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岛这艘船,能在陆上开

自六月下旬起,青岛步入夏季“雾都”模式,将有持续50天左右的雾天。海面时常笼罩在薄雾中,潮湿的雾气包裹着船只、岛屿和礁石。

日前,“智飞”号——世界最早具备自主航行能力的船舶之一,也是国内首艘面向商业运营的运输货船缓缓驶入青岛港主航道,巧妙地自动避让了前方一艘海事巡航船。“智飞”号不仅可以自动无人驾驶,出色的自主航行系统,还能够让它在行驶过程中自动识别障碍物进行躲避,然后恢复既定航线。

“智飞”号使用了“船舶智能航行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研究成果,7月18日举行的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上,该成果获得2024年度青岛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从0到1的突破

“我们率先提出了船舶智能航行协同的理论,形成了引领国际的船舶智能航行与控制的中国方案。”智慧航海(青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慧航海”)总经理姜雨函自豪地对记者介绍,智慧航海突破了船舶智能航行系统从0到1的关键技术。包括船舶智能航行综合态势感知、船舶航行自主避碰、遥控驾驶、自主靠泊以及高级辅助驾驶等一系列的关键技术。同时,基于这些技术形成了船舶航行辅助遥控驾驶自主航行等一系列的核心产品。

这些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集成应用于全球首艘吨位最大的自主航行集装箱货船——“智飞”号上。

“智飞”号由智慧航海公司投资建设,总长110米、型宽15米、型深10米,设计航速12节,运载能力为316标箱(TEU)。该船可以实现航行过程中的100%的高级辅助驾驶。从泊位到泊位的遥控驾驶,能够实现海上的高频自主避碰,以及全程无船上人员参与的自动靠离泊。

“智飞”号具有人工驾驶、远程遥控驾驶和自主航行三种驾驶模式,能够实现航行环境智能感知认知、航线自主规划、智能避碰、自动靠离泊和远程遥控驾驶等先进的智能航行功能,可通过5G、卫星通信等多网多模通信系统,与港口、航运、海事、航保等机构、设施实现协同。

“该船智能方面主要是体现在感知、决策、控制这三项指标,核心指标都是国际领先的。”姜雨函介绍,感知方面,可以实现五海里范围内的透明航行能力;决策方面,其能够实现多船自主避碰,并能应对追越、对遇等130多种不同的复杂状况,实现了高频的自主避碰;控制方面,“智飞”号在靠离泊过程中实现了高精度控制,走在了全球前列。

船,是可以在岸上开的

在智慧航海的运营中心,记者看到,场景显示系统的大屏上清晰展示着周边船舶动态、实时潮流数据、视觉增强、风况、经纬度等航行环境监控画面,避碰船只的船名、迹向、距本船距离、航速等数据一目了然。

“即使在大雾天,我们自主研发的航行辅助系统,也可以通过三维模式显示‘智飞’号与其他船舶或者障碍物,以及与码头的实时动态距离,完成在不良天气条件下的安全航行,并对船员操作提供最优的操作建议。”姜雨函告诉记者。

与驾驶其他船只不同,“智飞”号的驾驶员,是可以坐在陆地的运营中心,24小时控制船舶航行。

截至目前,“智飞”号已经累计智能航行1000多个航次,50000多海里,在航行运输过程中实现了船舶的智能航行,并且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为后续系统的提升和机器学习提供助力。

根据“智飞”的数据分析,智能航行系统不但可以大幅降低人员成本和能源消耗,还能优化靠离泊效率及船只可操纵性,提升船舶运营期间的效率。

该项目形成了船舶智能航行一系列的核心产品。这些创新超越了理论概念,已通过“智飞”实验平台进行了广泛而严格的测试。自主航行和遥控驾驶技术取得了中国船级社的船用产品型式认可证书,已具备市场推广和产业化推广的能力。

“项目成果可以成功应用于近海、内河和远洋不同的航行环境,以及不同的船型,包括了集装箱船、散货船、游船以及LNG运输船等不同的船型。”姜雨函说。

或成化解航运危机的“利器”

全球超过80%的贸易量依赖海运。看似繁荣稳定的海运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危机——海员短缺。

国际航运公会(ICS)预测,到2026年,全球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海员缺口将飙升至9万人,其中高级船员(如工程师、大副、船长)短缺最为突出。

海员的工作环境比许多人想象得更为艰难。他们常常要直面狂风巨浪、暴雨暴雪等恶劣天气,不仅要时刻警惕船舶的安全,还要在颠簸中坚守岗位,进行设备检查与维护,工作强度与难度极大。

“目前,全球每年大约发生3000起海损事故,其中80%是因为人为疏忽造成的。船员伤亡率甚至远高于飞机。”姜雨函告诉记者,随着陆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薪资水平不断提高,海员的薪酬优势逐渐减弱,降低了年轻人对海事领域的职业兴趣。

“我们希望通过智能航行等技术,让年轻人知道,可以在更智能的船舶上驾驶,甚至可以在岸上驾驶船舶。”姜雨函表示,公司下一步将用数据积累和机器学习,推动算法升级,让系统更加完善。在制造方面,公司将努力推进软件和硬件深度结合,形成“软硬结合”的整套系统;在产业推进方面,智慧航海公司将把 “船舶智能航行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的研究成果在更多场景、更多船舶上实现示范应用,通过搭建比较系统的市场化的销售网络,实现市场化的全面铺开。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郭清鉴

责任编辑:李赛男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