于此次事件的报道不仅集中在山东青岛本地媒体上,人民网等中央重点网站也进行了跟踪报道。从新闻标题可以看出,对于“青岛地铁票价听证会”事件,新闻媒体关注点主要在“地铁票价过高”和“继续征求意见”上。
二、微博报道情况
除了新闻报道,媒体等官方网站也通过微博平台通报了听证会的内容,网民也在微博平台上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微博总数达100多条。
@青岛交通广播FM897 和@青岛电视台今日等微博也通报了听证会情况,并提示市民,11月30日前,可以继续提交意见。对于此信息,网民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青岛MetroMan:其实多少钱没什么关系,能解决切实交通问题才是要义,不过这基础上还是越实惠越好了。
@佛畔听涛:给物价局已经提过意见了,在这里我要重申一下,我建议2元起步价。
三、听证会代表意见
四、舆情演变
听证会之前
听证会之后
通过舆情对比可以发现,地铁票价听证会之前,青岛市物价局频发通告,解释票价3元合理性,并请专家进行专业解读。但大部分网民依然认为3元票价过高,并在听证会代表抽签后质疑抽签造假。此事件发生后,物价局虽然进行了及时的回应,但依然处于相对被动局面。票价听证会上,大部分消费者代表、专家学者代表、政府部门代表表示3元定价过高,从听证会至今,物价局没有继续解释3元定价的合理性,而是委婉表示会继续收集群众意见,进行综合考量。
五、“山东路施工”舆情引导始末
因热力管网配套设施施工,从10月1日晚开始,山东路热力管线扩建工程启动夜间施工,并增机械加围挡开始低噪音工序,整体施工24小时不间断。截至11月11日,经过一个多月的施工建设,山东路已全线通车。
施工进展时间表
自9月27日至11月26日,两个月时间,有关山东路施工进展的新闻有27条左右,平均每两天就会有一条有关工期进展的新闻报道。本地媒体对山东路施工一事的关注度极高,转发和宣传报道量都高于其他同类型新闻,这对于市民来说,就有了了解施工进展具有权威性的窗口和渠道,不至于引起不明真相的猜测。
经过对相关数据监测得知,有关“山东路施工”未发现大量负面信息,舆情传播走势较为平稳。
应对举措
在道路施工期间,交警部门、公交集团等有关单位对山东路施工给予了大力支持与辅助,较好地保证了市民的通行顺畅,各部门之间的联动也较大程度地缓解了山东路在交通高峰时期的通行压力,各种调流举措进行地都较顺利。
在10月3日的一篇《致山东路周边居民的一封信》中,这样表述到:为减少对市民出行的影响,交警部门已制定调流方案,增加警力配备,引导疏通交通。为尽可能缩短工期,确保今冬按时供热,只能24小时连续施工,建设单位优化了施工方案,多作业面同时开工,夜间采取有效措施,低噪音作业,争取早日完工,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施工期间,给您生活带来不便,敬请给予理解、支持和配合。
六、小结
从上次“听证会抽签”到本次听证会正式举行,“青岛地铁票价”问题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本次听证会上,听证代表表达了自己对定价的看法,部分代表认为3元票价偏高,无法体现地铁便民、惠民的优越性,也有代表从两个方案中选出了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案。是舆论逼迫还是自我真实想法的反应,我们不得而知。截止到11月30日,青岛市物价局将继续听取社会各界对本次听证方案的意见建议。
事前预告、事中通报、应对措施得当,是本次山东路施工舆情把控的几个重要方面,也是亮点所在。公交集团增发区间车、交警部门提前制定好调流方案、交警早七晚十到岗指挥等,都是保证道路畅通的有力举措。
我们将关乎民生的两次事件放到一起来看就会发现,“地铁票价听证会”事件在舆情处置上过于被动,诸多问题都是被网友发现并传播后相关部门才做出应对,缺少了事前疏导,例如对代表抽签产生过程的说明解释等。
事先疏导预告、事中跟进通报、事后追踪引导,网民才会买你的账。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