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百宝箱”里珍藏了好多她认为贵重的物品:有结婚时爸爸送她的“三金”,我出生后的第一张照片,我掉的第一颗牙齿,我小学得到的第一张奖状……令我惊讶的是,居然还有一封信,白色发黄的信封,上面写着收信人的邮编、地址,收信人是妈妈的名字,右上角还贴着一枚小小的60分值的邮票。妈妈说这是她来胶州上学时同学寄给她的第一封信。我十分不解:“你们为什么不打电话、发微信或视频呢?”妈妈笑了笑说:“那时咱家还没有电话。”
妈妈出生在农村,来城里上学是第一次远离亲人。人生地不熟,心里很是苦闷,又不敢告诉父母怕他们担心。好在她之前的同学知道她的校址,于是有了她“百宝箱”里的这第一封信。妈妈说,她至今还记得收到这封信时的惊讶与喜悦,一口气读完信,又迫不及待地提笔回信,投入邮筒,然后又是一番等待。在路上不经意遇到邮递员都会驻足等待,生怕错过每一封来信,隔个两三天还会跑到学校传达室去看一看有没有自己的信。因为书信的联系,妈妈的苦闷情绪缓解了许多。
后来姥姥家也安上了电话。姥姥每个星期天的晚上都会定时守在电话旁,接听妈妈打来的电话。没有太多的话语,都是日常的“吃饭了吗?”“吃的什么饭?”但听到熟悉的声音彼此都很心安,很知足。等到妈妈下厂实习时,同学们都配上了传呼机,在传呼机上留下电话号码,机主就会再用公共电话回拨,那时电话费还是比较贵的,所以大部分人都会持有话费相对便宜的IC电话卡,在电话亭下畅聊半个小时那是常有的事,而“见字如面”的写信时代俨然已成为过去。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妈妈有了她人生的第一部手机——摩托罗拉。写短信,打电话,方便得很。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讯也越来越便捷,视频电话走进人们的生活,清晰的质感,面对面亲切地交流,让人们真正实现了“零距离”,而写信已经变成遥远的事情了。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旧时一封封书信,寄托着亲人的牵挂,传递着浓浓的情谊;电话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距离缩短了,随时随地面对面的交流让人们更自在、更幸福。凝望着这封信,空气中弥漫着岁月沉淀出的气息,心温柔了许多。我想这封信不仅仅是妈妈感情的寄托,更是一种对于社会进步的见证!
胶州市第三实验小学
六年级一班 战贺贺
指导老师:鹿巨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