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七城争雄海洋中心城市 青岛项目招商提级破局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 记者  门国锋

“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用居里夫人的这句话来描述当下海洋经济的竞争再合适不过。截至目前,中国已有深圳、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宁波、舟山七个城市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通过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这里面,既有上海、深圳这两个当下青岛正在学习的目标,也有天津这个同青岛一样承受着GDP排位下降压力的转型者,还有大连这个在20年前被青岛完成赶超的老对手,更有宁波这个在经济总量上刚刚反超青岛的新对手。这里有“学霸”、有同病相怜者、有昔日和当下的对手,青岛在海洋中心城市领域的竞争几乎就是城市排位赛的产业聚焦版。

诚如居里夫人所言的“强者制造时机”,青岛一直力图把海洋科研领域的优势地位复制到海洋经济发展领域,尽管这一目标推进得并不理想,但也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梦想,在2020年上半年终于在逆势中上演了绝地反击。

2020年上半年,青岛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46个,较第一季度增长154%(第一季度13个);总投资额819.27亿元,较第一季度增长1177%(第一季度59.48亿元)。其中,海洋直接产业项目33个,总投资额736.29亿元,海洋关联产业项目13个,总投资额82.98亿元。签约200亿元以上项目2个,5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亿元以上项目8个。使用外资项目共9个,预计使用外资9357万美元,306万欧元。

当前,七城争雄海洋中心城市格局已定,拥有科研优势的青岛如果能够通过项目招商的形式补强产业链条、增强产业孵化能力、提升金融支持能量,不仅可以增强海洋中心城市的竞争力,也将为青岛角逐国家中心城市增加更多的筹码。

1.逆势求破局

上海已经形成了以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和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发展新动能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两核、三带、多点”的海洋产业布局逐步建立,临港、长兴岛海洋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上海不仅是中国经济金融中心,而且在中国和全球海洋经济中心的建设中一马当先。

而海洋要素底蕴并不丰厚的深圳凭借着超一线城市的领先地位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区位,早已“预约”了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名额。在2019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

综观其他城市,青岛、天津、大连在海洋中心城市的建设中大体处于同一层级。其中,青岛在海洋科技、海洋教育等领域遥遥领先;天津作为百年大港,大连是东北亚重要的港口城市,战略位置同样不同小觑。在这种背景下,谁能够在逆势中突围就将成为深沪之后海洋中心城市的第三极。

在这种背景下,青岛海洋项目招商交出的答卷将左右竞争的格局。2020年上半年,青岛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46个,总投资额819.27亿元。而2019年,青岛新签约海洋产业项目91个,总投资1565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50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对比数据发现,疫情之下,签约项目数量、总投资额两大指标全部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


2.对“症”引项目

众多周知,青岛拥有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大批“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聚集了全国近30%的涉海院士、近1/3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拥有中国北方最大的港口……青岛在海洋科技创新领域一直都是国内的佼佼者,但海洋科研没有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比如青岛海洋药物的产业化多放在上海,海水养殖等成果应用也多在烟台、威海甚至江苏。这有诸多原因:

一是海洋产业链条不全。一方面,制造业和服务业是青岛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海水养殖产业已经很少,就连水产品加工这个昔日王牌产业在业界影响力也日渐式微;另一方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科院海洋所等科研主力军多是海水养殖。海洋科研的本土供需并不匹配,在产业上的表现就是链条不全。

二是海洋融资难度较大。近年来屡屡发生青岛科研成果在其他城市产业化的案例,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在于青岛本土企业难以承受海洋产业长周期研发投入。反观其他先进城市,上海是中国经济金融中心,金融创新历来不乏亮点;深圳则正在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未来也将为海洋发展增添羽翼。

三是产业长板不够突出。海洋科研成果、港口航运、生物医药是青岛在海洋经济领域具有一定优势的板块,但海洋生物医药、新能源、海工装备等海洋新兴产业仅占海洋经济比重的十分之一左右,支柱性产业有待加强,与此同时,青岛距离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总体来看,青岛上半年的新项目签约基本上是“对症下药”。招商项目涉海设备制造、海洋仪器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项目9个,约占签约项目总数的19.6%;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项目8个,约占签约项目总数的17.4%;涉海材料制造项目7个,约占签约项目总数的15.2%;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涉海服务业项目各4个,分别约占签约项目总数的8.7%;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项目各3个,分别约占签约项目总数的6.5%;海洋科教服务项目2个;海洋船舶工业、海洋油气项目各1个。

3.提级开新篇

从青岛上半年海洋项目招商来看,总体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项目签约大提速。2020年上半年,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46个,较第一季度的13个增长154%;总投资额819.27亿元,较第一季度的59.48亿元增长1177%。

二是二产项目占比高。按照产业门类分,签约项目涉及涉海设备制造、海洋仪器制造、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油气业,海洋科教服务,海洋旅游,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涉海材料制造,涉海服务,海洋产品批发与零售等11个不同领域,全部为青岛海洋经济所需的关键补全产业链项目或者支柱产业。

三是重点区域突出。按照区市分,西海岸新区签约项目15个,约占签约项目总数的32.6%,投资额368.38亿元,约占签约总投资额的45%;即墨区签约项目7个,约占签约总数的15.2%,投资额305.11亿元,约占签约总投资额的37.2%。西海岸新区和即墨区占据了签约总投资额的逾八成。

按照规划,2020年,青岛海洋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5%,力争达到20%,涉海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力争达到50%。在此前的2019年,青岛海洋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56.5%,高于全市投资增速34.9个百分点,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8.7%。

除了数据目标,青岛也需要在竞争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过程中解决青岛海洋经济发展的几个关键瓶颈问题。

首先是做大竞争力产业。远观每个竞争对手都在做大海洋优势产业,比如宁波不断培育以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为主导的海洋经济行业龙头企业。在港口领域,各省份更是合纵连横、厉兵秣马。就青岛来说,除了港口航运之外,生物医药也是一个具备一定潜力的海洋优势产业,未来需要在产业政策支持、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一步助力。

其次是完善海洋产业链条。青岛的生物医药、船舶海工、海洋旅游、港口航运等各有优势,但有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生物医药估摸小、船舶海工附加值比较低、海洋旅游本土旅游发展缓慢,等等,使得众多产业都难以形成产业链聚集,这也反作用于优势产业的做大做强,青岛需要通过项目招商的方式引进关键领域的产业链配套企业,实现青岛海洋产业的协同发展。

再次是科研转向产业化。青岛海洋科研机构除了助力海洋强国,还需要研发出更多的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项目。纵观同类城市,高等院所的科研赋能成就了西安、合肥、长春等城市的主打特色产业,青岛集聚了大量的海洋院所,产业赋能之路需要加快。

“速度就是一切,它是竞争不可或缺的因素。”杰克·韦尔奇的这句话足以给我们更多的警示,因为留给我们布局的时间已经不多。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