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数字时代金融服务的适老化建设刻不容缓

人工网点减少,一些老年人被迫学习金融自助设备,操作失误频发;银行卡、网银推广,一些老年人用不了纸质存折、存单;移动支付普及,一些老年人现金交易时遇到困难……近年来,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助力下,金融业服务方式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极大提升金融机构运行效率、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也让一些老年人感到不便。因此,在银行加速推进数字化建设的同时,也应该加强“适老化”金融服务。

“养老”理财产品下架

根据中国发展基金会在2020年发布的报告预测,中国将在2022年左右,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届时65岁及以上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4%以上,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另一份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此前发布的行业报告预计,未来5到10年时间,将会有8万亿到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与保险、基金早先布局相比,银行介入养老金融领域较晚,但凭借强大的客户和渠道优势,近两年银行也在发行养老理财产品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创新。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去年3季度,市场上共发行了养老型理财产品179款,其中有65款来自银行理财子公司,除54款来自国有控股银行外,其他11款中有10款来自宁银理财、1款来自光大理财。发行数量上,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加了65款。

然而,近日,记者在走访银行网点的过程中发现,带有“养老”字样或者相关概念的理财产品大多已消失不见,不再突出“养老”字样的宣传。除此之外,记者查询中国理财网,在理财产品频道中进行检索,并没有发现有关“养老”关键词的理财产品。

有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今年以来银行受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要求清理名不符实的养老相关产品,因此目前银行资管部和理财子公司已下架、更改含有“养老”字样的理财产品。之所以监管要求下架此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因为业务模式存在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隐患,也不符合银行资管转型方向。

金融服务创新要兼顾适老化需求

在当前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老年客户群体日益成为金融机构重要的客户资源。“十四五”期间,我国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做好“银发金融”这篇大文章,拥抱老年客户这片蓝海,将为金融机构实现差异化竞争、培育特色优势提供重要支撑。

3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的《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通知》指出,各银行保险机构要加强金融服务下沉,进一步完善基础金融服务,根据老年客户群体数量和金融服务需求,合理科学进行网点布局。此前,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也提出,要高度重视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从现金管理、支付服务、普惠金融三方面采取措施,切实提升老年人日常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金融机构运用新技术提升服务效率、改进服务方式是提高金融机构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金融科技快速进步,金融机构无人化、线上化发展还将继续。近两年来,商业银行关闭营业网点超过6000家,即使是已经具备智能化服务功能的银行ATM机,也在去年减少8万多台。

业内人士指出:“金融服务数字化、科技化发展是大势所趋,却不能降低老年人的服务体验。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客户群体,不管科技怎样进步、时代如何发展,金融服务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在大力推进智能化技术运用的同时,金融机构必须同步建设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服务渠道,满足老年人的服务要求。”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栗萱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