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创新创业之城再加码!科创“智囊团”组团来青共奏合作最强音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宋佳)创新,不止是年轻人的事情。一座城市的成长蝶变,同样离不开创新创业的发力。去年以来,青岛科技创新实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嬗变,究其原因,与一流平台和一流资源的导入不无关联。

作为全国唯一同时承担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国家创新型试点的城市,引入平台机构、打造创新生态,是青岛从崭新城市定位出发的新打法。这一次“智囊团”组团来青,也不例外。

11月27日,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服务青岛座谈对接会在青举行。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对接会,每一家全国协会都是“有备而来”,精准对接。会上,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中国水产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国公路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等10家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团相关负责人围绕各学会、单位创新领域,服务特色以及下一步科技经济融合的需求和打算开展交流对接。

这种”新打法“,不仅是青岛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世纪举措,更是在以下更深远意义的问题上进行思索:如何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在青岛开放的大势中实现价值追求?如何帮助企业跨越技术难题的攻关,营造更加高质量的产业生态?如何让这座青春之岛散发出更强大的创新力和巨大的成长性的城市气质,从而拧成搞活一座城的强大合力?

每个学会都是一个产学研用协同的科创平台

一座城市想要在未来繁荣常青,唯有持续锻造创新之魂。

今年6月4日,青岛获批成为中国科协“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试点城市建设要求以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为目标,坚持合作发展、开放协同、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创新组织机制,面向基层面向企业,推动科技服务、人才技术培训、集聚海外智力业、开展科技决策咨询等,促进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精准对接。

青岛成为“科创中国”首批试点城市以来,有关全国学会陆续在我市开展科技服务活动,结合筹备和举办第二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针对青岛产业需求,量身设置相关论坛,组织院士专家深入企业指导,开展精准对接,年会期间形成了一批合作成果;借助后年会效应,各学会持续为我市引入学术会议,导入专家资源,把脉产业发展,深化科技服务和合作,新的成果不断涌现,我市的“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此次座谈对接会,也是中国科协“科创中国”科技服务团服务青岛活动的重头戏。在此期间,全国学会将通过座谈对接会、会企对接会、企业园区行等形式,为青岛多个领域开展科技服务,推动创业城市建设。有备而来的全国学会科技服务团与岛城部分市园区、企业的创新合作项目也有了掷地有声的回应——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与山东领军科技集团签订了先进材料会地联合创新中心合作协议、与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签订了新材料联合创新中心协议,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岛市科协、青岛市农机生产流通协会、青岛农业大学签订了中国农业机械学会青岛产业创新服务中心合作协议。

“智囊团”组团来青,亦是收获满满。此次与海尔和领军集团 “牵手” 的中国材料协会,对青岛的创新之魂满怀信心。“学会中有科学家、科创企业家、投资家等丰富的创新资源,每一个学会都是一个产学研用协同的科创平台。通过学会这个载体,我们首先要把专家带到企业中去,切切实实地为企业解决在创新技术中遇到的难题;其次,学会更要服务于整个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学会还要积极服务于地方宏观经济,协助做好战略发展的研究。”中国材料协会秘书长张增志对记者说。

精准滴灌,促进科技经济深度融合

科技创新蕴藏的巨大发展潜力,体现在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四个痛点问题。第一是基础研究有“弱点”,即点上有突破、总体大不强;第二是技术研发有“断点”,即大学下不去、企业上不来;第三是协同机制有“难点”,即科技经济教育未有机结合;第四是技术交易有“堵点”,即供给和需求不能高效匹配。

如何打通企业与技术之间的鸿沟,实现供给端和需求端之间的精准匹配?在对接会上,上合示范区、中德生态园、蓝谷管理局、青岛轨道交通产业示范区四个功能区推介了功能区产业特色及发展需求。30余家企业与全国学会的专家开展了面对面的对接洽谈,就解决产业发展难点、建立长期合作联系、共建协同创新机构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材料专委会副主任董玮利告诉记者:“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有雄厚的技术储备,有丰富的基础型、功能型和智慧型新材料技术依托,在耐腐蚀性、更轻薄、抗污抗菌、控温控湿等技术参数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这些新的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将新技术转移到家电应用的场景中去,从而帮助我们实现新产品的研发和促进智慧家庭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数据研究所所长、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张卫山告诉记者,技术上的难题却不知找谁去解决成为目前企业普遍存在的“痛点”。不仅如此,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常常存在科技成果找不到买家,需求方又找不到技术的窘境。究其原因,这种对接中的“错位”在于双方的信息共享不够、相互了解不足。通过科技服务团的活动把专家都聚集到现场来,企业可以找到对口专家解决问题,如同为企业雪中送炭。相比于漫天撒网的匹配方式,依靠平台的“牵线搭桥”,将大大促进科技成果走进市场的效率。他建议,由政府主导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的公共服务平台,将企业存在的问题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进行统一梳理后入库,使平台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红娘”。

激活创新创业生态

作为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青岛在国家开放发展的不同阶段,承担且完成了不同了使命任务。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奔涌激荡中,青岛的发展步伐似乎有点缓慢。既错过了消费互联网的红利期,也未能孕育像华为、大疆这样的信息化头部企业。甚至不少人还定格在”五朵金花“的辉煌过去中沾沾自喜,在创新创业赛道上步步落人后尘。

如今,中国的开放发展又到了一个新阶段——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个新发展格局中,青岛既是打通内外双循环的"双节点",又是链接国内东西南北大循环的"双节点"。这种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双重价值,为这座青春之岛链接国际创新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合作空间。

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上,青岛市先后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创业城市的十条意见》《青岛市“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创业共同体管理暂行办法》,逐步打通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打造市场化、法制化、专业化的政务环境。

不论是《办法》的出台、还是“四链合一”的打通,亦或是政务环境的优化,究其根本,在于青岛激活创新创业生态的勇气和决心。青岛市政府副市长耿涛表示,此次座谈会既是加强与各全国学会联系与合作的对接会,又是进一步深化我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工作的动员会。下一步,青岛通过座谈对接会、会企对接会、企业园区行等形式与学会开展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持续导入学会创新资源,探索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和机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打造科技经济融合“青岛样板”。

让科研创新成为新的发展动力,是必须要走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条路。然而,科技创新的突破并不是一帆风顺,今天的青岛,正重振旗鼓再出征,以实际行动激活创新创新生态,形成人才、资本、科技、孵化等全链条创新要素的耦合,创新活力与创造潜能正全面迸发。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