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新高考第一年。此次改革对于每位家长及考生而言,都会面临一次严峻的挑战。因为新高考背景下,志愿的填报愈发重要,专业选择成关键,也更加凸显了生涯规划的作用。因此,让学生与家长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高考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才能在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时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职业生涯规划提前做“功课”
小刘是去年的高考生,她的高考成绩是550分。在新的高考模式下,填报志愿时让她有些不知所措。“选科的时候,可能只是考虑到了哪门课有优势,对专业和职业前景并没有做太多功课。”小刘说因为今年报考志愿没有任何的经验可循,她和家长只能临时“补课”,从网上搜集各种资料研究各个专业的介绍以及发展前景,还找了专门的机构来进行咨询,为自己进行职业和性格测试。小刘说,职业规划一定要趁早,临时“补课”的效果并不好。市民王女士的孩子今年刚上高一,入学时学校就给家长开了家长会,介绍了职业生涯规划和新高考政策,以引起家长们的重视。“高一学年结束就要确定选考科目,而比较重要的依据就是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给孩子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也建议我们家长尽快了解职业生涯规划,将来好帮助孩子做出合理的、符合预期的选择。”王女士说。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很多新高一学生家长虽然有些陌生,但也想深入了解,“都知道新高考跟以前不一样了,但是哪里不一样了还了解的不多,早作打算一定没有坏处。”
高一阶段完成自我和专业认知
记者了解到,青岛各学段都开设了职业规划课程。小学侧重生涯启蒙、初中侧重生涯探索、普高侧重生涯规划、职高侧重职业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路径则比较多。青岛九中高三教师姜龙方告诉记者,学校在高一学段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学科认知,同时开设生涯规划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有的学生因为喜欢选择了一门学科,但如果对高二以及高三的难度没有正确的认知,就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很大的代价。”他建议在选科之前应对自身学科优劣势与能力做好判断。当然,依据学习能力选择的前提下不可忽略对学生学科兴趣的尊重,毕竟兴趣是最大的启蒙老师,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来源。他认为,“6选3”背后,就是一个宏大的生涯教育的存在,社会、学校、家长要有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对自我天赋、能力、特长、兴趣做探索,进而帮助学生尽早确立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当有了职业方向可倒推出职业对应的专业选择,进而推倒出专业对应的学科要求。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社会趋势、就业供需。虽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里除了抓住自身发展的优劣势规划职业之外,还要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就业供需与个人的长远规划的外部环境因素。当职业方向确定,学习优劣势清晰,专业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大学对该专业的选科限制要求是否满足。
生涯规划需要家长学校社会齐参与
就此岛城一教育机构高考志愿规划师梁枫表示,目前山东省各个高中一般是在高一期末进行选科分班,也意味着高中学生要在高一学年结束之前,初步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当然学生在参加高考之前,仍有机会变更自己的选考科目,但此举要付出的成本较大、风险也相对较高,所以建议高中生在高一完成认知自我、认知专业等一系列内容。在对科目做选择时,一定要搞清楚自己选择的三门科目,大致上对应了大学的哪些专业。通过第一年报考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选考科目的限制,不能报考自己心仪、分数匹配的院校或专业的学生大有人在。从选考科目赋分机制的角度出发。他认为,提前介入职业生涯规划是非常有必要的。
市教科院生涯规划教研员王萌表示,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整体上起步比较晚。2010年部分省份开始新高考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才逐步引起人们的重视。就青岛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相对较早,全市层面也有系统的研究与规划。“我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比教育发达国家可能不高,但在全省甚至是全国发展水平还是比较高的。”王萌说。“生涯规划对各类信息的需求量非常大,城乡之间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王萌说。市教科院此前也专门开发了一些针对家长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通过视频等形式让家长们学习。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国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