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王献唐炮火下勇护国宝

“一代传人”筑成一道“风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前夕,中央电视台热播《炮火下的国宝》,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先贤前辈抢救中国珍贵文物的故事,作为纪录片主角之一的国学大师王献唐,也再次走入人们的视线。

王献唐(1896~1960),山东日照人,他11岁来到开埠不久的胶澳租借地——青岛,在青岛礼贤书院就读,17岁考入青岛德华特别高等学堂。毕业后,1917年应天津《正义报》之约,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在济南任《商务日报》《山东日报》主编,后以两报特派记者身份长驻青岛,观海二路13号甲为王献唐故居,可谓与青岛结下了不解之缘。

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青岛,王献唐任青岛督办公署秘书,撰写《公孙龙子悬解》六卷哲学论著,令其在学界脱颖而出,被邀请在青岛大学讲述古代哲学。1923年,为促进中国文化发展,与苏保志、刘全发、尹莘农等成立了“中德学社”。

1925年赴北京,与丁惟汾等研究目录学、音韵、古文字。1929年8月2日,出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后,设立金石保存所,扩充典籍218000册,以及青铜器、石刻等,使山东省立图书馆成为当时全国收藏文物典籍最丰富的图书馆之一。1930年,应考古学家吴金鼎之邀,赴山东城子崖勘查龙山文化遗址,之后与傅斯年、李济、董作宾对山东其他遗址进行了普查和发掘,为山东考古工作奠定了基础。1940年,被聘任国史馆总干事,兼任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教授,撰写出许多考古著述。

王献唐提出,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自炎黄二支,出于东夷,而远古东夷文化中心就在山东,《炎黄氏族文化考》是他的代表作。自上世纪30年代初动笔,经数次修改、完善《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山东古国考》《山左先哲遗书》《泉币图释》《读诗文日记》等50余部著作,逾千万字,诗、书、画、印等显示了深厚的功力,成为著名的考古历史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版本目录学家,被誉为“国学大师”“一代传人”。

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山东大地乃礼仪之邦,如今的山东省图书馆国学分馆有一座充满沧桑感的老建筑——奎虚书藏,自1909年建立,在112年的山东省图书馆建馆历史中,诸多先贤在国难中继保国粹,保护齐鲁文脉,历任馆长之一的王献唐就是其中一位。在王献唐不遗余力发展图书馆时,1937年日寇侵华,将他的设想全部打碎。王献唐毅然舍妻别子,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战火中载书播迁,带着数十载搜集的31箱万余件图书文物精品南下,这些文物先是被他保存到曲阜孔府,后再抽运5箱至四川乐山大佛寺保存。在南下汉口、南昌与四川护书期间,他辗转万里,历尽艰辛,流离西南十余年,基本得不到政府经费支持,与一同护书南下的屈万里、李义贵等人多方筹措资金。1938年1月16日,王献唐得到了国立山东大学预付教学酬金800元;翌年,王献唐作为史学研究员,被资助月薪200银元;全部作为旅费、运工费、存书租金与生活费。其间,还得到友人孔德成、尹莘农、邢蓝田、黄炎培、傅斯年等爱国人士的大力协助。1946年11月20日,他在致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李泰华的信中表示:“此项物品已为山东文物之精华,献唐既为山东从敌机轰炸中抢运而出,亦当负责使其归还山东,虽劳病至此,无怼也。”就在他全力护书时,却传来他四个儿子中的两个牺牲在了四川重庆的噩耗,他自谓:“十年一瞥成桑海,惆怅王郎万劫心”。与他一同南下护书的屈万里、李义贵的亲属亦天各一方。尽管王献唐在极度悲伤之中,但仍鼎力协助政府,使南迁文物分别于1949年、1950年“完璧归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向国家捐献出越王勾践剑、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表现了他轻财爱国的高尚品德。

王献唐南迁保护文物的功绩无法估量,这些文物是当今在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博物馆与山东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金石古物、书籍珍本及字画精华的重要部分。著名学者赵俪生说:“这是献唐先生在中国文物史上,特别是山东文物、文献史上,永远抹不掉的一份功劳。” 

文/王青荣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