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对标上海,让改变持续发生!专业实训一年间,513名干部接力“青申”互动

对标上海,让改变持续发生

一座城市的变化,特别是内在的、软实力的变化,需要时间的累积,但用对方法更为关键。2020年的今天,市委与第一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集体谈话并为51名干部送行以来,整整一年时间,一棒接一棒,连续四批共计513名专业实训干部已经完成或者正在上海 “取经”。

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在青岛的现代服务业领域发生。一年间,人的对接,打开了青沪互联的“窗”;一年间,平台搭建,架起了青沪互通的“桥”;一年间,合作频仍,牵起了青沪互信的“手”……时间甚至已经不足以度量这些变化的价值。在“放大坐标找不足,提高标准找差距”早已成为这座城市推动发展的常规动作的当下,赴上海专业实训的成效,它对青岛这座城市的持续影响,依然不断地打开着人们的想象空间。

这一切如何发生?

在明确目标中破题。人们总说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但实际上只要方向对了,就会更快地抵达目标。上海的长板众多,值得青岛学习借鉴的领域更是不少,但专业实训牢牢聚焦现代服务业,对着这一个城墙垛口“冲锋”。青岛的问题意识是,在新发展格局下,跨越南北、东西互济正在成为要素流动、结合的循环点,青岛瞄准“现代服务业”,正是借力上海现代服务业更大的产业辐射、更广阔的空间覆盖和更强的资源配置,充分利用“溢出效应”,做推动国内大循环的重要“中转站”。正是这一明确选择,让后续不断放大的事半功倍成为可能。

在迅速行动中起势。寻求对标不只是一个精神状态问题,不仅靠激情,更需要行动。青岛向上海学习,专业实训队就是“尖刀班”,他们深入到上海的企业、高校、商会、协会等,深刻体悟实训企业的管理逻辑、上海发展生态的生成逻辑以及支撑上海发展的行政逻辑,传递“青岛之问”的“上海答案”。一年以来,共计四批513名专业实训干部“砺剑”申城,与枢纽型全球城市的频频互动,开放、包容、创新的上海特质,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青岛的城市品格;产业的协同、现代服务业的互动与借力,也为城市在更大空间配置市场资源、寻求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

在构建平台中积厚。专业实训的成效要靠平台来累积,要靠平台来支撑,更要靠平台来放大。513名专业实训干部在上海的经历已经让他们成为“火种”,成为推动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变量”。但青岛并没有就此止步。通过一系列重磅平台的建立,青岛推动与上海的互动合作向常态化、机制化方向发展。一年来,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交流与合作对接会、上海市青岛商会成立大会、青沪企业家联谊会、上海企业家青岛行、上海“青岛城市客厅”等相继举办或启用,专业实训队在上海与青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上海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青岛的窗口,很多企业家也看到了青岛二次创业的决心与行动。用平台思维打开双方深化合作的“泉眼”,换来了更多合作成果源源不断涌动而出。

专业实训就像一场“接力赛”,一棒接着一棒跑,才能跑得快、跑得远。现在,第四批151名专业实训干部已经在上海这片热土开始了自己的那一棒。他们面对的是更好的基础,也承载着更深的期待。带着更清晰的方位感,更强烈的紧迫感甚至危机感,在新的发展语境之下,相信他们会在撬动青岛现代服务业进一步突破发展、持续跃升的进程中,成为那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变量”。(青岛日报评论员)

提“金点子” 出“好主意” 搭“新平台”

专业实训一年间,513名干部接力“青申”互动

申城六月,梅雨霏霏,虽是薄雾浓云,但难掩这座城市澎湃的活力。

一年前的6月28日,立足长远,青岛市委作出“选派干部到上海专业实训”的重大决策。也是在这一天,第一批51名专业实训干部请令出征。自此,胶州湾与黄浦江浪花叠涌,“学上海”大幕正式拉开。

对标先进,比学赶超,是城市成长、向更高处攀登的“必修课”。以“学深圳、赶深圳”为发轫,对标先进找差距,明确不足补短板,已经成为青岛上上下下的一种强烈自觉与重要工作方式。而选派专业实训干部赶赴上海,学习对接上海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体悟上海高质量发展之“魂”,标志着我市干部实训向新的领域拓展。

这一年,人的对接,打开了青沪互联的“窗”。目前,已向上海选派了四批513名专业实训干部,有力提升了干部队伍“三化一型”素质能力,带动全市上下启迪思维、比学赶超;

第一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在新松机器人展厅参观学习。

这一年,平台搭建,架起了青沪互通的“桥”。专业实训干部坚持平台思维,成立了上海市青岛商会、青沪企业家联谊会、上海“青岛城市客厅”,有力扩大了城市的“朋友圈”和影响力;

这一年,合作频仍,牵起了青沪互信的“手”。用平台思维打开双方深化合作的“泉眼”,换来的是更多合作成果源源不断地涌动而出。很多企业家从实训干部身上,看到了青岛二次创业的决心与行动。

潮涌浪击,风帆正举!相信,随着赴上海专业实训工作的不断深入,“五月的风”将继续拂动“新上海滩”。青沪两地充满合作、共享、机遇的友谊的“种子”,也会不断生根、发芽,并成长为这座城市最积极、最活跃的“动能”。

出发点 解放思想

思想方法支配着我们的工作、行为模式,有什么样的思想方法,就有什么样的工作方法。“搞活一座城”,关键要搞活思想观念。上海之所以在国内乃至国际城市中独树一帜,说到底,来源于上海人的思想观念,特别是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思想观念。

“狠抓落实,善作善成”“落实要有穿透性”“谋定快动”“多踩油门、少踩刹车”“多设路标、少设路障”……这是一些沪上官员耳熟能详的表述,也是专业实训队员结合在上海的走访、调研,经常琢磨的几句话。

“集中精力抓落实”在上海已经不是新话题。但今年,上海再度将“落实”作为重要议题,并特别强调“集中精力”,既体现上海在重大战略任务落地方面的紧迫感,亦进一步重申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取向,这种工作取向被归纳为“四个特别”。

特别讲求章法——既要统筹兼顾,也要善于聚焦重点,牵住“牛鼻子”。

特别强调专注——既要“慢不得”,定下来的事抓紧去做;又要“急不得”,没想明白的事要保持耐心。

特别敢于担当——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必须在瓶颈制约、疑难杂症、急难愁盼问题面前敢于拍板、敢担风险。

特别注重穿透——好的政策,不能都是“正确的废话”,工作要具体化,政策要有“棱角”。

青岛市委给专业实训干部的要求是,要“深刻体悟实训企业的管理逻辑、上海发展生态的生成逻辑以及支撑上海发展的行政逻辑”。在一定意义上讲,读懂了“四个特别”,也就读懂了“支撑上海发展的行政逻辑”。

专业实训,是业务“充电”,更重要的是观念的转变,是从内心深处播下思想解放的火种,通过对传统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塑,来推动城市的持续蜕变。

第二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在上海电气企业展览馆参观学习。

“到上海100次,不如专业实训100天”,这是实训干部的集体共鸣。一年来,专业实训干部放下身份、当起职员,深入企业、高校、商会、协会,研究政策措施、提炼经验做法。通过与政府人员、企业家以及身处在这个城市的市民交流,深深感受到“只有放下官架子,才能换来金点子”“格局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路走对了不怕远”……在一次次的走访、调研中,在一次次的疑问被解除过程中,专业实训干部的思想观念不断得到洗礼。

而这,也正是赴上海专业实训的初衷,即期寄干部队伍人心思上、人心思进、人心思干,来深度“搅活”城市发展的“一池春水”。

切入点 探寻逻辑

赴上海专业实训,主题非常明确,即聚焦现代服务业。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之所以成为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正是因为现代服务业走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

2020年,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80%,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虽然长期以来被视为城市发展短板、亟待提升能级的青岛服务业在2020年迎来关键“拐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但对比上海,还是有很大差距。

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在张江科学城诺华上海园区听取工作人员讲解企业人才发展和管理方面举措。

需要注意的是,赴上海专业实训,不是为了复制别人的制度、了解别人的创业故事,更不是把关注点放在青岛差距有多大。

上海现代服务业的成功实践,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就领域抓领域”,而是一体化发展、系统性推进的结果。体量的对比不是实训的目的,专业实训需要的是透过体量差距这一现象,透过现代服务业这个窗口,透视“大上海”改革发展全貌。沉下心来学,沉浸其中悟,真正把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和路径想透弄清,把自己的头脑丰富起来,并把好经验好做法带回来,达到“一人受训、众人受益”的效果。

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一年以来,专业实训干部围绕资本金融、航运贸易、科技服务、文化旅游、商务服务五个领域,不断探索上海经验与青岛实际相结合的“文章”。如:如何借鉴上海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经验做法,擦亮“青岛制造”的金字招牌;一流的城市必定有一流的治理,上海如何通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数字化,来提升国际大都市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上海城市更新与功能重塑的路径探讨,对青岛城市更新有什么启示……

基于这些专题,专业实训干部通过在实训单位沉浸式体悟,通过拜名师、听讲座、搞调研等交互式感悟,从不同角度体验所在企业的各个方面,研究他们优势在哪里,学习他们怎么研究政策、研究项目、研究市场、研究技术、研究产业,了解他们需要政府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反思我们应该提供什么服务、怎样提供服务。

带着问题来上海,带着答案回青岛。一年以来,专业实训干部不断为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金点子”、出“好主意”、搭“新平台”,同时,在孜孜以求地与榜样的对话中,专业实训干部还传递出城市不懈登攀的奋进力量。

共鸣点 深化合作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聚焦现代服务业赴上海专业实训,是青岛对外开放的一个“窗口”。专业实训工作坚持平台思维,放大想象空间,也架起了青沪两地链接资源、深化合作的桥梁。

第四批赴上海专业实训干部在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

2020年7月8日,青岛—上海现代服务业交流与合作对接会在上海召开;

2020年11月5日,青岛市与上海自贸区企业合作对接交流会在上海举行;

2020年12月25日,上海市青岛商会正式成立;

2021年1月8日,青沪企业家联谊会在青举行;

2021年5月27日,“上海企业家青岛行”活动在青举行;

2021年6月8日,上海“青岛城市客厅”正式在上海启用。

从黄海之滨到黄浦江畔,以专业实训为纽带和桥梁,在过去的一年里,两地友谊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 专业实训,不只让青岛干部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也进一步加强了青沪两地的合作交流,为青岛“双招双引”提供了助力。因为专业实训的桥梁纽带作用,越来越多的青岛企业走进上海,同时也有很多上海企业走进了青岛,两地企业家合作发展的意愿愈发强烈,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合作的能级也不断提升。

在这个过程中,赴上海专业实训的每个青岛干部都是连接点,上海市青岛商会、青沪企业家联谊会的会员企业都是连接平台,每个人、每个企业都努力释放能量、发挥作用。

而企业家选择青岛,带来的不只是投资、项目,也不仅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要素的流动通畅,更是深深植入一种不畏艰险的创业精神。青岛,这座青春之岛,创意、创新、创造的氛围日益浓厚,正在成为企业茁壮成长的“热带雨林”!

青岛与上海,随着城市间的时间距离不断被拉近,两者在空间上循环互动发展的时机,也变得日臻成熟。

回眸过去的一年,从胶州湾畔到黄浦江边,青沪两座城市携手共进,在国家全面开放新格局中正发挥着更大的作用。当然,变化还在继续。这种深层次的变化,也决定着青岛将拥抱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浦江起新潮,也将续涌胶州湾!(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胡相洋 文/图)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