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钻坚研微砥砺前行 接续奋斗谱写华章

一百年来,中国社会沧桑巨变,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中国共产党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青岛在历届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科技创新事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力量,向建党一百周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建国初期阶段科技创新事业在较低水平徘徊

建国初期,青岛市的专门科学研究机构,经历了建立、调整、恢复、发展等不同阶段。1952年全市仅有科技人员3000多人,自1958年成立了青岛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科学技术研究院后,建立了9个专业研究所。六十年代初期,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相继调整和建立了一批地方科研机构,全市有独立的科研机构24家,其中中央属7家、省属3家、市属14家。科研机构拥有职工3773人,其中科技人员1500多人。新的科研机构相继建立,老的不断充实完善,开始由单一研究领域向多学科综合研究发展。到1966年5月“文革”之前,全市科研机构的状况是中央属6家、省属3家、市属14家。到1964年底,全市清理上报1963年前的科研成果167项,有的科研项目填补了国家的空白。海带自然光育苗法、细纱半机械插管机、浆纱机半机械化落轴装置、应用磷化锌熏蒸储粮害虫4项科研成果获国家批准的创造发明。

十年动乱,使全市科技创新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逆境中顽强开拓。这一期间仅收入《青岛市科技成果选编》的项目就有496项。如半导体研究所为我国成功地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为石油勘探、航空、航海事业等国防建设、经济建设和科学实验,研制并提供了多种性能优越和质量可靠的半导体器件与集成电路。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青岛市有中央、省属的52家单位荣获55项奖励,4人获先进个人奖,4家单位获先进集体奖。

二、改革开放初期科技创新事业在逐步恢复起步

1978年5月,青岛市召开了全市科技大会,审定了《1978-1985年青岛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次会议拉开了我市科技创新事业改革开放的帷幕。经过十年努力,全市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稳步推进。

一是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不断壮大。1988年底,全市共有中央、省、市及民办独立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01家;其中,中央属12家、省属6家、市属38家,拥有十几所海洋研究和教学管理单位,基本形成了海洋科研的战略优势。科研机构中研究人员达到5159人,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4.8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15.1%。

二是科研项目逐年增多成果丰硕。全市至1988年十年间承接的科研项目累计达12955项。“七五”期间还承担国家重点攻关项目和课题27项,承担 “星火计划”15项,其中国家(部)级10项,取得科技成果4824项,是1966年至1978年13年总和的5.8倍;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3项,国内首创或国内先进的1331项。仅1981年至1988年,有21项科技成果获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博)览会奖牌,50项获国家级奖励;推广应用3207项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80%左右。

三是科技创新助力推动经济建设。根据“积极、慎重、探索”的原则,放活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让科研机构走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技术转让、技术交流、技术协作促进了科研、生产的横向联合,各种形式的科研生产联合体不断涌现,至1987年末,全市有各种形式联合体600多个。自1985年至1988年底,全市共举办和参加全国技术交易活动40余次,签订和达成协议1300余项,累计递交767项专利申请,有348项取得专利权。

四是高等院校科技研发初具实力。驻青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开发,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有的学科已形成稳定的科研方向并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如青岛化工学院近5年来实施科研课题300余项,完成250余项,推广应用200余项;12项科技成果获部、省级科技奖,“工程化学模拟系统”荣获1981年国家发明二等奖和化学工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五是学术交流科普工作成效显著。至1988年底,全市有各类市级上学术性学会团体131个,拥有会员49800余人。各学会面向青岛经济及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本学科、交叉学科的学术交流,为党政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仅1986至1988年三年间累计举办学术报告会、交流会1592场(次),交流学术论文4238篇。1988年一年举办科普性讲座186次,5万余人次参加;举办科普展览15次,26.9万余人次参展;举办20学时以上的培训班204次,2万余人接受培训,取得了明显成绩。

三、“十三五”时期科技创新事业在不断突破提升

青岛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牢固树立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工作导向,不断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步伐,科技引领城建设成效显著,创新驱动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得到稳步提升,有力助推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研发经费投入不断增加。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全市研发经费支出由2015年263.71亿元增加到2019年294.62亿元,年均增长2.81%,研发经费支出持续提高。2016至2019年研发经费支出累计达1170.28亿元,2019年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重为2.51%。从研发经费的部门构成看,企业为241.35亿元,年均增长2.67%,占比81.92%;科研机构及高等院校为31.06亿元,年均下降1.77%,占比10.54%;其它单位为22.21亿元,年均增长14.09%,占比7.54%,企业依然是我市研发活动的主体。

二是科技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全市从事R&D活动人员由2015年4.97万人年增加至2019年5.94万人年,年均增长4.56%,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按活动类型分,2019年全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1.18万人年,年均增长13.54%;试验发展4.76万人年,年均增长3.43%。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得到进一步加强,研发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重要基础和决定因素。

三是财政科技支出快速增长。全市地方财政科技支出由2015年28.58亿元提高至2019年66.84亿元,增长了133.87%,高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速105个百分点,年均增速23.66%,保持了快速增长。地方财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15年2.34%提升至4.24%,提升了1.9个百分点。2016至2019年共有174.72亿元的财政科技经费用于科技活动,为科技创新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是科创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十三五”时期,我市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提升管理服务效能,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生态,积极汇聚各类创新资源,打造优质创新载体,引导扶持创新平台建设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市拥有国家实验室(试点)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家,省级重点实验室43家,市级重点实验室75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家。全市孵化器及众创空间由2015年的146家增加至2019年的179家,增加了33家,年均增长5.23%。调查单位中全市有研发活动的单位由2015年的1121家增加至2019年的1726家,增加了605家,年均增长11.39%,我市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

五是科技论文产出持续提高。科技论文和科技著作是研发活动的主要产出形式,也是反映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16至2019年,我市科研产出水平进一步提升,累计发表科技论文93864篇。2019年我市发表科技论文28532篇,较2015年年均增长5.98%,出版科技著作469种。论文从发表科技论文的部门构成看,高校和科研机构占91.84%,超过九成;从出版著作的部门构成看,高校和科研机构占87.85%,超过八成,高校和科研机构成为科技论文和科技著作的产出大户。

六是专利创造申请小幅增长。专利申请是反映研发水平和科技产出的重要标志之一。全市专利申请由2015年的63688件提高至2019年的68012件,年均增长1.66%;其中实用新型专利数量40635件,较2015年增长了155.15%,实用新型专利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由2015年的25.00%提高到59.75%;发明授权量占比由2015年的25.62%下降到2019年的19.88%,实用新型专利显著增加,创新产出水平快速提升,但专利面向市场需求增速放缓。

七是技术交易市场趋向活跃。“十三五”以来,我市聚焦“科技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改善民生、创新创业生态”四大重点,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带动了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专利商标、信息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2019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量达7736项、交易额达170.58亿元,分别是2015年的1.49倍和1.91倍,年均增长分别是10.41%和17.48%,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不断增强。

八是核心技术攻关成果丰硕。“十三五”时期,我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绩效,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有力推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2019年我市科技成果获市级以上奖项达266项,较2015年增加了111项,年均增幅14.46%;其中国家级奖励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1项、二等7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3项)、占比4.14%,省级奖励100项、占比37.59%,市级奖励155项、占比58.27%。2016年至2019年,我市累计获得市级以上奖项达904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3项、省级奖励260项、市级奖励601项,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持续做好科创环境优化,形成上下联动运行高效的工作体系,当好科技创新的“服务员”。一座城市的发展,创新发展战略规划可谓是关键之一。政府的顶层设计是做好科创工作的前提,决定其走向和可持续发展。科创工作应坚持一以贯之,优化完善现行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创新,打通技术研发、引进、使用中的各种障碍,凝聚合力,更好提升全市科创工作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适时适度下放政策定制权,赋予各区(市)和企业更加灵活的自主权,解决现有政策“刚性有余、弹性不足”的问题。应明确构建高质量科技创新工作生态链和营造良好工作环境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着力打造精准化、全链路集引进、培养、扶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作闭环体系。作为我市的科技工作者,应当不断更新和打牢本领域专业知识基础,弥补知识空白、经验盲区、能力弱项,以“店小二”的姿态提供全方位、精准化、贴心化服务,锻造“三化一型”高素质工作者队伍。

(二)研究分析产业现状,合理布局高新产业发展,形成以才兴业以业引才的集聚效应,建好科技创新的“黑土地”。产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研究吃透我市的产业家底,布局规划好产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才能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做文章、见实效。在产业、技术、人才的相互赋能下,进一步强化集聚优势,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我市“13条产业链”布局,积极建设创新创业载体,科学合理规划布局,打造产业园区、科技功能园区、特色功能区和配套服务区等。突出重点打造一批我市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打造稳固龙头企业,锻造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以工业互联网为引领,打造一批以海尔卡奥斯、特来电为代表的“独角兽”“瞪羚”企业,加快提升我市先进制造业的整体含金量,为科技创新效能发挥提供优质载体。只有让产业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聚焦主导产业靶向发力,瞄准高新产业创新发力,紧扣“产业链”、打造“科技链”,深度做好融合文章,就可以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赋能产业发展。

(三)科学整合院校研发,引导推动平台建设发展,形成人才洼地创新高地的虹吸效应,做好科技创新的“孵化器”。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创新驱动。大学院校、科研院所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就成为创新驱动“主力军”之一。青岛对比同类型城市,在这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我市有27所高校(含民办),200余家国家、省、市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服务产业发展、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成果转化落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以研发实体市场化考核,研发项目产业化导向,研发平台开放式共享为引领,科学合理整合各类研究院、孵化器、创业园、科技园等创新创业平台,引导扶持创新平台建设发展,建立诸如“青岛蓝谷”打造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聚集22个“国字号”研究机构为代表的高层次研发中心,创建高层次“双创”基地,鼓励科技项目就地孵化创业,全力打造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人才培育、企业孵化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通过整合高端科技和人才资源,引进培育研究机构,对外开放共享式专业服务,瞄准国际国内前沿技术,开展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原创性创新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四)精准投放政府基金,有效引领社会资本介入,形成资本助力深度孵化的双赢局面,用好科技创新的“助推器”。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创新发展都离不开资本助力,应当坚持资本助力赋能,以市场化手段多元化解决科技创新成本高、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利用资本的积极介入,才能在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培养、项目研发孵化、企业运营发展三个层面交叉互动,最终构成产业升级和科技融合的闭环生态系统。但是政府的财力是有限的,而发展战略和导向是明确的,这就为社会资本的进入创造了条件。政府主导的基金资本作为天使基金,需注重投资策略,降低风险成本,用专业化的视角和市场化的手段来实施,从而起到投石问路、抛砖引玉的作用。应注重培育多元的市场主体,不断优化各类科技创新协会(组织),精准布局使用政府财力成立专项基金,大力引进发展各类风投、创投机构,使其常年活跃在科技创新的第一线,为技术、人才、项目和资本提供纽带。以政府基金为杠杆撬动、吸引社会资本介入,合作助力项目落地,助力科技创新做大做强。

科技创新发展,目的是驱动发展,其核心在创新,根本在人才。近年来,我市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积极主动作为,建立“双招双引”联动机制,逐步构建起产业链、技术链、资本链、人才链一体推进的新格局,取得了一系列瞩目的成就,为“十四五”科技创新继续破浪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十四五”,我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围绕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建设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这一目标,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创新发展引领转型升级,主动服务国家科技自强自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全力建设创业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持续高水平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有效形成“政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意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助推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重要战略支撑。(特约撰稿:印春明  青岛市统计局人口就业和社会科技文化统计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