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到快递易柜取您的快递,取件密码xxxx”,最近频繁的收到这样的提示短信,自从小区楼下设了一个自动的快递柜之后,快递小哥连上楼的功夫都都省了,快递柜的免费保管时间只有一天,超期后每天收费一块钱。
最近两年,随着传统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社区作为联系商家与用户的最后一公里,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都把这最后一公里视为打通链条的最关键阶段,模式也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送奶、送菜、配餐,广告牌、电子屏、停车杆……最近甚至有家银行,把我们小区的停车系统、门禁系统改造给承包,将门禁的功能整合到银行卡当中。
争来争去,抢来抢去,无非都是瞄准了小区里那数量庞大的用户,有统计显示,一旦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商业生态也将从商业中心转向各类社区商业,在欧美等成熟市场,社区商业站社会商业支出的60%以上,而目前我国不足30%。不仅仅传统的商家感兴趣,嗅觉灵敏的商业新贵们也正在加快布局,沃尔玛的山姆会员店、顺丰的嘿客便利店、拉卡拉社区店……连媒体也在加入社区的争夺当中,社区报被很多转型中的传统媒体寄予厚望。
由于社区天然分布的地域性和广泛性,目前在这个领域无论是基于生活服务还是基于其他功能,都还没有形成市场的绝对主导者,整个的市场还处在教育和培养的阶段,因为就算是同一地段、同一类型的社区,面临的用户是千差万别,消费层次、消费习惯有着巨大的差异性,这无疑就加大了这个市场的风险性。
记得几年前也有一家风头很盛的创业公司,主营业务做社区配送,曾经吸引到了千万级别的风头,创始人也雄心勃勃的未来销售收入要达到亿元,而后来的结果,因为在前端和配送的终端都受制于人,这项业务也始终没有成长起来。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社区会越来越成为我们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之一,社区服务、社区养老、社区金融……会成为与我们相伴生活的新的业态,如何将这最后一公里转化成为切实的商机,不仅仅需要资本的力量,更需要新的模式和思维。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