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水资源利用的青岛思路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讯(记者宋佳)水是生命之源、生活之本、发展之要。据统计,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人生活在缺水地区,到2025年,预计将有高达35亿人面临缺水的境遇。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生态容量有限,水旱灾难频发,水环境问题突出,因此也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繁重的国家之一。

节约用水是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长期以来形成以要素投入和资源消耗为主要特征,不顾资源环境存在率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如何以水定城、量水发展,让城市更美好?近日,在青岛举行的2020青岛国际水大会上,来自中国、加拿大、以色列、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领域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水资源高质量发展。

以水定产:工业节水潜力巨大

水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当前,我国的水资源匮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节水处处长袁令在题为《全面推进新时期节水与水处理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表示,工业节水是我们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组数据中便可窥探端倪:工业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用水部门,2019年我国工业用水总量为1218亿立方米,约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五分之一,比2015年下降了7.5%,为缓解水资源的危机,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与此同时,工业还肩负着为农业、居民、生活提供节水治污的技术、装备和产品的重任,可以说工业领域的绿色发展水平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着相关产业的绿色发展。然而,工业节水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袁令认为,首先,体现在我国工业节水的法律法规制度立法及监管的制度还不完善。例如,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工业节水管理的约束性还不强,开展工业节水的相关督察等工作缺乏有效的法律支撑;其次,是节水工作相对薄弱。例如,在节水的计量、统计、监测、考核以及节水的标准等工作上仍需完善;此外,企业的节水内生动力还不足,在工业节水的技术研发、产品和装备的制造、工程设计和建设,企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市场管理机制仍需加强,以及用水效率存在着区域以及行业的不平衡等问题。

在采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军告诉记者:“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下一步,解水技术、相关措施与政策、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循环经济等相关领域都将是引领水生态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未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水将逐渐成为制约因素。 ”

以水定城:打造工业节水的“青岛样板”

水是生命源泉,不仅是农业的命脉,更是工业的血液。作为长江以北第三个过万亿的城市,青岛有许多优渥的发展禀赋。

作为一座制造业文明的城市,青岛拥有结构完备的工业体系,涵盖全部41个工业门类中的36个,海尔、海信、青啤、中车四方等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从这里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特别是2019年以来,青岛紧抓新基建、新技术为制造业赋能,以获批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为契机,汇聚了人工智能骨干企业近100家。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也是青岛的特色和优势所在,特别是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在全国首屈一指,聚集了全国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拥有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青岛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和比较完整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及相关产业门类中的20个行业在青岛都有布局,且产值过千亿的行业有6个,过百亿的有8个,尤其在海水淡化、海洋设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方面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产业优势和海洋特色,为青岛在水资源研究方面奠定了先天优势。作为全国严重缺水的城市之一,青岛在推进再生水、海水、雨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方面从未止步。

青岛市水务管理局副局长苟新诗告诉记者,青岛素以“美丽”著称,“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最靓丽的一张名片,也是青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青岛积极推进大水网建设,形成了库河连通惠民生、五水统筹润岛城的新格局,初步形成了具有青岛特色的水生态文明体系。

在污水处理方面,通过实施“污水处理扩容、主支管网扩建、过城河道截污”工程,目前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9%;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通过实施“蓄一河清泉水、建一条经济带、成一道风景线”的小流域治理模式,使其得到有效治理;在推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方面,通过“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的方式,使岛城的水环境品质得到显著有效提升;此外,围绕“点线结合、特色鲜明、人水亲和”的理念,持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宣教基地建设。

目前,青岛的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青岛被国家确定为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城市和产业化基地;2013年,青岛入选国家海水淡化试点城市;海水淡化水能力占全国近五分之一、全省近三分之二,在利用水资源、改善水环境、保障水安全、建设水生态、加强水研究等方面取得均取得不俗的成效,形成了滨海缺水地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模式,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以水共生: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城市,青岛也存在亟需破解的诸多难题,比如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形势严峻、部分河道截污管网建设滞后、非常规水源开发滞后、节水潜力尚待挖掘等短板。

下一步,青岛该如何绘就人水和谐的新画卷?

从宏观层面来看,马军认为,青岛需要对原有的水资源进行充分规划,一方面要继续做好节约用水相关工作;另一方面,从利于城市长远发展来看,青岛下一步应该尽量优先发展耗水量小的工业。与此同时,还应充分地开发非传统水资源,例如海水、污水等资源合理充分利用,并提前做好行业发展规划。

着眼于具体层面,苟新诗认为,首先要推进“大水网”体系建设。水源和水网建设是水生态文明的基础,下一步青岛亟需加快推进官路水库前期工作,全力构建“双渠双库”客水保障体系。以建设承接客水的输水、调蓄工程为重点,完善全市输配水工程网络,打造以客水调引通道为骨干,以调蓄水库为节点,辐射连通市域输水线路,构建外调水、本地水、淡化水、再生水设施互联互通、水源互济互配、配置调度一体、管理分级有序的现代水网。

其次,要实现“一体化”资源配置。青岛应该把海水淡化水作为保障城市水资源安全战略选择,稳步提高海水淡化量,逐步以海水淡化水替代企业工业用水,逐步提高海水淡化替代淡水比例。具体来看,包括合理布局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加强城镇污水管网改造和配套建设;加强再生水利用一体化网络建设,在市内三区实现再生水网互联、生态补水一体化;建设活力海绵城市,有效缓解城市内涝,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生态发展的良性循环。

此外,要建设“再生式”水域生态。在城市河道实施清污分流,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打造沿河建设集文化旅游、体育休闲、教育科普为一体的“亲水长廊”等方面开展相关工作,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实现“人水和谐、水城共融”。

最后,在打造“信息化”平台监管和推广“合作型”运营模式方面,青岛应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全面推广智慧水务领域产品、技术、服务应用,实现信息实时采集和远程传输,打造智能水务监控平台,实现水务管理向智慧管控、智能服务转型;依托资本力量,加快淘汰落后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广节水工艺技术,提高废水资源化利用率,全面提高农业、工业、城镇节水水平;培育和规范水权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流转方式;指导推动水务企业成立海洋产业基金,组建海淡膜装备制造基地,与国内外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筹划打造海淡产业集聚园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