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市南“飞”越百年描绘未来 青岛“飞地”奏响经济强音

近日,青岛市市南区举行双招双引政企对接会。其中,华夏基石(中国)企业总部基地作为市南区重点推介的项目之一,将于今年底前完成80%的招商及企业入驻。作为市南区打造总部经济的“超级马力”,华夏基石的落户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青岛投资发展,助力青岛成为“北方的深圳”。在市南区设立北方总部的华夏基石,将在莱西打造青岛基石科技产业协同创新区,这也是市南区人民政府与莱西市人民政府、深圳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三方共同合作的样板。这是市南区开启“飞地经济”大时代的开端,也是青岛布局“飞地模式”实现全域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次全新尝试。

让旧动能“腾笼”,为新动能“筑巢”。突破了地理局限的市南,正在描绘难以想象的未来。对于市南区来说,未来可以借力突破土地资源的限制,打造“总部+飞地”的全新模式。近年来,全国各地合作建立的“飞地”园区众多,模式多样,发展路径不尽相同。从国内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都是在推动区域协调向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挺进”。让不同地区之间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补、要素互补,发展“飞地经济”是一个重要选择。“飞地经济”有利于进一步打破行政界线,突破现有的行政利益掣肘,探索行政许可跨区域互认,实现统一、联通的“大市场”。未来,这种区域合作模式有可能主导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一次区域格局大洗牌。

国内头部企业打造北方总部基地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青岛这座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各行各业迸发出青春的活力。1984年,青岛成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借此迎来了巨大的历史转折点。从“工业制造”到“青岛样板”,多年来的不断发展让青岛在国内乃至国际有了一张张专属“名片”。作为青岛历史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市南区见证了青岛由一座小渔村走向国际大都市的光辉历程,也见证了青岛发展的每一个荣耀瞬间。

正因如此,青岛市南区在“双招双引”的过程中频频收获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龙头企业的青睐。作为中国目前最专业、规模最大的专业咨询机构之一,华夏基石是市南区运用平台四维招引落地的成果。由原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旧址改造而成的37号公园,是华夏基石在青岛市南区打造的北方总部基地。它将延续市南区的百年“金融基因”,为市南区总部经济建设和青岛城市品牌发展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青岛市政府的智库专家,华夏基石在协助青岛市探索产业发展机遇、完善区域产业规划的同时,将帮助青岛市实现转型、迭代升级。”华夏基石产业运营总经理秦溪表示,围绕“大健康、时尚+新零售”两大产业核心,公司将打造“产业链孵化/加速器”+“上市公司北方总部基地”,整合关联的头部企业以及上市公司集聚市南,打造上市公司在市南区的北方总部基地。通过头部企业落地,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华夏基石已引进2家头部企业、5家上市公司和2家深圳行业协会在青岛设立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商业则以满足园区企业配套服务为主旨,同时打造差异化、多元化的青岛新网红商圈及夜间经济聚集地。

北方总部设在青岛市南区的华夏基石,将整合青岛区市优质资源,打造企业总部基地、建筑工业互联网产业协同区、食品工业互联网产业协同区,全产业链赋能平台与创新协同产业生态,形成市南规划资源,莱西与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承载资源;市南导入资源,莱西与自贸区转化资源的三极联动格局。同时,以青岛为支点,以青烟威潍日为延展,以山东为主阵地,以沿黄流域为覆盖目标,为沿黄流域新基建和“新农村建设”全面赋能。以青岛莱西为总部基地,华夏基石将基于赋能平台开展新业务孵化,沿着“一带一路”总体规划,辐射中亚、东南亚、印度、非洲、欧洲等海外市场,打造中心+分布式企业总部基地与加工生产基地。

“牵手”打造跨区市协同发展新样板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与经济体量的不断增长,老青岛显然已经无法承载快速发展的需要。占据青岛市核心区域的市南区,辖区面积30.01平方公里,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91%以上,区内聚集了众多优质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性总部达50余家,是目前青岛乃至山东总部经济最为集中的区域。然而,由于可开发土地达到上限,近年来,创新资源外溢,凸显市南区土地资源短缺瓶颈。

莱西面积达1568.2平方公里,相当于52个市南区,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具备优良的生态、环境、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新能源智能智造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不过在经济综合发展水平上,莱西在青岛各区市中并不突出。

在全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这趟高速列车中,“飞地经济”将成为市南区的重要引擎。经济学博士、东北财经大学教授冯云廷认为,“跨行政区城市合作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在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建立起利益共享和互利共赢机制,就可找到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市南和莱西产业结构差距较大,双方的合作不仅可以破解“飞出地”市南区的发展土地之困,而且将为“飞入地”莱西市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双方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区域间资源要素的交流,打造跨区市协同发展的新样板。

青岛尝试“飞地”破题土地资源瓶颈

对于青岛来说,这并不是“飞地经济”的首次亮相。早在2019年,青岛在发展“飞地经济”上已经做出一些尝试。比如在乡村振兴攻势中,推行“飞地”投资或入股产业园建设模式;在突破平度莱西攻势中,实施灵活的“产业飞地”政策,支持两市试点实施“人才飞地”政策。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平度莱西先后引进飞地项目32个、总投资263亿元,带动两市投资创近年新高。

在破解产业空间不足的问题上,发展“飞地经济”是解决青岛土地资源瓶颈的重要方式。为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储备优质载体空间,崂山区与莱西市合作的“飞地”项目占地面积约2000亩。巨峰科创网上竞拍的地块为项目一期,拍得地块约700亩,未来将用于建设崂山产业化基地。这代表着崂山区首个“飞地”项目——高科技工业园巨峰产业化基地正式落户莱西。项目建成后可为崂山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约60万平方公里载体,同时也能带动莱西当地经济发展。

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则与石家庄市行唐县设立石家庄(行唐)功能区,这是前湾保税港区在省外的第三个“飞地”。该功能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计划用3至6年建成以保税功能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新兴产业聚集高地和华北地区重要物流枢纽。此前,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已在河北邯郸、石家庄行唐、黑龙江齐齐哈尔建立了3个省外功能区,下一步还将在内蒙古、新疆等地设立类似功能区,发展“飞地经济”。这些功能区将成为自贸功能政策的复制区、推广区,把最优惠的投资贸易政策、最便捷齐全的通关功能辐射到各地。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曾说,县际竞争为代表的地区间竞争,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的根本原因。为什么是县?因为决定使用土地的权力落在县之手。没有土地就没有什么可以发展。土地资源是经济发展最关键的要素,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同样是由于土地的原因,县与县之间的关系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资源要素的流动,促成了“飞地经济”的诞生。

全国探索飞地合作模式初显成效

“飞地经济”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它曾被各方寄予美好的期望,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过去十多年的探索中,全国各地合作建立了众多的飞地园区,虽然大小不一,模式多样,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却鲜有“飞地”真正飞起来。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相互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近年来,国内城市越来越青睐“飞地经济”,一些地区对发展“飞地经济”进行了积极探索,形成了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比如北京亦庄开发区与河北省廊坊市开展合作,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转移亦庄企业传统生产制造环节,为亦庄开发区转型升级拓展空间;江苏省苏南地区对苏北地区、广东省珠三角地区对粤西北地区进行帮扶,通过合作共建产业园,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四川省成都市与阿坝州共建“成阿工业园区”,通过异地发展工业,阿坝州得到相应的生态补偿,对市场化的补偿方式进行了探索。

在国内一众城市中,深圳是发展“飞地经济”的先锋部队。由于土地资源匮乏、产业空间不足,深圳天生就是“飞地经济”的拥趸。如今,从大湾区到中西部,再到东北,都可以看到“影子深圳”,如深圳(哈尔滨)产业园区、湖南衡阳白沙洲工业园区(深圳工业园)、新疆喀什深圳产业园、陕西深陕(富平)新兴产业示范园等。从“深圳东”到“深圳北”,再到“深圳西”,深圳已建立起多片“飞地”。在形式创新和机制探索方面,深圳的“飞地经济”已经成为全国样板。

今年,“学深圳、赶深圳”的浪潮,在青岛形成激荡全市的发展强音。未来,青岛市南区也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破解产业空间瓶颈的方向,为大青岛格局烙上“市南印记”。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李倚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