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学思践悟】城市有爱,创业者心中才有光

深圳补齐“住房供需”短板、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的启示深圳——人口过千万的特大城市

深圳,是因改革开放而生的城市,也是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每年新增常住人口40万—50万人。如今,不到2000平方公里土地,承载着2000多万人口,其中1500多万是外来人口。

“寸土寸金”的深圳,面临着外来就业青年经济条件薄弱、房价过高、空间资源紧张等现状,是如何做到让怀揣梦想的青年人趋之若鹜、实现安居梦的呢?

魅力何在?

带着疑惑,我在体悟的间隙就这一话题与实训公司的同事交流,他们的回答是:

“深圳给所有人的机会都是公平的,制度程序都是公开的,个人的成功靠自己、不需要找关系。”

“深圳的人来自五湖四海,市场更广,还可以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还有,这里的人都很开放、包容,更能接受新思想,很适合我们这些创业创新的人。”……

我想,这就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的很好体现,也是深圳的魅力所在。无数奋斗者在这里奉献青春、实现梦想,而深圳也正在以更包容开放的胸怀,让每一位奋斗者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

8月28日,深圳的一场房地产发布会引发全国业界热议,也让我强烈感受到深圳改革势头的强劲。

当天,深圳市住建局局长张学凡在深圳房地产盛典暨行业综合评价发布会上演讲,提出新加坡是深圳学习榜样,将通过五年甚至八年的补短板,建设110万套公共租赁住房的发展目标,缓解住房供需矛盾,将来60%的市民住在政府提供的租赁或出售的住房中,并让市民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深圳市规划设计展

“住有宜居”,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深圳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民生幸福标杆”的要求。

对标战略定位,“年轻、开放”的深圳面临着地少人多带来的诸多问题。深圳市长陈如桂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虽然深圳经济发展速度喜人,但其面临的发展短板也越来越明显。他一口气指出如实体经济发展压力还很大、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还不够完善等九大短板。相比于经济发展速度和营商环境完善程度,“住房供需”或许是深圳当下矛盾最为突出同时又影响深远的痛点问题。

但改革创新是深圳的根与魂。自2016年起,深圳就大胆创新、突破土地紧约束瓶颈,通过新供应土地、产业园区配建、城市更新配建、棚户区改造、社会存量住房租购等多种渠道,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

深圳市规划设计展住房总量目标、渠道和水围人才公寓模型

2018年,深圳启动新一轮房改,建立4:6的住房供应结构,明确市场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安居型商品房、人才住房占比为4:2:2:2,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让更多市民通过公共住房解决住房困难。至2019年,已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35.34万套、供应16.98万套。

同时,为加大人才安居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人才住房系列文件,并面向华为、腾讯、富士康等4100家企业,定向配租人才住房近7万套,惠及超过15万人;鼓励企业利用自有用地建设人才住房,新增住房约2.2万套,不断提升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助力营商环境改善,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对青岛的启示

为了让来青人才引得进、留得住,随着引才力度“再加码”,青岛提出筹建10万套人才公寓的目标,接近过去8年人才住房建筹总数,并坚持配建和集中建设相结合,通过新建、购买、改造、长期租赁等方式多渠道筹集人才住房房源,满足人才差异化住房需求和解决新进青年人才经济能力较差、住房问题突出等难点,创造条件聚集、留住未来城市新的建设者。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加快推进人才住房建设,是着力解决人才住房困难、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人才高地”的重要举措。

在青岛全力“学深圳、赶深圳”的当下,更应以深圳改革创新补齐人才“住房供需”短板为榜样,综合考虑全市发展和未来人才爆发式增长趋势,以站在未来看今天的眼光,以更加开放、更有力度的人才引进政策,推进建设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人才住房政策,让人才“来了有房住,留下有住房”。

同时,要进一步优化创业创新的环境,为来青就业人员提供更加温馨的生活工作条件,才能真正让青岛成为创业之都、活力之城。

七组   吕思龙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