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百年青岛的经济变迁│百年奋斗历程 铸就青岛辉煌

时光荏苒,弹指挥间,我们迎来了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解放前20多年,青岛历经直、奉系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国民党统治。1949年青岛解放,从此与压迫和屈辱告别,获得新生。青岛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与国同梦、与国同程,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阔步迈入了高质量转型发展、谱写伟大中国梦青岛篇章的新时代。

步入“十三五”历史发展新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促新旧动能转换,扎实推进三大攻坚战,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一、艰苦卓越追求真理,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长期受帝国主义、军阀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1919年由于青岛主权问题而引发的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端,中国人民由此彻底觉醒。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1923年8月中共青岛地方党组织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邓恩铭任书记,走上追求真理的浴血奋斗历程。

(一)20世纪20—40年代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解放前,青岛人口的发展处于盲目增长自然状态,出生率高、死亡率高、人口素质差。1922年青岛市仅有人口28.9万人,1949年底人口达到405.7万人,其中市区为58.3万人;出生率为28.66‰,死亡率为15.03‰,自然增长率为13.63‰,平均寿命仅有40岁左右。

20世纪20—30年代,青岛现代工业兴起,其中纺织工业最为发达,纺织产业工人占工人当时全市工人总数的30%以上。除纺织工业外,啤酒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建筑材料业等也较具实力,使青岛的现代工业在当时的中国占有一定的地位,但就总体而言,体系不全,基础薄弱。30年代至40年代末,由于战乱频繁,统治腐败,社会动荡,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青岛的农村经济相对落后。虽然青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但广大农村除种植业、渔业外,很少有其他经营,经济单一落后,农村普遍贫困。

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后,铁路、港口、公路运输都有较快发展。20世纪30年代,青岛有沿海运输船行32个,船舶52艘;汽车行30多家,客货营运汽车150多辆;铁路客货发送量约400万人次、300万吨。1938年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对交通运输实现全面控制,垄断公路客货运输。新中国成立前夕,交通运输业因内战近于瘫痪。

青岛自古以来商业就比较发达,1934年,市内共有华人商号7325家,从业人员3.28万人,商贸交易相当活跃。20世纪40年代,受国内外战争的影响,商业逐渐衰落,许多商店倒闭歇业。

20世纪30年代初,青岛当时集中了一批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可谓众星济济,人才荟萃,使青岛一时成为中国的科学、文化名城。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时期,科学技术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科研工作基本停止。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着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和科研机构的恢复,青岛的科学技术重新发展。但由于内战的爆发,科学研究工作又受到严重影响。

(二)中国共产党带领青岛人民谋求解放

青岛作为胶州湾畔的天然良港和重要口岸,在近代史上,曾经是我国最早被德、日、美等帝国主义侵占和掠夺的地区之一。1949年解放前,青岛历经日德青岛之战、五四运动、中共青岛地方组织建立、青岛惨案、青即战役等重大历史事件。具体来说,青岛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亚洲的唯一战场,1919年青岛主权问题成为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导火索,中国人民也由此彻底觉醒。由“还我青岛”引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1923年8月中共青岛组(1925年改称中共青岛支部)成立,成为全国建党较早的地区之一。中共青岛地方党组织成立后,不断发展和壮大力量,组织工人、学生反抗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统治,开展了艰苦卓越的斗争,为了争取民族自由和解放,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青即战役,激烈战斗为时1个月,我军789人在此战斗中光荣牺牲,6月2日青岛终于解放,回到人民的怀抱,从此跨入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二、综合实力提升跨越,全面小康成就辉煌

新中国成立时,青岛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71年的发展奋斗,青岛市经济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从贫困走向小康,经济社会民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经济总量不断飞跃

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仅为2.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71元,相当于国际上最不发达国家(地区)的水平。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为38.43亿元,1987年突破百亿元,1999年突破千亿元;2010年迈上5000亿元台阶,达到5350.69亿元;2017年昂首挺进“万亿俱乐部”,达到10136.96亿元;2020年达到12400.56亿元,比1949年增长774.7倍(按不变价计算),省内排名首位,副省级城市排名第8位。2019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4282元,比1949年增长320.9倍,按照2020年世界银行制定的国家与地区收入水平划分标准,青岛已达到高收入的国家水平。

(二)财政实力日益增强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财政十分困难。1949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仅有1527万元,1978年增加到13.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2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0.7亿元。近十几年,财政收入实现连续跨越,2011年突破500亿元,2015年突破1000亿元,2020年达到1253.8亿元,省内排名首位,副省级城市排名第8位。财政实力增强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全面小康成就瞩目

小康社会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青岛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特别是在“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主动适应引领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推动新发展,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击楫勇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全市经济实力大幅跃升,2019年生产总值达到11741.3亿元,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按不变价计算);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大幅提高,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55905元、23656元,分别比1949年增长387倍和562倍,均比2010年增长1.2倍,分别提前两年和三年实现翻番目标,人民群众吃穿用有余,家电全面普及,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脱贫攻坚圆满收官,全市6万多贫困人口和200个省定贫困村、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10个市定经济薄弱镇全部脱贫摘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2019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4.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3.5个和12.6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人均寿命不断延长,2019年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4岁,分别高于全国4.1岁、全省2.46岁,比1949年提高了约41.4岁;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加强,基层民主参选率达到100%;民生保障能力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建党百年来,岛城百姓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三、行业门类齐全兴旺,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青岛市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71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市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农业生产基础稳固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市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生产方式非常落后,1949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1.6亿元,粮食产量只有72.3万吨,花生产量7.1万吨,蔬菜35.6万吨,水果1.0万吨。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解放了束缚农业发展的羁绊,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党的十九大以来,青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创新发展,以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蓝色粮仓”建设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设,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07.1亿元,比1949年增长503倍;粮食产量为304.6万吨,比1949年增长3.2倍;花生产量36万吨,比1949年增长4.1倍;蔬菜655.9万吨,比1949年增长17.4倍;水果116.5万吨,比1949年增长115.5倍。

(二)工业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前,从1921年到1949年,青岛工业主要由外国资本控制,民主工业发展缓慢,除纺织工业有一定规模外,食品、造纸、火柴、印刷等行业都是些小型企业,生产能力比较落后。1949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2.2亿元,发电量仅有1.2亿千瓦时。1949年到1978年,青岛原有工业得到全面改造,新兴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布局趋向合理,企业规模逐年扩大,生产能力显著提高。197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为19.15亿元,发电量达到13.6亿千瓦时。改革开放后,青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后期的历史性跨越,“青岛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一路砥砺前行的典型缩影。“十三五”时期,青岛工业聚焦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著。特别是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青岛工业展现出强劲韧性,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3268.4亿元,比1978年增长169.7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9年增长5.5%,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7个和0.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快于规上工业4.2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55.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6.2%,快于规上工业1.7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61.8%,高于全省平均16.7个百分点。2020年全市发电量172.4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143倍。

(三)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满足人们基本生活,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新中国成立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49年服务业增加值只有0.5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20.1%;1978年达到10.0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26.1%。改革开放后,服务业在青岛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基础行业显著增强,瓶颈制约得到较大改善,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稳定发展,新兴服务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服务业已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稳定器”“定盘星”作用凸显。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7613.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61.4%,分别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41.3个和35.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7%。“十三五”以来,随着互联网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网络经济、枢纽经济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竞相崛起,商务服务、科研和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不断发展,激发服务业发展能级逐步提升。2020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890.6亿元,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1.1%。

(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前,经济总体上处于失衡状态,1949年三次产业结构为41.6:38.3:20.1,农业比重大、产能落后,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市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结构逐步走向协调合理,到1978年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为21.4:52.5:26.1。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1992年中央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市委、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的政策措施,第三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2011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过半,全市经济由工业经济主导逐步转向服务业经济主导。“十三五”时期,青岛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由1949年1.19亿元、1.1亿元和0.58亿元,扩量到2020年的425.41亿元、4361.56亿元和7613.59亿元,2020年三次产业比例为3.4:35.2:6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31.8%和65.7%,第三产业占比、贡献率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市基础设施简陋匮乏,城市公共服务极不完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环境更加宜人,为促进青岛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城市品质大幅提升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市城市建设十分落后。1949年全市仅有公共绿地面积42公顷,公园3处且面积很小,园林绿地面积共133公顷,布局不合理,设施简陋。建国后,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功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功能日趋完善。近年来,成功创建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2019年成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面积由1949年的133公顷拓展到2020年的41829公顷,公园个数由1949年的3个增至2020年212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1949年的0.7平方米增至2020年19平方米。

(二)交通运输四通八达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的交通闭塞,道路和桥梁陈旧破损。1949年市区共有道路长度243公里,面积206万平方米;全市客运量只有350万人,货运量只有570万吨;港口货物吞吐量73万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1年的发展,全市基础设施大幅改善,交通网络从无到有、从窄到宽、从陆地到天空,已经建成了水、陆、空全方位覆盖的交通网络。2020年,全市城市道路总长度达到6374公里,比1949年增长25.2倍,道路面积10510万平方米,比1949年增长50倍。2020年全市客运量3150万人、货运量36516万吨,比1949年分别增长8倍、63倍。铁路运输网络进一步延伸,2007年青岛首次开通动车组,标志着青岛铁路正式驶入动车时代。城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截至2020年末,青岛地铁已开通6条线路,107个车站,总运营里程达246公里,跻身全国前十。港口建设提速升级,截止2020年,全市港口生产性泊位114个,拥有集装箱航线178条,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港口货物吞吐量60459万吨,比1949年增长827.2倍,航线数量和密度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智慧型机场”建成在即,胶东新机场完成飞行校验,即将正式转场运营,建成后将形成35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能力。

(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加强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全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2020年,全市主要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年均值分别为31、7、31微克/立方米;全市35条重点河流、33个重点水库的94个市控以上监控断面中Ⅲ类以上优良水体达到54个,扣除4个断流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60%,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18处城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8%。

(四)清洁能源加快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能源供给严重短缺。经过71年的不断努力,全市能源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能源供给体系。2020年全市能源生产量达到2589.1万吨标准煤,比2009年增长57.8%。近几年,青岛市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得到迅速发展,截止2020年,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为251.6万千瓦,其中风力、太阳能光伏和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114.4、100.2和37万千瓦,年发电量16.2亿千瓦时。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在能源生产中比重显著提高,能源结构不断优化。

五、对外开放成果丰硕,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

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对外开放的帷幕。40多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青岛市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认真贯彻国家对外开放各项政策,对外经济快速发展,在全国、全球享有较高知名度,特别是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成功举办,国内外影响力显著增强。

(一)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外来封锁等影响,青岛对外经济交往较少。改革开放后,青岛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地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国内外影响力和美誉度逐步提升。

经国务院批准,1984年被列为全国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被列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市之一,2016年被列为中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第13届残奥会帆船比赛在青岛成功举办,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在此圆满召开,2019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国务院正式批复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赋予青岛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对外开放战略地位,城市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对外贸易不断扩容提质

1988年起,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实行计划单列,自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40多年来,青岛市对外贸易规模从小到大,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农副、轻纺产品为主的初级、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实现了由规模效应逐步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化,从加工制造向科技创造转变,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型。1988年青岛市海关进出口总值仅为2.8亿美元,2020年达到6407亿元人民币(折合923.4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328.8倍。其中,出口规模由1988年的2.2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3876.8亿元人民币(折合558.7亿美元),进口规模由1988年的0.6亿美元增至2020年的2530.2亿元人民币(折合364.7亿美元)。2020年一般贸易出口占全市货物出口比重达到74.7%;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6.5%。近年来,跨境电商成为拉动青岛外贸增长的新动能。尤其是面对疫情冲击,青岛以国家级跨境电商综试区为主阵地,转危为机。2020年跨境电商进出口倍增,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进出口54.2亿元,比2019年增长688%。

(三)外商投资大幅增加

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青岛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很小。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1981年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84年批准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1984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4万美元,2020年按商务部FDI统计口径,全市实际使用外资405.9亿元人民币(折合58.5亿美元),新批外商投资项目882个,合同外资178.5亿美元。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15个,中方协议投资额3.9亿美元,实际投资额1.2亿美元。

(四)旅游业迅猛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青岛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整合游览、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要素,推出10大系列旅游主题产品、100个时尚打卡地;打造“时尚青岛”文旅品牌VI系统,设计推出青岛文创IP等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截止2020年末,全市拥有A级旅游景区112处,其中5A级旅游景区1处,4A级旅游景区26处,3A级旅游景区69处;拥有星级酒店91个,其中5星级酒店9个,4星级酒店23个,3星级酒店56个;拥有旅行社599个,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旅行社59个,经营入境和国内旅游业务旅行社540个。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6312.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19.3亿元。

六、富民战略有效落实,居民生活质量提升显著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广大民众生活普遍贫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青岛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红利成效显著,实现了居民生活由贫困到小康并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71年的发展,青岛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青岛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144元增至2020年55905元,增长了387倍,同时,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元,由单一的工资性收入转向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为辅的多元收入模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42元增至2020年23656元,增长了562.2倍,农村居民工资增长成为收入增加主要动力,经营净收入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退居次席,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也逐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

(二)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消费观念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互联网+”模式等为代表的娱乐型、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197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为10.03亿元,2020年达到5203.5亿元,比1978年增长517.8倍。202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936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138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111倍和137.9倍。居民消费内容更加多样,从以吃穿为主发展到以住行、休闲娱乐、个性化消费的多层次消费,恩格尔系数稳定下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的53.5%降至2020年的27.9%,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1980年55%降至2020年的29.6%。

(三)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新中国成立前,人们生活朝不保夕,生老病死听天由命,没有任何社会保证。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和根本性的改革成就,为岛城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惠民实绩。改革开放初期,青岛市实行职工养老保险由企业事业单位“一包到底”办法;1984年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合同制职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推开全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十三五”时期,青岛聚焦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多层次民生保障体系。截止2020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为312.0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262.61万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7.76万人。连续16年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医保覆盖范围扩大到884万人。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6.3万套(户),建设和筹集人才住房15.6万套。

(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十三五”以来,青岛积极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精准到户、精准到人,开发式扶贫与“兜底”式帮扶并举,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联动,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扶基础、扶民生,“兜底”保障;扶产业、扶能力,带动拉动;扶班子、扶生态,巩固扶贫成果,形成长效机制,脱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2014年,青岛市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535户、63887人、省级贫困村200个、市级经济薄弱村310个、经济薄弱镇10个。2016年底,贫困户全部脱贫;2017年底,贫困村全部摘帽;2018年底,经济薄弱镇全部出列。从2018年开始,青岛市脱贫攻坚进入巩固提升阶段。

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经济社会更加协调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青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青岛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全面发展,为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供了有力支撑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教育事业成效卓著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市总体教育水平低下,居民文化素养不高。1949年全市有公(私)立小学在校生21.35万人;普通中学19所,在校学生1.22万人;普通高等院校1所,在校学生仅有1007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科教兴市战略实施后,青岛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教育规模效益不断增强。截止2020年末全市共有普通小学706所,在校学生60.4万人;普通中学340所,在校学生43.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52所,在校学生8.4万人;普通高等院校27所,比1949年增加了26所,在校学生43.1万人,比1949年增长426.7倍。

(二)文化事业日益繁荣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文化事业比较落后,1949年青岛只有3家艺术团体、9处影剧院和3个文化馆,各类文化设施寥寥无几。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经历了一次质的变革。改革开放以后,青岛市把文化改革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巨大作用。截至2020年末,全市共有影剧院91个,博物馆104个,公共图书馆12个,文化馆(站)150个。

(三)卫生事业长足进步

新中国成立前,青岛城乡卫生机构很少且设备简陋。1949年全市仅有卫生机构80处,病床1079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2637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市卫生事业投入持续加大,卫生事业基础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得到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得以建立,惠民医疗体系付诸实施。截至2020年末,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4458个(不含村卫生室),比1949年增长54.7倍;医疗床位6.44万张,比1949年增长58.7倍;全市各类医疗机构共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49万人,比1949年增长35.0倍。

八、创新驱动活力释放,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市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十九大以来,青岛市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人才、资本、技术、平台、服务等各类创新要素,努力建设成创业者创意、创新、创造的“热带雨林”,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一)“新经济”加快培育

青岛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市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推动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2020年,全市新经济增加值达到4041.13亿元,占GDP比重为32.6%,占比接近全市经济的三分之一,居全省首位;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7.9%;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10.8%。

(二)科技要素投入持续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科技人力资源有了较大增长,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2019年,我市全社会研发人员达8.7万人,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研发人员为3.3万人,是1988年(首次建立工业科技统计制度)的3.1倍。科技队伍规模显著提高。同时,随着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市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2019年,全市投入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294.6亿元,是2000年的22.2倍。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1.16%提高到2.51%,提升了1.35个百分点。同时,科创平台建设扎实推进,截止2020年末,全市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7家,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2家。

(三)科技研发产出成果丰硕

新中国成立后,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重视下,经广大科技工作者艰苦努力,青岛的科学技术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科技产出成果丰硕。2020年,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428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3项;技术合同交易额286.6达亿元,同比增长68.0%;涉海技术合同成交额28.4亿元,同比增长35.1%。全年有效发明专利38549件,同比增长20.7%;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1755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4396家。

百年巨变,青史可鉴,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青岛人民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不懈奋斗,全市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数据无声,却最有力,它是青岛市发展迈向质量更高、实现更大跨越的生动诠释。新时代赋予我们使命担当,新征程召唤我们奋勇前行。站在两个一百年得历史交汇点上,全市上下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旗帜,奋力前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新时代聚焦新目标,新征程扬帆再启航,为更高水平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不懈奋斗!

(特约撰稿 刘芹 陈菁 青岛市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