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落幕 向青岛传递了哪些“上海经验”?

“智联世界 众智成城”,7月8日—10日,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上海召开。今年大会已举办到第四届,围绕“AI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方向,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产业落地的前沿进展,广泛传递城市数字化转型的理念与价值,推动相关治理和规范形成全球共识。

在十四五规划中列举出的所有前沿科技里,人工智能排到了第一位,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也提到,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如今,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发展时期,建设数字中国,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必然选择。

以会为媒,搭建人工智能“上海高地”

上海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走到了全国前列。

借助此次大会,AI最新前沿方向、最全行业生态、最优应用体验都在此汇聚,上海加快建设人工智能新高地的实力可见一斑。

更加开放,更具国际视野。为期3天的大会吸引了60多位国内外院士、10多位顶尖高校校长,超过150多位业内企业负责人,以及300多家企业线下参展,其中,首次参展的企业比例超过40%,上海以外地区企业、外国企业占比超过50%。

作为第一批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目前,上海已形成科技引领、应用驱动、产业协同、生态培育、人才集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体系,聚集人才、开放场景、打造平台,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成为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最领先地区之一。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已达1149家,形成较为完备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全年规上产业规模达到2246亿元,实现50%左右逆势增长,行业复苏态势明显,2018—2020年的年均增速为29.5%。上海正逐步形成“基础研究和前沿理论研究平台+应用创新平台+重大算力服务平台”的多层次、全链条覆盖的AI创新体系。

如今,面对新形势,上海正在加速抢占人工智能发展高地:争取“十四五”期间规上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5%左右,2025年达到4000亿元。

范式转变,四大高地凸显“上海经验”

人工智能发展的“上海经验”体现在哪里?建设“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四大高地给了最好的回答。

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发表演讲,他认为数字化只是“基础”,真正实现转型需要在数字化基础上完成流程再造和观念转变,“数字化转型需要理念先行,通过解放思想实现观念的转换,建立互联网思维,建立数字化思维。我们需要培养未来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政府层面、企业层面都需要有整体的规划和推进。”

“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已深深融入上海的血脉,成为这一座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这个优势也在人工智能发展上不断放大。

源头创新、基础创新是掌握人工智能核心应用的关键,从理论、基础、技术、应用4个层面梳理出了一条面向未来的创新策源形成清晰路线。

以应用牵引产业发展,上海是全国最先提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示范应用的城市。以张江人工智能集聚区为代表,张江已成为上海人工智能企业最集聚、类型最丰富、人才最密集地之一。IBM、微软、阿里、百度等龙头企业纷纷在这里布局,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云从科技、汇纳科技、联影智能、森亿智能、达观数据等新兴技术企业不断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技术落地步伐不断加快。

目前,张江人工智能岛正在“由岛变区”,打造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皆备的人工智能集聚区。至2025年,张江人工智能集聚区预计企业数量将超过2500家。未来,张江人工智能集聚区将构筑一个巨大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制度供给源源不断,近年来,上海连续出台《关于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关于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的行动方案》等引导政策和实施方案,众多创新制度先行先试。

搭建人才集聚高地,上海拥有交大、复旦、同济、上大等众多高等院校,交大是全国首批获批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高校之一,此外,交大、同济、仪电、电科所、计算所等5家单位率先建立了人工智能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同时,加紧推进人工智能人才专项引进政策,探索开展人工智能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等人才评价体系,从制度层面为人才提供保障。

任重道远,青岛正不断突破

与上海一样,青岛也是全国第一批创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相比上海,青岛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动力激发不足,缺乏BAT等互联网头部企业,自主创新产学研用联动不足,对于具有较大风险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愿景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青岛在人工智能发展的道路依旧任重道远。

据去年36氪研究院发布我国城市人工智能发展指数排名,青岛总指数为71.76,排在第14名,与北京(92.93)、上海(87.01)、深圳(86.52)、杭州(81.23)和南京(79.55)综合排名位列前5名的城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一方面作为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高地,上海的技术、人才等优势在目前国内城市已经不可匹敌。而对青岛而言,齐全的工业门类、雄厚的产业基础,孕育了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工业数据。

这也为两地的产业对接与合作奠定了基础。商汤科技、深蓝科技等上海人工智能技术企业已经提前布局青岛,开辟新的应用场景。

6月7日,在上海闵行区的硅谷人工智能(上海)中心会议室,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秘书长姜代楠与上海人工智能技术协会秘书长朱伟民就下一步如何搭建起行业标准,借用资本市场力量帮助更多人工智能领域企业找到实实在在的应用场景等进行对接。一个月后,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又与上海人工智能行业协会进行全面对接。

学习上海经验,探索青岛路径,一直以来,青岛的脚步从未懈怠。

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创新引领作用,青岛曾印发《数字青岛2021行动方案》和“工赋青岛”专项行动计划。近几年,青岛围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充分激发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引进了人工智能的“国家队”——科大讯飞。

此外,青岛还吸引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独角兽Top50的创新奇智。之后,又陆续吸引了云天励飞、商汤科技、科大讯飞、依图科技、达闼科技、旷视、百度、华为、腾讯、歌尔等人工智能头部企业相继落地青岛。

2020年7月31日,青岛工业互联网会展中心暨人工智能国际客厅正式启动。这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模式最创新、技术最前沿、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综合展示中心,投资约3.2亿元、面积约3.5万平方米,涵盖了智慧农业、海洋、医疗、办公、教育、零售等13大应用场景。其中以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为代表的百度、海尔、海信、华为、旷视等人工智能企业参与展示,聚力打造人工智能应用与服务产业高地,加速人工智能应用跨界融合。

“人工智能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快速沉浸、渗透进各行各业,帮助城市加快转型升级。”姜代楠对记者说。未来,产业向新格局进化,生活向智慧化飞跃,城市向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的发展,似乎为这一切提供了答案。

正如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所说:“这不过是将来之事的前奏,也是将来之事的影子。”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崔现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