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商贸流通标准化的青岛优势

近日,商务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公布了全国首批15个商贸流通标准化专项试点城市及94家试点企业名单,其中,青岛市被列为试点城市,日日顺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青岛单位被列为试点企业。

据悉,此次试点共有北京、河北、江苏等30个地区报送了285份申报材料,其中城市有16个,企业有269家,涵盖了农产品流通、商贸物流、批发零售、居民服务业、跨境电商等10多个行业和领域。

在专项审核的基础上,经部门复核和社会公示,最终确定了15个试点城市和94家试点企业。从地区的分布看,西部地区17家,中部地区22家,东部地区55家;从试点方向看,商贸流通提质增效方向有70家,内外贸一体化方向有24家;从行业分布看,农产品流通13家,零售业16家、电子商务9家、重要商品流通2家、住宿餐饮6家、 居民服务业5家、商贸物流包括供应链、冷链物流、共同配送22家,服务贸易5家、商品贸易9家、货运代理3家、跨境电商4家。


定位国家级试点

标准作为世界的“通用语言”,是国际贸易的通行证。内外贸标准作为联通内外两个市场、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纽带,还存在着部分产品质量标准有差异、内外贸标准认证衔接不够等问题。

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司长周强说,商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开展的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商贸流通专项试点,目的就在于推动各地区、各行业、各类市场主体在标准制定、实施应用等方面开拓创新,推出一批标准,树立一批标杆,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

定位高、任务实、范围广,是此次试点的三大特点。此次试点是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两部委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向“十四五”时期商贸流通标准化建设,着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定位于国家级试点,是以标准化推动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促进内外贸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试点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制约内外贸发展的堵点、难点,聚焦商贸流通提质增效和内外贸一体化两个方向来开展。商贸流通提质增效方向,围绕流通设施改造升级,流通方式创新,流通主体培育等,探索以标准化推动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

在试点主体方面,此次试点面向城市和企业;试点领域,覆盖了内外贸主要领域和行业。商贸流通提质增效方向,对行业、领域、业态都不做限制。内外贸一体化方向涵盖农产品流通、消费品流通、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主要领域;试点任务,强调标准化建设全过程管理,包括建立工作机制,完善标准体系,深化标准应用,评估总结经验四项内容。

《标准化法》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和宣传工作。2007年国家标准委启动了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具体分为国家级试点和省级试点两类,其中,国家级试点由国家标准委统一组织。

截止目前,已部署1128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涉及旅游、商贸、物流、养老、家政、物业、金融、教育、文化、体育等诸多服务行业,取得了积极成效。

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副司长徐长兴介绍说,此次我们和商务部共同策划,在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的框架下,支持开展商贸流通专项试点。这是两部门共同落实中央财经委第8次会议重要部署的一项务实举措,是“十四五”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的重要支撑,与此前试点相比,专项试点更加突出重点,聚焦商贸流通提质增效、内外贸一体化两个大方向先行先试;更加突出问题导向,比如推动内外贸标准互联互通,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等,力争实现精准试点、精准支撑,以标准化助力商贸流通高质量发展。


青岛标准化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青岛产业基础雄厚,具有浓厚的商业氛围,现代服务业产业基础雄厚,在商贸流通标准化发展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优势,发展潜力巨大,发展空间广阔。

据了解,青岛现已基本形成“19处商业中心+60条商业街+164处大中型商业设施+103处商贸批发市场+社区商业网点”的商业空间载体,已建有7000多家便民连锁门店,有95家高品质星级酒店、22个大型商业综合体。

浓郁的商贸氛围,吸引了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青岛。2020年,青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00多亿元,在计划单列市中排名第2位。

青岛标准化建设工作走在前列。青岛标准化工作开展比较早,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标准化政策措施,取得了丰硕成果。

早在2015年,青岛市就出台了《青岛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与国家标准委签署了《关于推动青岛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合作备忘录》,成为国家标准化改革启动以来国家与地方签署的第一个合作文件。

2016年,青岛出台了《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全国重点城市中率先提出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青岛标准”。

2017年以来,青岛先后出台了《青岛市“标准化+”发展规划》《青岛市标准化资助奖励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并安排专项资金资助奖励了3675个标准化项目,有力推动了“标准化+”战略落地实施。

2016年以来,青岛新增了1个全国专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个国际工作组、2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全市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97项,国家标准933项,行业标准735项,标准规范内容涉及多个领域。完成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39项,在国家标准委开展的18类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中,青岛市承担了14类中的70项,类别和数量均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位,在标准化建设工作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2017年和2019年,青岛先后两次举办了“青岛国际标准化论坛”,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国际电信联盟等三大国际标准组织领导人同时出席,这在国际标准化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体现了论坛作为国际国内标准化合作交流高端对话平台的功能,彰显了全球影响,发出了中国声音,留下了青岛印象。

2017年,青岛与国家标准委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签订了《关于建设国际标准化培训基地(青岛)三方行动计划》,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唯一的培训基地,为青岛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交流合作、集聚国际标准化高端人才搭建了重要平台。2017年,青岛大学标准化学院成立,成为全国第一所设立标准化工程专业的综合性大学。

青岛通过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了诸多“青岛样板”。其中,崂山区政府承担的标准化服务产业培育试点、城阳区政府承担的“民声在线”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等项目,创造了青岛经验、青岛模式;青岛市市场监管局出台的《青岛标准先进性评价办法》,从产品创新、填补国内国际空白、严于国家行业标准等8个方面,对海尔集团、海信集团、中车四方、软控股份等企业的13类产品执行标准进行了先进性评价,成就了青岛标准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专项试点工作路线图公布

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介绍说,启动阶段,即试点期开始后的两个月,青岛将研究制定《青岛市开展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商贸流通专项)实施方案》,强化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青岛将召开全市动员大会,进行商贸流通服务质量调查,进一步梳理问题、汇总情况、制定措施,为做好试点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实施阶段,即试点进入第3至第22个月,青岛将研究制定《青岛市商贸流通标准化发展规划》和《青岛市商贸流通标准体系表》,并抓好组织实施。

在实施中,将围绕商贸流通基础设施配套,加快设施的升级和完善,全面提升商贸流通服务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突出建立健全商贸流通业标准体系和商贸流通企业标准体系,组织开展商贸流通标准化试点和推广,并开展好实施评价和社会宣传,全力推进试点建设工作。

评估阶段,即试点期的最后2个月,青岛将在充分准备基础上,按照商贸流通标准化试点任务书和评分办法,严格进行自查,并对贯彻实施商贸流通标准的实效进行自评。自查达到合格要求后,青岛将及时向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提出正式评估申请。

总结阶段,即在试点期满后,青岛将全面回顾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总结取得的试点成果,积极推广和复制成功经验。还将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制定整改方案,持续完善各项标准,进一步完善提升商贸流通企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据了解,为保障试点工作顺利进行,青岛还将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加强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推进和任务落实。青岛还将加大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好资助奖励资金的激励作用。青岛所辖各区市政府、各经济功能区管委将参照《青岛市标准化资助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各自设立标准化资助奖励资金,按照不低于市级标准化资助的奖励标准,对标准化项目给予资助奖励,全方位确保试点建设顺利推进。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