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大屠杀全纪实 / 何建明 /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 2014年11月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近日出版的《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为公祭日献礼,将在现场展出。
作者何建明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近60万字的著作,以详尽的事实和一手资料以及诸多不为人知的历史真相震撼着读者,以犀利的拷问促使今天的读者深刻反思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填补77年的空白
“我的内心非常清晰:只要没有人写它、没有人把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写好,我就必须去写,”何建明表示:“中国现在暴露出的许多复杂问题,包括国民素质的低劣、与周边国家的紧张关系,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把真实的历史写下来或者写好。”
提及《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创作的始因,何建明称:“我是无意间被‘拉到’南京大屠杀事件上的。”今年年初,正在南京进行另一项采访工作的何建明,偶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一见面,朱成山极其急切地期待他写一写“南京大屠杀”。“没人写过?”何建明就根本不信这么个重要的题材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写过。 “没有。即使有一些人写过,但都不全面。”朱馆长肯定地说。 “如此重大事件没人全面地写过,那是绝对不行的。”何建明立即更换了创作任务,全力进入《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的采访、准备、写作中。
被害者与施害者的视角并存
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学作品数量屈指可数,有徐志耕、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哈金的《南京安魂曲》,拉贝的《拉贝日记》,被问及与这些作品相比,《南京大屠杀全纪实》有何不同时,何建明回答记者说:“我更多关注它的全面性和客观性,还有对事件本身的分析性。所谓全面性,就不能站在“被害者”一个方面的视觉去看待和处理情节及内容,而我既写了“被害者”亲述史,更多的是从日军口中及“第三者”的眼里、嘴里说出的及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除了涉及大量详实史料,包括大量死难者亲友的控诉“呈文”,多篇日军当事人的“阵中日记”文稿,当年留在南京城内的外籍人士的报告,日本、国际社会上留存的一些新闻报道资料,何建明更是多角度地记录了此次历史事件,改变并突破了以往同类作品视角的单一性和局限性。
国家公祭日来的太迟了
2014年12月13日,被设立为首个国家公祭日,在铭记这段历史的道路上政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谈及此,何建明认为国民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更多的政府支持。“国家公祭日来的太迟了,就像一群开始成长着的孩子一样,人家早已学会了十八般武艺,而我们才刚刚伸伸腿、打打拳而已。”
国民意识、民族信仰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是在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与影响中完成的。正如何建明先生所说:“国民意识的培养是需要永远、永远地不停息与间断的。我们过去没有这种公祭的习惯,以后就不能再对惨痛历史犯遗忘症。对历史惨痛教训的遗忘和健忘,以及轻视和忽略,都是更大失败的开始。”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社会意义。作为为首个国家公祭日的献礼,《南京大屠杀全纪实》较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而言担负着更为艰巨的社会责任:铭记国耻,让历史的伤痛与教训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何建明对自己作品的要求与信心。

昨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在纪念馆新增设的“30户家庭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前祭奠亲人。
据新华社电为迎接首个国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家祭活动昨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启动。
从1日起至20日,部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家庭参加此次家祭活动,死难者遗属通过上香、献花、跪拜、诵读祭文或家信等多种形式,悼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亲人。
“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姐姐和小妹们,你们好吗?多少次在梦里与你们相遇……”1日上午,纪念馆冥思厅前,32岁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夏媛代替外婆朗读了给遇难亲人的家信。她背后是新增加的一堵黑墙,上面刻有30户遇难者家庭共108位遇难者名单,黑墙正中还用中、英、日三国文字刻着“30户家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名单”。
“镌刻在冥思厅黑墙上的108个死难者名单,是整个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死难同胞的代表,这每一户家庭,都曾过着平静的生活,但在日军的侵略下,家破人亡。”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对这30户家庭遇难名单进行陈列,就是为了告诉人们,30万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由一户户家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
据悉,“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工作”启动以来,已有270多个家庭,近3100名遗属进行了登记。最多的一户王高昌遇难家庭共登记了106名遗属。
朱成山说,由于亲人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这些遗属对当年的历史比一般人有更深刻的体会。家祭活动有助于传承历史责任感。
■相关新闻
“哭墙”已刻有10505名遇难者姓名
记者12月1日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上又新增87人。截至目前,名单墙上已刻有10505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
位于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面的遇难者名单墙俗称“哭墙”,上面镌刻着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据悉,1995年初刚设立时,刻有姓名3000个,象征被日军屠杀的30万同胞。此后,经过2007年、2011年和2013年多次增刻后,“哭墙”上共刻有10418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姓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表示,遇难者名单搜集是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等多重原因,这项工作较为困难。目前搜集到的1万多个遇难者姓名主要来自战后初期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南京大屠杀案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的调查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期的幸存者口述证言、出版的各种史料及遇难者家属所提供。
自2013年4月至今,经过遗属登记等多个渠道,纪念馆又新征集到87位遇难者姓名,并将其镌刻在了“哭墙”上。截至目前,名单墙上已刻有10505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姓名。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