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十三五”时期青岛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七成以上

记者从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现场获悉,“十三五”时期,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持公共财政导向,着力突出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和公益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市民,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财政力量。

大规模减税降费惠及百万市场主体

“十三五”时期,在全市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财政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16-2020年,在坚持顶格落实规模性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实现1100亿元、1157.1亿元、1231.9亿元、1241.7亿元、1253.8亿元,年均增长4.5%。随着财政收入稳步提高,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加大,2016-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分别完成1352.8亿元、1403亿元、1561.2亿元、1576.6亿元、1584.6亿元,年均增长4%,较高的财政支出强度为保民生、稳增长、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十三五”时期,大规模减税降费成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头戏”,市财政密集实施了包含深化增值税改革在内的一系列力度大、内容实、范围广的减税降费政策措施,创新顶格协调、顶层设计、顶格优惠+叠加享受于一体的“三顶一叠加”减税降费机制,释放最大红利,用财政收入的“减法”换企业效益的“加法”和市场活力的“乘法”。5年来,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到600亿元以上,惠及全市100多万市场主体和数百万市民群众。

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系列规模性减税降费纾困政策接连出台,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规模预计在340亿元左右,困难行业、小微企业和就业群体受益最大,有效发挥了对冲企业困难、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关键作用。截至2020年11月,全市新增市场主体33.2万户,增长14.1%,总量达177.9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172万户,青岛市创业密度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七成以上

“十三五”时期,市财政把握民生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把财政资金用于民生领域最急需、最根本、最有效的地方,预算安排更加贴近民意,政策措施更加注重均衡普惠;民生支出实现了投入规模和优化投向的结合,民生保障实现了提高标准和扩大范围的结合。

2016年,全市民生支出首次突破千亿元,达到1020.5亿元。2016-2020年,全市民生支出总投入达到5463.5亿元,占比稳定在七成以上,其中,城乡社区支出累计完成1467亿元、教育支出累计完成1333亿元、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累计完成861亿元、卫生健康支出累计完成473亿元、农林水支出累计完成394亿元、交通运输支出累计完成339亿元、节能环保支出累计完成113亿元,助推各项社会事业进入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五年间,市财政持续扩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持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医保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城乡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体救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障标准。支持办成52件164项民生实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338所、中小学210所,普惠园覆盖率达90%,普通高中录取率大幅提高至68%;建成一批医疗项目,增加医疗床位1.3万张;建设筹集政策性住房15.9万套,实施棚户区改造20.6万套(户),改造老旧小区704个;开通轨道交通6条,运营里程246公里;等等。扎扎实实解决了一批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交通等方面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脱贫任务提前完成,2016-2020年累计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亿元,年均增幅达到10.3%,支持实施产业扶贫项目849个,助力全市28535户贫困户、510个贫弱村、10个经济薄弱镇全部“摘帽”。

坚持财力下沉兜牢基层“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底线,2020年,积极争取抗疫特别国债等中央直达资金61.1亿元,除本级直接支出的0.68亿元外,将其余60.42亿元全部下达给区市,下达进度在全国36个省(市)中排名第一。截至2020年底,全市直达资金已形成支出59.99亿元,支出进度98.2%,比全国平均进度(91.8%)高6.4个百分点,惠及全市1万余家企业和59万余群众。

财政资金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时期,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市财政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运用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统筹推进稳增长、转动能、调结构。

针对不同阶段经济形势发展变化,五年来,聚焦供给侧改革、科技创新、创业城市、人才引进、新经济、新基建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了“一揽子”精准调控扶持政策百余个,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激励、先导作用,打出政策“组合拳”,有力支持高质量发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1.7%。

用足用好政府债券,2016-2020年,积极争取新增政府债券额度共1277亿元,年均增长43.7%。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重点支持了公共卫生、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领域的1145个公益性项目建设,带动总投资近2万亿元,有效发挥了政府债券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作用。

构建起政府引导基金、科创母基金、直投基金等组合式政府投资基金矩阵。2019年以来,连续举办创投风投大会,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已汇聚私募基金规模超千亿元,将大量创投风投资本导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领域,青岛成为全国创投资本最活跃的城市。截至目前,市级政府引导基金累计参股设立基金98只,认缴115.9亿元,带动各类资本投资859亿元,撬动比7.38倍,投资项目560余个,通过IPO、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20家企业成功上市。2019年,设立500亿元规模的科创母基金,目前已深入对接并储备近200支子基金,储备直投项目30余个,其中60%以上投向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发芽。2020年12月,推动胶东五市共同设立规模1000亿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

“十四五”时期财政重点工作

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全市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握“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的政策导向,主动作为、乘势而上,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

强化财税政策引导,坚定支持扩内需。拓展投资空间。用好政府债券资金,重点用于民生领域补短板,推进“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运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拉动投资增长。持续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促进消费。健全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优抚安置等政策体系,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提升社会整体消费意愿和能力。深度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千亿规模山东半岛城市群基础设施投资基金开展项目投资,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胶东经济圈建设。高水平建设“资本国际客厅”,打造资本对接、产融结合的“双招双引”新平台。

推动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围绕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支持打造培育集约化的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围绕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支持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计划,促进“卡脖子”领域技术研发应用和产业化。围绕科技人才引育,推动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个性化定制转变,支持打造创业城市。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发挥300亿元规模工业互联网基金群的投资拉动作用,更好地支持“工业互联网+产业链”集群发展,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基本民生保障,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加大对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稳住就业基本盘。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积极推进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创建,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统筹城乡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支持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工作。持续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继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支持推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项目建设,有效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化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重点保障粮食产能、农田水利、农村环境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方面,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财政支农投入只增不减,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集中支持乡村振兴重点任务。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确保小康路上一个也不掉队。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加快建立现代财税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完善资金和政策向15个攻势、13条产业链、全市重点工作集中整合机制,切实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公共文化等领域市与区市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建立基层“三保”长效保障机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绩效理念和方法融入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健全预算安排与绩效结果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让每一分财政资金都发挥最大效益。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扎实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相关工作。基本完成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统一监管改革任务。进一步理顺国有金融资本管理体制。强化财政资金监管。建立直达资金常态化监督机制,打造财政资金全链条监管平台,以改革的办法提高财政资金效能。扎实做好地方债务管理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李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