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一周经济,趣说旧事新闻,欢迎光临本周“江湖客栈”。
再过两天,就是万众期待的“双十一”了,即便是越来越冷的天气也丝毫阻止不了人们买买买的热情,豪情万丈一掷千金,只为这一日的疯狂。从单身汪的专属节日,成功转型为“败家娘们儿节”,“双十一”无疑是阿里极为成功的营销案例,竞争与博弈,这一天继而成为电商平台的盛大狂欢日。
在距“双十一”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预热已经开始,只是和去年铺天盖地的抢红包不同,除了花样百出的营销手段之外,口水仗为今年的“双十一”开了先锋。苏宁易购的一组“给某东”的“喊话”颇为博人眼球,而京东在沉静了多时之后终于给予了巧妙的回击。总之就是老板、老板娘、干爹齐上场,比比文案哪家强,这年头,电商也拼个综合实力。然后,还有京东指责阿里逼商户站队,想垄断市场;阿里回应,“鸡举报了鸭,说鸭垄断了湖面”。另一边,国美炮轰苏宁降价注水,苏宁指责同行作假,大大小小的口水仗数不胜数,好不热闹,让人感慨,贵圈真乱。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双十一”预热的喧嚣并不奇怪,如果真的一点动静也没有,那才是真的奇怪。巨头们的互撕从一个侧面反映大家伙对这一天的看重,“双十一”是一个坐标,展示网购平台实力的指标,谁都输不起。当然了,舍不得在这一天放点血的平台也会被消费者所唾弃。
阿里巴巴CEO张勇在三季度财报说明会上说的一句话,很能印证电商在“双十一”的真正位置。“每一年的‘双十一’都是不赚钱的。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阿里巴巴也没必要证明自己的存在感——唯一要做的,是维持投资人对上市公司股价的信心,和消费者对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的信心。”
价格是足够低了,但是质量是否足够过硬,“双十一”前夕,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最新一次质量抽查公告,抽查结果显示网络销售的儿童玩具、服装、鞋类、背提包和小家电等,合格率只有73.9%。“假货”是电商平台的软肋,也是每个剁手族的切身之痛。消费质量是过关,是制约电商发展的最大的因素。作为消费者,其实更在乎的是真正的能力。市场不会被一家所垄断,有竞争就有动力,营销炒作上去了,消费体验是不是也得跟上。
吴晓波在《我们真的还需要“双十一”吗?》一文中写道:在互联网推动的历次商业进步中,技术及工具的迭代从来是创新的基本动力,而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重建则带来利益的再分配,“光棍节”——今天被称为“双十一”的发明,切中了电子商务及移动互联网总爆发的两个重大风口,因而形成了显赫的市场效应。到今天,大局抵定,规律渐变,几年前的妙招式显然已落入了新时期的旧窠臼。
消费者未必需要“双十一”,但假若存在的一天,便也有乐趣也存期许。571亿! 2014年11月11日23点59秒阿里的最终交易结果,这个数字所带来的奇迹能否延续?今年的“双十一”马上就要到来,对于网购达人来说,这一天无疑是个剁手血拼日;对于网购平台、网店店主和快递员,是呕心沥血的大日子;对于中国经济,“双十一”这个概念也越来越具有拉动内需的重大意义。“双十一”这个互联网时代下消费的风向标,剁手也好,围观也罢,但每个人都不会置身事外。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