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一周新论:熬之下

“新常态”显然是一年多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热词。最近一段时间,同青岛一些外贸企业老板聊天,与他们都不约而同的谈起了外贸的“新常态”。一位企业老板关于新常态的说法比较“特别”。他说,外贸的新常态是什么,就是困难。 “从2008年开始,每一年开总结会的时候我都要说,今年是历史上最为困难的一年,一直说到了2014年,对于外贸企业来说,困难已经成为常态。”他说。

这位老板是从国有企业垄断外贸经营一路走来,享受了垄断经营的好处,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也正在承受形势变化带来的折磨。

与这位老板相识多年,以前总能愉快对话,但今年总感到一丝无奈。“年年困难年年做,年年也都熬过来了。”他说:“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完全丧失,这对外贸来说企业是致命的。”

其实,红利完全丧失可能也正是以这位老板为代表的众多外贸企业当下过得不开心的症结所在。以前,众多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基本根据客户诉求,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价格跟品质,就去找工厂,根据客户的诉求去做,并且认为客户需要的就是最好的。但现在,却不能这么舒服容易地做生意,因为这样的环境不再了。

就是经济全球化深入调整,国内工业化进入新阶段,对外贸易面临新考验,增强创新能力。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倒逼我国进一步提升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就是说过去多年我国企业的地位与位置在外力作用下不得不做出改变,变得变,不变也得变,这是不以当下企业家自我意志为转移的。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的观点,他认为企业家分为三类,一是企业家能够看到消费者自己都不明白的需求,这是创造需求的企业家,是最伟大的企业家。第二类企业家是满足现在市场上已经表现出来的需求。第三类则是企业家按订单生产,技术规格都是别人规定的,保质保量生产出来就行。

显然,众多外贸企业老板可归纳到第三类里。他对这种模式解释更透彻些:“过去30年中国企业家做的主要是套利与模仿。未来套利模式不会像以前那么奏效,因为套利空间越来越少。”

而变的良方就是所有人都能提到的创新。但这又是许多企业的痛点,怎样才能从第三类发展到最伟大的企业家行列?我们的企业已经习惯跟在西方先进技术、生产工艺、管理流程基础上了,当需要我们的企业自己独立去市场中探索寻找新的技术,需找新的市场需求时,更多企业是无所适从。

如何才能培养企业家的这种创新能力,我们想主要是从外部环境与企业家自身两个角度去发展。针对外部环境,今年青岛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要营造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期待着更有利于企业成长的土壤。

而企业家精神则更多来自个体的能力与经历。我们还是以张维迎的观点期望能给企业一些提示:“伟大的企业家都是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