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3人入选2021“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

今天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致敬广大科技工作者,山东省科协日前发布2021“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全省10人在列,其中青岛有3人入选,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包振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年夫顺,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教授崔洪芝。

为进一步做好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荣誉感、自豪感、责任感,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昂扬的姿态奋斗新时代、建功新征程,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科协、山东省科技厅联合开展了2021年“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活动经过层层动员、广泛发动,共有66个单位遴选推荐了139名“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经专家评审、公示等环节,最终确定了10位山东省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青岛3位科技工作者的事迹,一睹他们的风采。

包振民:培育扇贝新种,创造产值近500亿元

上世纪90年代,一次大规模流行病害,使全国很多贝类养殖场遭受严重损失,从那时起,瞄准培育高产抗逆的扇贝良种,包振民带领团队开始了科技攻关。十年攻关,包振民和团队筛选出了一种抗逆性强、养殖产量高的优良扇贝新品系,然而,就在即将报国家审定的时候发生了意外,十年心血毁于一旦。

包振民(科研团队核心成员胡晓丽代为领奖)

尽管心痛,但是包振民攻关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下。当时,国际上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得到发展,可以一次对几万到几十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精细分析生物基因组全貌,包振民想把它用到水产生物育种上,但又遇到了成本难题。此后,又是十年攻关,他带领团队自主研发出针对全基因组遗传效应评估的算法模型,准确率较国际算法提高20%以上,价格只有国际市场的十分之一,这项技术助力包振民科研团队自主培育出我国首个扇贝新品种“蓬莱红”。

此后,包振民团队先后育成5个扇贝新品种,改变了我国扇贝养殖依赖野生苗种的局面,累计推广900多万亩,创造产值近500亿元。目前,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已在鱼、虾、水稻等80多个物种育种上得到应用,推动我国水产分子育种技术跃居国际前沿。

年夫顺:研制我国首台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

年夫顺,中电科思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测试仪器首席科学家,我国电子测量仪器学科带头人。1995年,由他带领的研发小组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实现了我国此类仪器从零到一的突破。

年夫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时国家正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检测此类装备是否合格所用的矢量网络分析仪必不可少,而当时这项技术被国外所垄断,并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禁运政策。核心技术学不到,先进仪器买不来,顶着重重压力,年夫顺和团队开启了一场自主创新攻坚战。

经过反复研究实验,他们仅用5年时间就自主研制出了我国首台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我国也由此成为了世界上第二个掌握微波矢量网络分析仪设计制造技术的国家,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年夫顺带领团队研发出的矢量网络分析仪实现了创新发展。

如今,该科研成果已用于5G通信、探月等重大专项,实现了从核心器件、部件到仪器整机和系统的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崔洪芝:改变矿业设备资源浪费的状况

1989年,研究生毕业后,崔洪芝来到山东矿业学院担任教师。实地考察时,煤矿现场的状况却让她大吃一惊。矿上那些零部件因为耐磨性达不到要求需要更换,频繁地造成停工停产。另一方面很多零部件被替换下来,造成很大的材料浪费。

崔洪芝

当时,崔洪芝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要改变矿业设备资源浪费的现状。此后的30多年里,她带领着团队艰苦攻关,最终攻克了等离子束稳定性、可控性、大功率、小型化等技术难关,开发出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技术,填补了我国实用性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空白。

如今,崔洪芝又提出“依矿向海”,调整团队研究方向,加快产教融合、产学研结合,形成了海洋耐磨蚀材料、新能源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等多个特色方向,开发出一批有前瞻性的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石油、冶金、化工等行业。

来源:青岛日报/观海新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