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上合示范区集中发布首批10项制度创新案例 打造“智创上合”创新品牌

4月20日下午,上合示范区“制度创新”新闻发布会在青岛·上合国家客厅举行,集中发布上合示范区首批10项制度创新案例,也同步发布2021年制度创新工作行动方案。

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孟庆胜、青岛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尉黎勇、上合示范区经济发展部部长贾存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介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首批10项制度创新案例》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2021年制度创新工作行动方案》相关情况,回答记者问。

“首批10项制度创新案例,来源于我们的工作实践,是经过严格筛选、总结出来的,也是上合示范区通过制度创新畅通与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的最新成果。”接受采访时,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孟庆胜表示,下一步,将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优化和提升这些制度创新案例。我们计划在今年年底,将对这些制度创新案例形成经验汇编成册,面向全国推广。

首批10项制度创新案例体现“三对”特色

上合示范区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市关于示范区建设的部署要求,始终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主动谋划、积极打造“智创上合”的制度创新品牌。孟庆胜介绍,上合示范区肩抗先行先试、以制度创新推进国际经贸合作、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的重要使命。我们结合上合国家特点,对标CPTPP、RCEP等高标准的国际规则,推进富有上合特色的制度创新体系建设,涌现出一批富含上合特色的制度创新案例。

上合示范区首批10项制度创新案例包含:一是打造“欧亚班列+TIR”日韩陆海快线集结中心,构建国际联运综合港;二是创新加密开行“上合快线”,打造欧亚班列运行新范式;三是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探索信用融资新模式;四是建设“五大平台”,探索国际产能创新合作新机制;五是基于友城合作的新型地方经贸合作机制;六是建设上合经贸学院,创新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人才培养新模式;七是依托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探索上合组织国家科创合作新路径;八是以联动创新区建设探索制度创新新模式。九是基于Handle的工业互联网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推广应用。十是搭建“信用上合”跨境信用示范平台。

上合10项制度创新案例包括3项跨境运输便利化案例、2项贸易便利化案例、1项双向投资便利化案例、1项人文交流便利化案例、1项科技合作成果转化案例、1项金融创新案例和1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案例,覆盖了“4+1中心”建设的各个方面。

“今天对外发布的首批10项制度创新案例,来源于我们的工作实践,是经过严格筛选、总结出来的,也是上合示范区通过制度创新畅通与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的最新成果。”孟庆胜表示,上合示范区制度创新工作坚持突出服务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彰显战略性;坚持将上合元素摆在突出位置,彰显国际性;坚持首创创新、突破创新和独创创新,彰显示范性。

“比如在推进国际物流便利化方面,我们着力创新加密开行聚焦推动日韩班轮船期与欧亚班列、国际道路运输(TIR)有效匹配,使海运、铁路、公路运输无缝衔接;在推进人文交流便利化方面,创新搭建基于友城合作的新型地方经贸合作机制,与俄罗斯阿拉布加经济特区、塔吉克斯坦中塔工业园等12个城市或园区缔结新的友好关系;在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方面,首次搭建‘信用上合’跨境信用示范平台,为上合国家间的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基础保障。”

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对创新案例及清单给予高度评价。“首批10项制度创新案例,集中体现了上合示范区围绕中心任务,聚焦制度创新,‘大胆闯、大胆试’的探索,体现了‘三对’的特色。”尹晨介绍,第一“对”是对标高水平国际规则,第二“对”是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第三“对”是对应市场主体实际需求。相信上合示范区一定能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并在“首创性”制度创新方面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先行先试和示范推广的国家任务。

多式联运“一单制”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

以打造“欧亚班列+TIR”日韩陆海快线集结中心,构建国际联运综合港为例,通过“欧亚班列+TIR”日韩陆海快线集结中心的建设,在口岸交换集装箱,无需重新装卸货物,实现“门到门”灵活服务,有效简化货物通关程序,青岛直达乌兹别克斯坦国际道路专线,用时仅7天,运输时间是海运的1/5、铁路的1/2,与空运相当,但成本只有空运的1/10,大大便利了上合组织国家间的跨境运输与贸易。

实施多式联运“一单制”对于上合示范区推进物流业降本增效,探索多式联运发展的新路径、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向纵深方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首列试点“一单制”的进口班列,已于4月2日从俄罗斯开行。上合示范区经济发展部部长贾存玉介绍,围绕多式联运“一单制”,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进一步推动多式联运提单的应用,加大境内外货主、承运人、铁路、船公司对CIFA提单的认可度,持续提升其国际影响力,逐渐形成规模效应。

然后,引导金融机构认可提单物权属性,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建立健全风险管控体系,将符合银行风控条件、使用CIFA提单的企业纳入企业信用池,依托政府、银行、征信机构、企业行为大数据,持续探索信用融资新模式。在此基础之上持续构建综合监管平台,开展提单试验,为国家层面打造多式联运标准体系、健全多式联运各项规则提供实践经验。

最终,在行成商业共识、完善国内规则体系的情况下,促成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在上合组织国家间构建基于国际铁路联运的、更加高效便利的陆上贸易新规则,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多式联运“一单制”的实施,减少了单据流转环节,提高了运输、沟通效率和贸易便利化水平。这对于破解企业融资难点、痛点,减轻企业资金压力,带动贸易增长具有积极意义。比如,4月18日,进口商山东高速供应链有限公司就凭CIFA提单在浙商银行成功融资32.7万美元,为“一单制”在示范区试点推广起到很好的推广效应。

2021制度创新30条清单强化制度支撑 

为加快推进上合示范区建设,推动涌现更多高质量、高标准、系统化制度创新成果,根据《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和《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2021年工作计划》,上合示范区管委会制定出台了《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2021年制度创新工作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并梳理总结出30项清单,为2021年工作定下奋斗目标。

贾存玉介绍,《行动方案》紧紧围绕“4+1中心”建设,把制度创新摆在突出位置,主动对标高标准的国际经贸规则,力争把上合示范区建设成与上合组织国家相关地方间双向投资贸易制度创新的试验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30项具体的制度创新事项围绕推进国际物流便利化、现代贸易便利化、双向投资便利化、人文交流便利化、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金融开放创新和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七个方面提出。

制度创新是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青岛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尉黎勇认为,上合示范区作为国家级开放平台,要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必须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这就要打破传统的开放路径,要靠创新,要用好改革的办法。上合示范区的建设发展,也必须用好改革方法论、用好改革‘冲击钻’。要以制度创新突破,突出上合元素,强化制度支撑,加速把上合示范区打造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点,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贡献力量、展现担当。”

在丝路研究院(海口)首席专家、院长,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湧看来,这10项创新案例和30个创新清单突出地方层面,突出示范性,突出创新性,突出集成性,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创新案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个:‘上合快线’和日韩班轮通过多式联运‘一单制’在青岛交汇,并用供应链金融加以赋能;‘上合示范区国际创新和产能合作中心’的建设,将有助于我国的中高端装备与日韩等国的先进技术和核心装备结合起来,以青岛为基地共同开发上合组织的‘第三方市场’,从而形成多方共赢的良好格局。”对于下一步制度创新的方向,张湧建议,深化创新案例、落实创新举措,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谋定而后动,需要积小胜为大胜,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

根据《行动方案》,上合示范区将继续坚持融合上合特色、对标高标准国际规则,进一步落实落地全方位、大力度、高层次的制度创新工作,紧紧围绕《总体方案》要求,聚焦聚力推动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

上合示范区制度创新是基于改革的逻辑

作为国内首个与上合组织国家开展经贸合作的示范区,上合示范区的制度创新工作与其在国家开放格局中的战略定位一脉相承。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上合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明确要求,“要努力把上合示范区建成与上合组织国家相关地方间双向投资贸易制度创新的试验区”。

上合示范区,不仅要打造成为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合作的样板,也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换句话说,这不仅是一个经济示范区,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制度安排。

青岛是我国沿海开放城市,是长江以北地区第三大城市。从国际上看,青岛往东面向日韩,往西链接的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贯通的是陆海内外联动;从国内来看,青岛是山东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桥头堡,是黄河流域九省区的经济出海口,贯通的是东西双向互济。

可以说,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青岛具有重要的“双节点”作用。由此来看,总书记赋予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的国之重任,不仅仅是给青岛的一个大礼包,而是放眼整个山东、放眼黄河流域、放眼北方地区、放眼全国大局的战略考量。

再来看改革,推动上合示范区的制度创新,是基于这样一个改革逻辑,就是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上合示范区作为国家级开放平台,要在更大的市场空间中配置资源,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全球寻找合作伙伴,必须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

这就要打破传统的开放路径,如何打破?要靠创新,如何创新,要用好改革的办法。

青岛市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尉黎勇认为,改革是所有工作的方法论,任何一项工作要实现创新突破,必须深化改革。同样,上合示范区的建设发展,也必须用好改革方法论、用好改革“冲击钻”。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上合组织成立20周年,借此东风,这一年也必将是上合示范区在更广空间、更高维度上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全面起势的关键一年。关键要树立一个鲜明的导向,要以改革开路,以制度创新突破,突出上合元素,强化制度支撑,加速把上合示范区打造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点,在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贡献力量、展现担当。

相关新闻链接:

上述提到的十项案例分别为:

第一项:打造“欧亚班列+TIR”日韩陆海快线集结中心,构建国际联运综合港。

主要内容是:依托上合示范区欧亚班列集结中心,推动日韩班轮与欧亚班列、国际道路运输(TIR)有效衔接,建设国际道路运输集结中心,开展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海、铁、公路联运服务。以上合示范区为连接点,使齐鲁号“日韩陆海快线”延伸覆盖大阪、名古屋、横滨和仁川、釜山等日、韩主要港口,将海运船期与齐鲁号欧亚班列班期相匹配,开设中哈、中乌、中俄等全程TIR定班专线,探索过境海铁联运新模式,着力将上合示范区打造为集出口货物集结、TIR报关、TIR验证、车辆审核、海关查验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联运综合港。

第二项:创新加密开行“上合快线”,打造欧亚班列运行新范式。

主要内容是:坚持市场化导向发展齐鲁号欧亚班列“上合快线”,以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为货源集结地,整列出境,无需在口岸重新编组,直达上合组织国家主要物流节点城市。目前,已开通11条国际线路,辐射上合组织5个成员国和3个观察员国的30多个城市。2020年4月首班“上合快线”开行以来,先后开通直达阿拉木图、比什凯克、巴库、伦敦、汉堡等城市的点对点班列,平均每周发运8-10列,实现了常态化运营。与常规班列相比,时间节省10%-15%,总体运输费用平均节省7%-10%。

第三项: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试点,探索信用融资新模式。

主要内容是:与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合作,试点推广多式联运CIFA提单,完善多式联运提单相关作业标准、责任条款和管理办法。在跨方式、跨部门、跨边境的运输中,托运人与承运人只需一份CIFA提单即相当于签订了全程运输协议。多式联运承运人通过“一次委托、一次收费、一单到底”为托运人提供全程运输服务,旨在最终赋予提单物权属性,发挥其金融功能,可以与金融机构合作以提单质押的方式融资。

第四项:建设“五大平台”,探索国际产能创新合作新机制。

主要内容是:上合示范区构建市场化运作的国际产能创新合作模式,引入技术转移机构“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及其专业国际创新服务团队,共同搭建“上合示范区国际创新和产能合作中心”。通过建立国际资讯共享服务、国际技术转移转化、国际创新人才交流引进、国际产能合作、商旅文融合服务等五大专业平台引进合作项目、服务市场主体,助力上合示范区国际产能创新合作发展。

第五项:基于友城合作的新型地方经贸合作机制。

主要内容是:友城交往是国家间地方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上合示范区通过打造“友城合作,共创未来”对外交流新品牌,与上合组织国家20多个友好城市和园区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构建了新型地方经贸合作机制。该机制以经贸合作为中心任务,定期举办友城间线上线下活动,组织中外企业、机构洽谈交流,推动经贸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同时,该机制促进合作从经贸向法律、旅游、文化、教育等更多领域延伸,构建了覆盖友城政府机构、学校、科研机构、商会、企业等组织的立体化交流网络,进一步丰富了友城地方合作的内涵,已逐渐成为上合组织框架下具有权威性、影响力的友城地方经贸合作平台,为地方层面的务实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六项:建设上合经贸学院,创新上合组织国家地方经贸人才培养新模式。

主要内容是:按照“国际、协同、合作、共建”办学宗旨,创新上合经贸学院管理机制,采取“1+3+N”的共建模式,以上合示范区为推动主体,以青岛大学为办学主体,聚合山东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方资源形成开放型教育培训平台,打造形成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国家高级官员、经贸人才的国际一流商学院。发挥平台优势,系统化、专业化、常态化开展经贸和援外培训工作,推动形成具有上合特色的经贸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推进中国与上合组织国家高校合作,打造“中国+上合国家”的开放性国际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特色鲜明的中外合作大学,探索本硕博双向人才联合培养;开展双多边经贸合作课题研究,打造上合地方经贸合作智库,发布研究报告,形成人才链、产业链、资金链、创新链融合集聚示范效应,推动与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方经贸深度合作。

第七项:依托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探索上合组织国家科创合作新路径。

主要内容是:2020年12月,中国—上合组织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为项目提供金融、法务、知识产权、语言、人力资源等十二类国际化服务,打造集科技成果作价评估、国际技术成果库、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孵化器为一体的技术转移生态链。成功引进俄罗斯白桦树聚戊烯醇深加工、白俄罗斯人造蓝宝石晶体等一批项目,探索出“技术+团队”的国际技术转移新路径,为解决国际技术转移不畅、服务碎片化等问题提供了有效范式,为上合组织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深度科技合作提供了实践蓝本。

第八项:以联动创新区建设探索制度创新新模式。

主要内容是:上合示范区与省内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合作建设联动创新区,在做好风险防范的前提下,将争取到的政策和承接的省级管理权限同步在联动创新区试行;扩大制度创新应用场景范围,采用联动试点等方式在联动创新区共同探索制度创新;在企业双向投资、外资外贸指标、财税收益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层次合作;2021年建成4-6家联动创新区,形成以上合示范区为引领、联动创新区联动支撑的新格局。

第九项:基于Handle的工业互联网在“一带一路”国家的推广应用。主要内容是:依托上合示范区Handle全球根节点(青岛)打造国际化标识解析服务平台,在跨国工业数据信息链整合、数据确权、跨国文旅交流数据共享、跨境贸易数据管理和信息互认等方向提供国际化支撑服务。搭建工业互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打造标识应用标杆案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识应用模式,提升工业互联网在上合组织国家的推广应用。

第十项:搭建“信用上合”跨境信用示范平台。

主要内容是:以国际间的征信合作为基础,以创新型金融、信用服务为抓手,以解决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为目标,积极打造“信用上合”跨境信用示范平台,为上合国家间的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基础保障。平台建设将采用“1+1+N”的模式,即建设一个上合国家统一的企业信用查询平台和一个综合融资服务平台,提供多种公益的信用服务。统一的信用平台将提供多语种服务,企业可方便获得对方真实的信用情况和“企业画像”。综合融资服务平台将着眼于解决中小微出口企业的融资难题,提供全国首创的“信保+担保+征信”融资服务和针对上合国家的出口保理等服务模式。多种公益服务主要包括通过平台海量的征信数据库,为企业搜索目标客户拓宽获客渠道、对接海外催收律师追回国外欠款以及获取各种行业资讯、分析报告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

记者  聂艳林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