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抓住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这个重要节点,从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出发,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成功应对风险挑战的丰富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提升斗争本领,不断提高治国理政能力和水平,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与挑战,积累形成了宝贵的经验。
一、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是党成功应对困难与挑战的重要前提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政党,特别是在历史转折之际,在取得重大胜利和辉煌成就之时,总是要求全党同志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从而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比如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及早给全党敲响了警钟;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告诫全党,改革没有万无一失的方案……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等等,都是我们党保持强烈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事不避难,知难不难。越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越是在事业一帆风顺的时候,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我们就更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
二、沉着冷静,果断决策,是党应对困难与挑战的重要原则
一般来说,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与挑战往往具有突发性强、变化性快等特点,如果面对突发而至的困难与挑战失去冷静,自乱阵脚,极易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因此,一个成熟的、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事关国家安危、事业成败的危机关头,应当沉着冷静、审时度势,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中抓住主要矛盾,果断决策,迅速化解,转危为安。这也是我们党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的一项重要原则。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要做到沉着冷静、果断决策,关键是要不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不为一时的假象所迷惑,不因一时的冲动乱阵脚,特别是当来自国际国内、党内党外、经济上政治上等各方面的困难与挑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更加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做到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才能果断地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和化解办法。
三、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是党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力量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革命失败后,30多万牺牲的革命者中大部分是跟随我们党闹革命的人民群众;红军时期,人民群众就是党和人民军队的铜墙铁壁;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广泛发动群众,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淮海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人民群众干出来的;改革开放的历史伟剧是亿万人民群众主演的。这些精辟的论述充分说明,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反之,我们将一事无成,甚至走向衰败。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只有植根人民、依靠人民,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四、坚持从严治党,切实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是党成功应对困难与挑战的政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我们党能够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今天的9100多万名党员,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放松,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时期,每到重大历史转折关头,我们党总是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毛泽东同志把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而且是重要的法宝。在新时代,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历史的经验启示我们,打铁还要自身硬。只要党的建设搞好了,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全国人民就有了主心骨,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也能够战胜。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党史党建与党性教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王政堂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