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圆满召开,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令人瞩目地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在全会公报,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其中,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释放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信号,即以人才作为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近年来,崂山区积极探索高层次人才协同发展路径,通过制定落实优惠政策,搭建人才、产业、资本对接平台,加快企业培育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千山模式”,为产业发展“拔得头筹,占据优势”营造良好环境,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12月4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峰会攻坚克难、如约而至,以“四季花开”为主题的2020千山峰会拉开帷幕,高层次人才共聚崂山,汇智汇力,为崂山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自2017年起,崂山区已经连续举办三届国家高层次人才峰会,成为区域招才引智的重要平台,峰会的主题从前三年的“回家报国”、“落地生根”、“海阔天高”再到今年的“四季花开”,描绘了一副高层次人才在崂山创新创业,迸发才智与激情的画卷。远者来,近者悦,让人才扎住根,留住心。
办好一次峰会,留下一批人才,从峰会为切入口,搭建人才与产业、资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新生态。高层次人才峰会举办以来,三年中共计落地26个高层次人才项目和平台,注册资本金突破4亿元,年营业收入破亿元。而崂山区探索实践“人才+技术+产业+资本+服务”的招才引智“千山模式”,先后获评全国、全省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奖,成为区域招才引智的创新模本。
众贤云集,群英荟萃,2020千山峰会的召开让崂山再次站到风口之上。“千山模式”厚植沃土, 崂山人才“四季花开”。
人才+技术 天下英才纷至沓来
在崂山区3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钟灵毓秀、鸾翔凤集”,不仅有着青山碧海的旖旎风光,还能看到前沿科技的创新格局。人才荟萃、金融集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异军突起……凭借着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扎实的发展基础,崂山区全面释放着强大的潜力。
在受到疫情影响略显沉寂的3月,一场富有温情的签约在青岛千山高创园悄然开启。青岛国绿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左晨东同青岛千山高创园签署合作协议书,正式入驻园区。
左晨东教授长期从事生物能源、新能源、新材料、固态燃料电池、电子浆料以及纳米科技等领域从事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并做出多项开创性的工作。前期,左晨东应邀与青岛大学联合开发新型结构储能电池,目前在千山大厦成立公司,致力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池及相关器件的研发和服务。
“小到手机,大到电动车,目前绝大多数移动电池均为锂电,续航能力有限,成为行业痛点,我们所研发的燃料电池,同等体积下的续航能力可以达到锂电池的10—20倍。”左晨东介绍,青岛公司的定位是新能源电源的供应商,也可根据客户需要进行定制,预计在1~2年之内,项目可实现产业化。
“高科技企业需要高尖端人才,能引人留人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崂山区具有宜人的自然环境,产业场景产业配套相对完善,营商环境优越,在疫情期间帮助项目落地克服各种困难,让我们对落户崂山的未来更有信心。”左晨东由衷地表示。
人才带来技术,技术落地生根,推动产业发展,放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张力。
青岛聚能创芯微电子有限公司在2018年落户崂山,聚能创芯致力于面向新一代功率与微波系统应用,提供高性能、低成本的氮化镓(GaN)器件产品和解决方案。目前成功研制了达到全球业界领先水平的8英寸硅基氮化镓(GaN-on-Si)外延晶圆并开发650 V系列氮化镓功率器件产品。
公司负责人袁理介绍,氮化镓作为新型的半导体材料,具有低寄生效应、高开关速度、高效率的特点,可满足0-10 kW的消费类快充、无线充电、智能家电、5G通讯、云计算等应用场景的需求,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领域也大有可为,未来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聚能创芯设计的氮化镓器件产品和应用方案,已经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4家供应商之一。
“崂山区打造微电子产业高地,发展机遇十分广阔。”袁理介绍,近年来随着崂山区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视,产业的生态集聚已经初具规模。“以我们所在的千山高创园来说,这里本身也布局了一个小生态,大楼里有跟芯片产业有关的应用、系统、软件、培训众多企业,从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发展带来便利,同行之间可以交流技术,洽谈合作,这种产业和技术的群聚效应对于企业未来发展大有裨益。”袁理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崂山区将各个层面的资本与产业优势为人所用,让人才有用武之地、产业有人才支撑、资本发挥应有的效益,建设崂山成为高端人才“强磁场”,吸引海内外优质人才纷至沓来。
人才+产业 科创板块渐成大观
近年来,崂山区推出多项首创性科技、人才及产业新政为科技创新发展注入动力,汇聚高端业态的特色园区平台加速崛起。伴随开放创新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定位升级与“战略北进”空间战略部署,崂山区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日益彰成熟和完善,现代化品质新城建设持续推进。
以“人才+技术+产业+资本+服务”模式加速建设一流人才生态圈,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势头迅猛。
以千山大厦为代表的千山高创园园区内不仅仅汇聚了高通、歌尔声学、中国科学院EDA中心等微电子领域顶尖资源,还与周边海尔、海信、汉缆等自主创新产业紧密相连,资源广阔,平台优势显著。以千山大厦为原点辐射四周,从高新技术产业的切实需求出发,提供定位清晰、方向明确的企业加速服务,实现产业快速发展提升,打造“千山生态圈”,“千山品牌”成为崂山区招才引智的“新高地”。
院士倪光南为专家顾问的核芯互联创新团队,从2019年初正式在千山高创园成立,在短短的四个月里,研发出了中国第一款基于RISC- V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家电通用芯片,多家高层次人才创办的企业相继落户千山高创园,公司类型从独角兽企业到初创型,从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装备、材料等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产才融合,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格局日益凸显。
除了微电子产业,在千山高创园,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虚拟现实、智慧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陆续入驻,以人才带动产业,这些优秀的头部企业在落户之后,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高品质的人才项目与当地产业迅速融合,并带来了实际效益。
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目前,在崂山区着力打造的一体两翼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中,崂山区助推人才项目从单一引进向科产才深度交互转变,实现科产才深度融合,每个产业都由院士领衔进行源头创新、龙头企业支撑带动,山东能源研究院、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歌尔全球研发总部等具有生态价值的重点项目的引进与建设,更是延展了产业生态的张力。
近3年来,崂山区每年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100个以上,累计引进高端人才引领的研发机构和产业项目30余个。集聚了海尔、海信、特锐德、汉缆等一批中外知名企业,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突破1000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2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8.6%。成功引育出卡奥斯、日日顺、聚好看等5家独角兽企业,占全市比例达83.3%。
“家有梧桐树,自有凤来栖”。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巨大的发展潜力,让崂山区成为越来越多优质企业落地青岛的首选之地,成为人才汇集的“强磁场”。崂山区坚持“引进一个人才、落地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理念,全力汇聚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区已集聚两院院士及外聘院士45人、国家高层次人才78人、泰山学者及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21人。汇集了中科院青能所等高层次科研院所13个,2020年新培育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26家。
人才+资本 源头活水驱动发展
对于人才来说,资本是吸引顶尖人才的磁石,青岛市崂山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资本政策,激活源头活水,驱动创新发展。
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地方政府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措施的综合运用平台,蓝海股权于2017年正式搭建了“人才+科技+资本”的创新平台,率先创办“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板”(以下简称“人才板”),定位于服务高端人才领办的中小企业,通过平台的资源集聚优势和综合服务来助力更多人才型企业长远发展。
海智源是一家专业从事功能脂质及其微囊粉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院士工作站与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提出融资需求时表示“企业能押的东西均已办理抵押”,在传统融资渠道获取资金的难度非常大。蓝海股权通过走访调研发现企业人才团队优势明显,科技实力雄厚,有一定发展前景。最终以可转债投资的方式向企业投资500万元,帮助企业缓解了融资难题。在帮助企业获得融资的同时,积极发挥蓝海基金工场的聚合作用,注重投债、债投、投贷等新模式的综合运用。疫情期间,经中心、蓝海基金工场的撮合和“扶持计划”前期尽调规范,在蓝海基金工场注册的股权投资机构又对该企业进行了1900万的股权投资。
“此次融资后,海智源将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步伐。”该企业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叠加影响下,高层次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于资金的需求成为影响创业创新所面临的首要难题之一。为助力企业快速发展,崂山区委组织部和崂山区科创委为崂山区新培育的、新全职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金融授信服务,以“财”助“才” 纾解资金之困。
未来移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疫情期间收到雪中送炭的200万元“人才贷”,为企业与德国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合作顺利落地提供了保障。
未来医疗专注于打造呼吸疾病的数字化医疗解决方案,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营业额同比下降50%,和众多互联网医疗企业一样,资金链面临严峻考验。前不久,德国的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找上门来寻求合作,仅首批订单就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但这笔订单却让CEO王未来喜忧参半。
“生产材料的准备,人员、科研的到位,都需要企业前期垫付大量的资金,钱是个大问题。”王未来介绍,为此,企业四处筹措资金,但作为一家轻资产的企业,很难依据规定提供质押品来申请银行常规贷款产品。在一次企业走访中,崂山区了解到企业的困境后,得知王未来是山东省领军人才,符合贷款条件,便向企业推介了“人才贷”的贷款模式。
不到三天的时间,银行就完成了对企业的金融授信,在两周内,未来医疗便受到了200万元的贷款。收到贷款后,王未来激动地表示:“政府创新的‘人才贷’政策雪中送炭,使企业走出了困境,相信企业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将无形的称号变成有形的资金,让人才为科技插上翅膀,体现了崂山区对高层次人才的关心与价值认同,努力创造让企业家感到舒服的政务环境。这项政策同时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崂山区致力于为有志之士、有才之人提供用知识、用技能获得创业需要的资本,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高层次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人才+服务 “崂山温度”引凤筑巢
人才之难万冀一,一士其重九鼎轻。
不断汇聚和培养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使崂山有着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崂山区以更高的国际视野审视全球科技资源,聚集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将各个层面的科技与产业优势“为我所用”,把崂山区内外的人才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人才引进来,还要留得下,近年来,崂山区改革创新人才服务工作机制,全力为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全方位营造人才成长发展的优质生态。
“我是山东人,来到青岛崂山,让我倍感亲切!”泱深生物创始人杨承刚谈及将企业落户崂山,感慨颇深。
青岛泱深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北京泱深公司(泱深生物)的创新运营平台。泱深生物基于专利布局+专利转化研发创新产品的独特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生物医药领域知名的研发创新公司之一,目前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已超过700件,分子诊断在研创新产品10余种。未来三年内,泱深生物计划将建设不少于1000件专利的生物医药专利池,在青岛崂山区打造生物医药领域最大的专利数据库。
杨承刚介绍,去年,崂山区与泱深生物进行对接,多方接触后,他和团队都认为崂山区的区域优势明显,软硬件设施、营商环境、未来发展空间都十分符合公司未来发展前景。“崂山区帮我们找场地,办理注册手续,提供了细致的服务。”杨承刚回忆,在青岛泱深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注册登记时,他人在北京,通过APP就完成了注册登记。“以前办理营业执照登记、税务登记,都需要我们法人等到现场,还要往返好几次,这次我们不到一天就完成了公司注册,这种崂山效率让我们印象深刻。”杨承刚说。
泱深生物的到来,不仅仅是把一个生物医药企业引到崂山,更是把一个创新团队带到崂山。“未来几年,我们将在崂山区组建50多名科研人员的创新团队,助力崂山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杨承刚在谈到企业未来发展情况时,自信满满。
这样的自信来自于对企业发展的信心,也是对区域营商环境的认可,将崂山区选作创新创业沃土的很多高层次人才,都有像杨承刚类似的感觉,这是一种爱才惜才的崂山温度。袁理认为,聚能创芯能够进入领跑行业细分赛道,崂山区提供的优质服务功不可没。“崂山对微电子公司的服务,在全国的范围来说都算是专业的,不管是人才方面、配套政策还是行政审批等等,全方位的保障解决了企业后顾之忧,让我们很顺利地聚焦于主营业务做大做强。”
以优惠的政策支持人才。崂山区着眼打造一流的产业政策高地,研究制定科技创新政策、虚拟现实、微电子等科技及产业扶持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力度达到全市一流水平。先后出台“高端人才集聚计划”、“产业巨峰人才引进计划”等11条人才新政计划,旨在鼓励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崂山区以人才+情感,打造温情服务暖人心的人才生态服务。
绿色服务让人才安心。针对人才项目落地慢、落地难问题,崂山区围绕企业登记、项目审批、资金扶持等重要环节,建立了高层次人才绿色服务通道,制定“最多跑一次”服务指南,构建各职能部门联动的服务体系,确保人才项目落户有人跟、企业发展有人帮、遇到问题有人管。优化保障让人才舒心,崂山区建立全市首个家庭医生医疗服务团队,按照人才服务人才的模式,为驻区高层次人才提供就医绿色通道、医疗咨询、日常保健、用药指导、预约门诊、联系住院、疑难疾病会诊、重大疾病转诊等服务,全面满足高层次人才的医疗服务需求。
“展望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爱才、惜才、敬才、用才,拿出一流的政策、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推动人才、产业、资本在崂山互动耦合、加速蝶变。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专家、企业家继续关注崂山、拥抱崂山,共享再次创业的空前机遇,共创无限可能的美好明天。”崂山区委书记孙海生在千山峰会中向高层次人才发出诚挚的邀请。
人才为本,产业为基,资本为媒。着眼于打造青岛高端产业引领区,崂山区制定了国内一流的产业扶持政策和人才激励政策。如今的崂山,不仅是创新创业的风水宝地、才智与激情的迸发之地,更是“汇智汇才”的产业高地。让人才的倍增效应促进崂山区的转型升级不断向高端攀升,崂山将不断“蝶变”绽放,未来可期!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姜喆 通讯员 胡声锐 田晓旭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