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李沧区楼山后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完工

一座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程度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息息相关。日前,李沧区楼山后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完工,全面修复河道生态。近年来,李沧区推进河道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李村河、大村河、板桥坊河、楼山河等干流、支流的综合整治,整治长度24公里,增加河道绿化面积170万平方米,全面提升了河道生态面貌,改善了周边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如今,大村河、板桥坊河、李村河景观河道已成为青岛市李沧区靓丽的生态景观长廊。李村河中游在李村大集搬迁后,融入了大集文化、生物栖息、健康绿道、海绵理念等,昔日“臭水沟”变身为主城区最美、最长的城市景观河,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了生动现实。

推进河道综合治理是青岛市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的重要任务之一。河道建设是当前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加强小河道治理,完善工业污水配套设施,有效整治河道污水,构筑良好的排水生态系统。通过河道治理,更好地保护环境,这是满足民生发展的根本途径。对水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进行相应优化,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效前进,实现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河道问题严重制约区域发展

李沧区水系发达,河道较多,河道由楼山河、板桥坊河、李村河3大流域的17条干流及支流河道组成,河道总长约67.5公里,流域面积达83平方公里。楼山后河发源于丹山、围子山,流经湾头村、东南渠村、楼山后村,沿途汇大小支流10余条,穿过环湾大道向西汇入胶州湾,全长6.64公里、流域总面积21.06平方公里。

作为青岛市李沧区的一条主要河流,楼山后河为青岛市区最大水系之一,是市区主要的防洪排涝河道。然而,因楼山后河河道上游为自行开垦的耕地,整个河道纵坡较陡,行洪断面不足,冲刷严重,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存在严重的防洪安全隐患,水质污染严重且脏乱差反映集中,作为城市河道竟无水可观。同时,在最近几十年中,内涝、城市整体生态安全、河流自然功能的丧失、河流与市民生活逐渐疏远、沿河土地利用性质和格局的综合效益低等,严重制约了区域发展。

打造南方园林景观设计风格

对此,自2011年起,李沧区启动了楼山后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该工程西起城阳区界,东至重庆中路,将原本3——5米宽的河面拓宽至18——35米。李沧区城市管理局基建科任子建告诉记者,“楼山后河上游综合治理工程在符合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及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基于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整治过程中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与低影响开发设施,充分采用雨洪集蓄利用,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恢复了楼山后河作为城市水系在城市防洪、排水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海绵’功能。”

“楼山后河上游原河道被垦殖为农田,主要为农作物,农田化肥、农药废水随雨水流入楼山河流域,上游城阳区存在多处生活、污水直排入河,对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任子建表示,“为了彻底解决污水入河问题,李沧区完成了污染源治理7处,实现污染源头治理,从根本上保障河道水体无污染物进入。”

“此外,为打造多层景观效果,实现人水亲和,在河道整治过程中,河道景观的设计也别出心裁,采用了湿地、浅滩等偏江南的设计风格,整体效果更柔和,有种身处南方园林的感觉。”据任子建介绍,楼山后河沿线共建设拦水坝17座,亲水景观桥5座,绿道4000余米,景观树种采用了大量的雪松、樱花、榆叶梅等乡土植物,在河床底部种植芦苇,荷花等耐水植物,增加鸟类、鱼类活动的湿地空间,在河道中适当穿插小径、桥梁,形成景观丰富、形态各异的亲水环境,恢复楼山后河水滨生态系统。目前,楼山后河上游已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

“臭水沟”变“绿水河”焕发生机

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弯头社区、印象湾、天泰城等不少小区集中在楼山后河上游周边,人流相对集中。提及河道治理前后的变化,不少居民都纷纷表示,无论是周边环境的改善还是交通便利程度,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如今,河道管理已然不再局限于早期的水污染控制,而是倾向于对河道的生态保护,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中小河流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关系到防洪安全,又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河道治理不仅可以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增强防洪能力,还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水陆栖息生物提供生长空间和栖息地。同时,也将对沿岸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具有显著的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李倚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