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舒乙:老舍先生在青岛的三年是他人生中的重要时期

0002

0003

1月21日上午,以“城市的记忆与传承”为主题的“城市文化与城市风貌保护学术交流会”在南海路23号海滨旅馆旧址一层会议厅举行。本次学术交流会由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主办,青岛城市建设集团承办。中国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中国老舍研究会顾问舒乙先生在交流会上做了题为《老舍与青岛》的主旨演讲。

1935年,舒乙出生在青岛,住到两岁。他对青岛有很深的感情,他认为青岛在上世纪30年代,是除了北平、上海外的中国第三大文化中心。杨振声任青岛大学校长后,从北京带来了一大批有名的作家,有梁实秋,后来来了洪深、老舍、闻一多等。山东自身也有一批优秀的作家,比如王统照、臧克家、王亚平、孟超、吴伯萧,这些人组成了很大的文人群体。

老舍先生1934年来到青岛,1937年离开。虽然三年对于67岁的老舍先生来说是很小的比重,但这三年是老舍先生一生中重要的时期,在他的创作生涯当中占着举轻若重的地位。

青岛文人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老舍

舒乙先生说,在青岛的知识分子都是北平人,由北平高等学院或社会上过来,影响力很大,取得非常大的文学成就,其中最突出的一位是老舍。他虽然来的不早,但是他的成就最大。他本来是在山大教书,文学系、国文系的教授,在这三年里,居然开了六门课,现在看来都非常超前。讲现代文艺思潮、现代欧洲文学,甚至于讲欧洲文学史,这样的科目,都很接近当时的世界文艺思潮。取得了巨大的文学成就,青岛则是取得这个巨大成就的一个基础。

辞山大教授靠写稿养家

老舍先生在自己事业成就非凡的时候,也走到了生命的转折点。他毅然辞去山大教授,专职写作,靠写稿子养家。老舍先生1936年辞职,在现在黄县路的一间房子写作,第一本是《骆驼祥子》,但老舍先生在辞职前利用暑假、寒假的时间就已写了数10本。舒乙先生说:“老舍先生一个暑假写一个长篇小说,他自称是“玩命派”,身体不是特别好,玩命。他平均一天两千字,后半生就是上午写作,雷打不动。谁都知道老舍先生有这个习惯,不去找他。”但在青岛的时候,老舍先生的习惯则不同。舒乙透露,当时老舍上午看信、看报,和孩子玩耍,酝酿写作思路,中午小憩15分钟,下午从两点写到四点半专心写作,然后接待客人,吃晚饭,等孩子们都睡觉了,从七点多钟写到九点,再进行创作。平均一天两千字,两千字不多,但老舍先生字斟句酌,一个标点符号想半天,所以他的手稿很干净。老舍先生积少成多,成了一个高产作家,老舍先生全集大概一千万字,在青岛的三年大概写了90万字。

老舍自我批评没成莎士比亚

老舍先生非常谦虚,永远说自己没写出莎士比亚来,总批评自己。但是老舍在济南、重庆、北京都写出了非常有名的世界名著,1936年在青岛写出了《骆驼祥子》。据舒乙先生估计,老舍先生一天写2千字,一百天就可以写20万字。《骆驼祥子》一个夏天就写完了,非常快,而且手稿非常干净。老舍先生的手稿没有抄稿,直接寄给上海,在《宇宙风》杂志上连载,现在在全世界大概有40多个版本。《骆驼祥子》在美国叫《洋车夫》,广为人知。好莱坞有意将此改成电影,已经选好了演员,但是老舍先生觉得本子改得不好,最终没有拍成。还有《月牙》、《我这一辈子》,都是老舍写于青岛,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舒乙先生说:“《月牙》与我同龄,《我这一辈子》比我小一岁,还有《断魂墙》、《老牛破车》。所以老舍先生在青岛的这段时间是高产期,创作高峰期,对老舍先生来说有举轻若重的价值。所以在青岛,出版一套五卷集的青岛文集,是了不起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