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机器人产业之路怎么走?

产业项目是撬动经济发展的总开关。3月初,青岛机器人产业又迎喜讯:青岛高测高精密数控装备产业园、宝佳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智能集成系统研发生产基地、山东瑞邦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博锲思工业机器人等项目在高新区集中签约开工。

目前,国内机器人产业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青岛、重庆、南京、广州、深圳等地相继布局机器人产业。有着近10年积淀的青岛机器人产业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要么成为全国最具竞争力的机器人产业高地,要么就“泯然众人矣”,而如何选择,显而易见。青岛为什么选择机器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瓶颈是什么?青岛机器人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又该如何走?

科捷龙门机器人在搬运码垛轮胎

从1.5亿到130亿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市场。据统计,2014-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2019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为14万台,国内机器人供应商的市场份额达到了29%。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的机器人产业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记者了解到,青岛高新区是国内最早布局机器人产业的区域,从2013年开始就抢先布局并培育机器人产业。2012年,高新区机器人产业产值仅有1.5亿元,而截至目前,已累计引进一百余个机器人产业链项目,总投资超过130亿元,占全市机器人企业的80%以上。

“青岛高新区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得益于规划先行。2013年,国家倡导发展机器人产业的时候,我们就对这一产业进行了优先布局。”青岛高新区招商部高级招商总监华熙凤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4年12月15日,国内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花落青岛,青岛机器人产业正式进入国家布局。“当时在全国来讲,青岛是最领先的一个梯队,包括青岛、重庆、芜湖等地都处于第一梯队,率先发展机器人产业。”

“最初,青岛的很多企业不是以机器人制造起家,因为青岛优先布局、合理规划,企业也发生了转型升级,我们培育出了一批本土机器人企业,比如科捷机器人、宝佳自动化等等。”华熙凤回忆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发展历程时表示,“高新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这些企业、这一产业走上了良性循环。”

以科捷机器人为例。从只有几人的研发团队到发展成为几百人的规模化公司,从第一台设备顺利交付到获批山东省机器人创新中心等省级平台,再到中标国家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数字化车间集成”项目……十几年来,科捷机器人发展成一家提供自主研发智慧物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的集成商,也成长为青岛工业机器人行业的排头兵。

去年,科捷机器人的市场订单和布局的重点项目都受到了疫情的冲击,一方面,青岛高新区管委在了解情况后,从租金减免扶持、降低税费负担、强化金融扶持等方面入手为他们减轻负担。另一方面,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的青岛科捷机器人有限公司董事长陶喜冰认为,“疫情防疫让不少智能制造企业有了大展拳脚的地方,可以为更多企业提供无人化、少人化的智能解决方案,防止人员聚集,提高经济效益。”他发现,“有些方面,比如说冷链物流方面,现有的方案和产品还是欠缺的,特别是进口冷冻货物的外包装比较频繁地出现核酸检测阳性情况,甚至国产冷冻货物也开始发现有外包装核酸检测阳性的案例。”

因此,在调研分析了冷链物流安全管理全过程的痛点难点后,陶喜冰致力于用智能制造手段改进冷链物流的安全管理体系。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陶喜冰就将围绕利用智能制造构建冷链物流安全管理体系建言献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科捷是在青岛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凭借青岛政策的东风,在未来发展中争取早日上市,为青岛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目前,本土机器人企业正茁壮成长,软控集团、科捷机器人、科捷智能装备、宝佳自动化、北洋天青、星华智能等企业迅速崛起;世界机器人排名前10的企业中,已有ABB、KUKA、安川、发那科、那智不二越、新松等6家落户高新区,机器人“四大家族”齐聚。这些机器人龙头企业已在高新区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以国际机器人产业园为主要基地的优质智能制造产业集群。

人才或成产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最早布局机器人产业的青岛,为什么没有在众多布局机器人产业的城市中实现“领跑”?答案或许与当下机器人制造业发展面临的问题相同:人才匮乏。

“目前,青岛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才问题,类似科研人才、电气工程师等都是缺乏的。”华熙凤道出机器人发展问题的瓶颈,“从国家范围来看,青岛的高等院校相对还是太少,而且没有机器人产业相关的高校。”这几年,青岛市正在大力引入一些高校,而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比如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西安交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

事实上,机器人产业人才大致分成三类,一是操控机器人的人,要有会使用的人。二是研发型人才,负责研发机器人前沿关键的核心技术,尽管研究性人才需求少,但十分必要,这就是高校所需要做的事。三是集成创新的综合性人才。

青岛高新区红树林智能科技培训学校,主要培养第一类机器人产业人才——操控机器人的人,相关负责人对记者透露,“我们的很多学生都在青岛的一些机器人企业实习,但在学生毕业后,学校做过就业跟踪调查。因为薪酬原因,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到深圳、南京、上海等地就业,刚毕业的薪资是在7000元左右。”

近年来,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愈演愈烈,青岛机器人产业想要摆脱追赶期,必须在人才上发力。记者梳理了近年来青岛市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2018年4月,青岛出台人才落户新政,首次提出45岁以下的本科生可以“先落户后就业”。2019年6月,这一落户门槛放宽到40岁以下的专科生。2020年3月,青岛再次放宽落户限制,在青高校在校大学生、国内外高校专科及以上毕业学年在校大学生可申请在青落户。大学生在青落户后,可享受本市购房政策,符合条件的可申请人才公寓。通过不断降低门槛,来吸引人才。

而在近期发布的“十四五”时期在促进人才聚集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方面的有关目标举措中明确提出,青岛市每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将聚焦重点产业,建立高端紧缺产业人才需求征集机制,制定高端紧缺产业人才地图,实施靶向招引、精准招引。

“除了引入高校和政策扶持之外,人才到底能不能集聚,跟产业有一定的关系,没有产业前景、职业前景,人才怎么会留下?”接受记者采访时,华熙凤正在外地为招商引资而四处奔波,不到3天,走访了7家企业,她颇有感触地表示,“没有项目支撑,很难促进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虽然现在招商越来越难,但是每当引入一个项目、一家企业,为它们服务、提供一个发展舞台,同时还能促进区域发展时,真的非常有成就感。”

走到十字路口的青岛机器人产业

当前,全球主要经济正朝着数字化加速转型,而融合了人工智能、互联网、先进制造等领域的机器人产业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必争之地”。

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志强在2020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接受记者专访时曾表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是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最迅速、产业链最完备的地区。”

例如,深圳2019年机器人企业总数达到757家,工业总产值达1257亿元,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链最为完整的城市;上海是我国机器人产业最大的集聚地之一,全球机器人1/3产量在中国,中国机器人1/3产量在上海,机器人产业正成为“上海制造”新的名片;芜湖规划了总面积5300亩的“国家芜湖机器人产业园”,落户机器人企业120余家,2019年实现产值150亿元,同比增长18%,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全产业链。

“我国要打造一南一北两个机器人产业高地,青岛正在努力争创北方机器人产业高地。”华熙凤表示。

去年3月,青岛市《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正式出台,这是省内出台的第一个机器人产业政策。根据规划,青岛市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力争全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跨入国内先进城市行列;以高新区、西海岸新区等区市为重点,加快机器人产业集聚,构建机器人发展生态体系,建设全国知名的机器人产业基地。

青岛高新区作为科技部批准的国内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发展机器人产业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围绕机器人产业链建链补链,高新区构建起机器人全链式产业布局。上有盈可润减速器、旭升视觉、智腾微电子传感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有科捷、宝佳、新松等本体制造商和系统集成商,下有本地合作及红树林等教育培训机构,建链成效显著,形成了良好的配套发展模式。

产业项目,攸关城市未来。青岛已经搭建好机器人产业“基础框架”,能否成为全国机器人产业领军城市,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孙梦  通讯员 李青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