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山东省脱贫攻坚表彰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议在济南举行,莱西市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孙晶利,莱西市河头店镇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兼妇联主席杨维宁、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党总支书记高维玉被表彰为“山东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孙晶利:“这枚沉甸甸的奖章,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扶贫系统干部的集体荣誉。”
孙晶利,男,1976年5月,中共党员,现任莱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作为参加过“98年抗洪”等急难险重任务的军队转业干部,他秉持忠诚担当、吃苦耐劳、雷厉风行的军人风格和默默无闻的工作作风,扎根基层、耕耘奉献,闯出了精准扶贫“莱西经验”。5年的扶贫路,打出脱贫攻坚系列“组合拳”,实现全市489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93个贫困(经济薄弱)村,4个经济薄弱镇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这一切,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和汗水。
卸下戎装,仍是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2016年2月,他积极响应党委政府号召,主动请缨到市扶贫办工作,成为脱贫攻坚战线的一名基层干部。他深知:“脱贫攻坚是场硬仗,要打赢必须付出百倍努力”。伴着朝霞出发、挑着夜灯回家基本成了他工作和生活的写照,5年来,他的脚印遍布全市所有有贫困户村庄,每到一处,走家串户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认真听取乡村干部和群众的反映和要求,共同分析研究脱贫对策。积极协调全市各有关单位,组织力量、集中人、财、物,开展扶贫攻坚大会战,有力助推了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满负情怀,与贫困群众心连心、共命运。他坚信“人心齐,泰山移”,以身作则,带领着分管科室履职尽责,用心用力,探索创新,破解难题,创出了扶贫一系列新点子、新方法、新经验。创新实施了“四季助力、真情扶贫”、教育“微式帮扶”、“孝道养老”等20多项帮扶举措,出台政策文件100余件,在巩固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方面取得不凡成绩。他坚信“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创新“一基金两机制”,成立扶贫扶志基金,健全扶志激励机制,对发展产业、就业创业、孝善养老、环境提升、教育进步等的贫困家庭进行奖补,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工作经验先后被《新闻联播》《经济日报》《中国扶贫》等媒体刊播。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为了莱西市的扶贫事业,他委屈了孩子,怠慢了父母,辛苦了妻子,也忙坏了身子。他的孩子小,但他整天早出晚归,孩子的学习他顾不上辅导,生活起居顾不上照料,有时孩子接连几天连爸爸的面都见不到。5年的缺席,换来的却是更显家国情怀的收获和丰盈,“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在他的身上熠熠闪光。面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任务,他坚定的表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将继续秉承和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履践致远,再立新功”。
杨维宁:“作为一名奔走在‘一线练兵场’的扶贫女将,有幸战斗在精准扶贫最前沿,我感到无上荣光。”
杨维宁,女,199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莱西市河头店镇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兼妇联主席。
创新扶贫扶智模式,打造的扶志积分法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扶贫》报道刊发;打造龙泉湖新村巾帼服务中心,开展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安置辅助性扶贫岗位,带动贫困妇女增收致富;成立小雨滴妇联,动员志愿者参与教育扶贫活动。始终以不负青春不负百姓之志,执着地战斗在精准扶贫最前沿。
以担当聚民心,不负青春不负民。担任扶贫办负责人期间利用一个月时间遍访了157户贫困户,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科学确定了扶贫工作重点,为帮扶贫困户打下坚实基础,2020年11月底,该同志虽然腰肌劳损严重,但却仍带病坚持准备迎检工作,河头店镇出色通过了山东省脱贫攻坚评估验收。
以真心换真情,开拓创新勇作为。积极探索“扶志激励+扶贫”模式,面向镇全体贫困户,从人居环境、就业创业、扶志模范等六方面,设置了20项赋分标准进行考核,一积分相当于一元,贫困户可凭借积分兑换相应的奖品。“积分制”奖励办法在中央电视台、《中国扶贫》等主流媒体报道刊发。着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振群众脱贫信心,将“美丽庭院”作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载体,在每个自然村成立了由村妇联主席担任组长的巾帼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巾帼志愿服务队作用,打通了贫困户“美丽庭院”创建的“最后一公里”,共创建贫困户“美丽庭院”示范户42户。
以实干践初心,促进就业富乡亲。依托巾帼服务中心开展妇女居家就业技能培训、春风送岗活动,带动妇女增收致富。先后安排贫困户辅助性扶贫岗位58个,贫困户年可增收5000余元。推出贫困妇女“守望相助”项目,聘请有劳动能力的15户贫困妇女与40余户特殊贫困群体结对帮扶,贫困户能在家门口稳定就业,特殊群体身边有人长期照顾,既为贫困群众提供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又能成为群众脱贫的原动力,实现了“脱贫”和“解困”双赢。
高维玉:“要精准务实,攻坚克难,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
高维玉,男,196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莱西市日庄镇沟东新村党总支书记。
“脱贫攻坚,要啃的就是硬骨头、要打的也是攻坚战,必须要找准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这是高维玉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沟东新村由5个自然村组成,其中4个是库区整体搬迁村,也是2014年确定的省定贫困村。面临着脱贫攻坚的重大任务,他带领“两委”班子一班人员,外出跑调研、开夜车学政策、充分征求村民和专家意见,连续几个晚上讨论到深夜,最终确定了立足本村实际发展葡萄产业脱贫的路子,实行了“党总支+合作社+服务公司+农户”的产业脱贫模式,推行了1200亩的葡萄遮雨棚新技术,实施了400亩的葡萄水肥一体化管理,流转土地800亩,建设了两处葡萄大棚示范基地,实现了完全脱贫,集体收入从“0”收入达到了101万元。“脱贫攻坚,要心怀人民,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在工作中,高维玉始终践行着人民至上的理念,心念困难群众的生活冷暖,挂念困难群众的衣食住行。沟东新村共有贫困户11户18人,为了带领贫困户脱贫,他因人制宜,精准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积极帮扶发展葡萄种植实现脱贫;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托管种植等办法帮助实现脱贫,确保不让一户掉队,村民有了实实在在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脱贫攻坚,要抓精神脱贫,把扶贫扶到根子上”。高维玉始终坚信扶贫要扶志。他注重调动好每一名村民,让村民把村子当作是自己的家来爱护、来管理。让村民自助参与修订村规民约,将村规民约作为村庄治理的“小宪法”,引导村民树立“契约精神”。村里成立了养老照护、扶贫助困义工服务队;成立了党员先锋、文化宣传、文明新风、卫生环保、治安巡逻志愿服务队;组建了秧歌队,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脱贫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