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啤酒节“三十而立”:全民节庆更应是文化丰碑

夏离秋至,第30届青岛国际啤酒节崂山会场也于8月23日落下帷幕。30年中,啤酒节已成为青岛靓丽的节庆名片,更是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丰碑。每次青岛国际啤酒节的沸腾过后,对下一届的期望就会越甚,当青岛国际啤酒节走过激情澎湃的三十年,未来又将如何展现节庆张力,释放城市活力?对此,记者专访了啤酒节资深顾问林醒愚。

“啤酒节是经典的沉淀,更是文化的丰碑。”林醒愚认为,每个节日都应有自己的文化个性,而青岛国际啤酒节,一定是属于大众的节日,是全民的狂欢。

林醒愚同时认为,全民节庆并不等同于啤酒节应该“遍地开花”。“一个城市不加规范地举办多个会场,以及在不同的城市都举办同一名称的节日,这样势必会稀释节日的文化资源,并弱化节庆的影响力。”林醒愚说。办节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一座城市节日的独特性和影响力,所以节庆资源是宝贵的、不可滥用的,青岛国际啤酒节应该是这座城市的文旅标志,也是青岛的人文丰碑。

三十年来,青岛国际啤酒节从弱小走向壮大,始终激情与共,历久弥新。林醒愚认为,这正是源自城市啤酒文化的日益积淀,而并非简单归结为对时尚的追捧。“啤酒节不能简单定义为网红,对于时尚的追寻是年年在变、时时在变,各种网红和噱头只能满足公众一时的兴味,为城市沉淀可圈可点的文化范式才应该是啤酒节的使命和归宿。一个非凡的节日要敢于坚持自我,坚守那些节日最经典的本质。”他如是说。

三十年来,伴随城市发展,啤酒节的影响力也从青岛走向国际。以青岛啤酒的年产为证,从发轫之初的2000千升,到如今超过800万千升;以节日体量的扩容为证,从首届的30万市民参节,到现今逾700万之众相约举杯;以外来游客增量为证,1991年仅为418万人次,而今早已规模过亿……啤酒与佳节联袂献演城市传奇,同时也客观折射出社会进步的巨幅尺度。

在三十而立的重要节点,林醒愚称,更要认真思考这个节日的未来走向。首先节日的时间、地点、标识是立节之本,尽可能不要轻易更换。节日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凝聚力和关注度的形成,节徽、主题、节歌、吉祥物、节服等都应该是统一的,既不必届届焕新,也不能不同各会场各表一章。“我们需要将节日文化凝塑起来,让全世界的人们每当看到这种标志就能立刻联想到青岛和青岛国际啤酒节。”林醒愚说。

作为国内知名的节庆文化学者,林醒愚认为啤酒和啤酒节对于青岛具有史诗般的意义,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倡导现代气息和时尚精神的当下,在三十华诞这个承前继后的档口,更应悉心发掘城市遗存的文化资源,因为由经典和文化积淀所支撑的节庆才会底气更足、走的更远。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姜喆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