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关于小说影视化 渡边淳一担心的问题依旧在重演

一直以来,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游戏等,是常见的IP开发手段。不管是此前国产青春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还是现象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还是今年热播的《隐秘的角落》无一不改编自已经畅销的小说。

最近,有关《三体》小说影视化的消息让很多书迷兴奋,毕竟这次接手刘慈欣作品的Netflix影视剧出品口碑一直不错,制作能力已经得到业内和观众肯定。

对于这次合作,原著作者刘慈欣的表态颇为谨慎,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只是一个开端,刚刚签完合同,“之后还会有很多事情要做。”

毕竟,从以往案例来看,Netflix与亚洲的合作模式基本上是:启用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本土明星+成熟但套路化的好莱坞制作。那么,《三体》小说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剧情该怎么改编?大量的中国文化、中国语境和中国思想哲学,尤其与好莱坞风格南辕北辙的价值观是否会遭遇“魔改”?总的来说,影视化作品能否呈现出小说中恢弘的场面、表达出原著的世界观,仍须观望。

关于小说影视化,即使是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剧和舞台剧并取得成功的渡边淳一,仍然在自己的随笔集《小说的诞生》一书中用专门的章节表达作者本人在面对影视化作品时的矛盾和纠结,但同时他也明确表示,“……绝不能向影视低头,我坚信小说应该以小说独特的魅力去一决胜负。”

以下为渡边淳一《小说和影视化》原文

01

何为影视化

一般认为小说被影视化是件好事,其结果是让更多的人看到,由此原作也更广为人知,从获得更多的读者这点来说也会起到积极作用。的确这些优势是存在的,但是因此就对影视化报以谄媚的态度,就我自身来说是极不赞成的。因此关于我自己的单行本,我一直坚持着即便是影视化,也要在作品被读者读到某种程度之后,在出版半年到一年之后才可以。也就是说小说要作为小说独立存在,对于与书的出版几乎同步的影视我历来是拒绝的。

也就是说我认为小说和影视根本上是完全不同类别的。所以在自己允许作品拍成影视剧时,就像是把自己的孩子送给别人当养子一般。原本这孩子的基因来源于我,但是因为养父母的养育方式和环境会让他发生很大变化。虽然长得像我,但是因为培养方式的不同,从性格到思维方式,甚至做事方式都和我不一样,小说在影视化后的不同大概就是这样。但是如果不这样想的话,就无法不认可影视化吧。这不是单纯地认为影视化不行或者对其不满,而是首先应该认识到这两者原本就分属不同的门类。如果不站在这个基础上而从同一个视角去评论或者批评,只会导致思维混乱而已。

02

基本的不同

小说和影视剧很大的一个不同是心理描写。小说中可以装进无数的心理描写,换句话说心理描写是小说这种媒介的优势所在,而这却很难在影视剧中准确地再现。

比如有一个人静静地一直盯着某一点,他在想什么,为什么而烦恼,为什么而忧愁,这些在影视剧里是很难表现的。这时用旁白来应付是最容易的方法,但大家都觉得旁白越多就越不是一部好的影视作品。

从这里也可以明白一点,变化少的戏剧性弱的作品是很难影视化的。所以我们在看 NHK 的大河剧时也会明白,多数会以动乱时期或革命时期等具有戏剧化的时代为背景,而对于这种变化强烈的题材,影视的确比小说更能准确并有力地表现出来。但是反过来,对于安静的心理描写就极不擅长了,这可以说是小说和影视的最大区别。

接下来从另外一个观点来看,小说最大的问题是文体。可以说文体是作家的命,但是这很难用影视化来表现。我很担心影视化后表现不出这种文体的感觉。比如因为 A 男喜欢上了 B 女,所以 C 女和 A 男分手了,如果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内容会有各种写法,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文体,但是如果拍成影视,就会拍成同样的故事。

文体的味道、紧张感、字里行间的意味以及会话间的空白,这些感觉都表现不出来。这是我对小说影视化感到的最大的不同和不满。

电影《樱花树下》剧照

03

想象力的参与

经常有读者在看了由我的作品翻拍成的影视剧后对我感到十分失望。这多少可能有客套的部分,但是这与小说能够让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不是没有关系的。

读者可以一边读着一部小说,一边在自己的脑海中想象:这个主人公是这样的姿势,穿着这样的衣服吧,这个女人可能长这个样子,是这个类型的吧。在小说的世界中,你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去想象人物,这也是阅读小说的乐趣之一吧。但是影视是会不容分说地具体而明确地表现出来,所以我们会有各种现实的不满:那个演员不适合演那个主人公,不喜欢那件夹克或衬衫等。如果不符合自己在小说中想象的人物形象或穿着打扮就很难接受。

与此相对,如果影视一开始就是由具体的现实的演员去表演的话,就不会有这种违和感。换句话说就是影视与文字相比,是一个没有想象力参与的世界。因此从接受方来说,只要单纯地接受就可以了,因此是更轻松的,至少不必阅读文字和理解很难的文章。这是影视的优势,也正是它所具备的流行性特点。

但是对于读过小说的人们来说,他们不允许已经建立的想象被具象化并被毁掉。但是想象因人而异,把万人一致的想象用影像来表现是不现实的,总会有或大或小的不满。但是我把这些都归罪于影视化是有点过于苛刻了,倒不如说,小说和影视化之间一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宿命般的鸿沟。

不管是哪部作品,要想把其中的感觉正确地用影像表现出来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特别是男女小说,比起故事情节,在表现充斥在男女之间的激情、忧郁、倦怠、形式美等抽象概念时,影视化的难度就更明显了。

具体举例来说,由东映拍摄的连续剧《一片雪》《化身》《樱花树下》这三部作品,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故事为中心进行刻画的,而非我前面提到的主题或文体。

《化妆》剧照

之前由松竹制作的《化妆》也是一样,虽然加入了松坂庆子饰演的三姐妹中的姐姐,其恋人是她以前憎恨的男人的儿子,这种所谓的前因后果,但是说实话这部分如果出现在小说中是很过分的,或者说是失败的。但是作为影视,好像这样的部分反而更容易表现,和小说的深奥完全无关的部分却被大写特写。

这样想来,自己的作品被影视化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从剧本阶段就检查着,并把自己的想法融入进去,但是这实际上是几乎不可能的。因为如果剧本在临近拍摄时才出来的话,即使想要检查也没有时间,就算是剧本检查到满意了,也可能因为拍摄的原因对成品不满意了。

比如有一个三个人谈话的场景,是用长镜头拍摄三个人一起谈话的场景?还是以其中的两人为中心?还是只给一个人拍特写?抑或是只拍说话人的近景?不同的拍摄方式给人的印象是完全不同的。

所以原则上只要你相信对方并把孩子托付出去了,那之后就与你无关了,如果不这样想就会难以接受,并留下各种不满。

所以在看被拍成影视剧的自己的作品时,我总是拉开一点距离,用冷静的眼光去看,想着“原来那个孩子被养成这样了啊”“原本可以成为一个更有出息的孩子,不是吗?”。

04

影视化面临的严峻问题

通过观看被影视化的几部作品令我深切感受到,影视在经济方面受到的约束是远比小说严峻的。

小说基本上是个人的工作,如果预计卖得不好就相应地减少发行量,控制宣传费用,这样对作家和出版社也不会造成致命的损失。而影视剧是关系到几十个人的集体创作,因此投资也大,失败的话损失也重。因此为了收回投资成本,不得不近乎贪婪地向受众寻求回报。于是大量插入原作中根本没有的裸体镜头,启用大明星,为了明星再添加多余的情节。

这一点电视也一样,总是被收视率的高低左右着,因此人们的评价甚至已经干预到制作。这就是影视世界中的严峻且低俗的一面。

在我那些已经被影视化的作品中,我对翻拍自初期作品《无影灯》的电视剧《白影》是最满意的。剧本来自当时还没什么名气的仓本聪,主演是田宫二郎、山本阳子,导演是大山胜美,现在看来这是豪华班底了。当时大山很年轻干劲十足,仓本也是要干出点什么的气势,所以做出了很好的一部电视剧,也很受欢迎。

《白影》剧照

与电影相比,我对电视剧还是稍微放心点,其一是被改编的地方少一些;其二是因为有休息时间,所以某些场面不至于那么刺眼。

而且电影的上映时间大致限定在一个半小时到两小时之间,所以长篇小说被改成电影必然会显得很仓促。但是电视剧可以制作成各两小时的上下集或者特别的三小时版本,或者做成连续剧,在时间上比较灵活,这也是电视的优势。

当然电视也有它的劣势,那就是电视观众都没有付钱。为了满足这些没付钱的以一种放松的心态来观看的人们的需求,就要制作一些容易理解的常识性的内容来迎合大众。电影有裸体镜头的迎合,而电视则为了让故事更容易懂多增加了旁白解说,这样正派和反派就会一目了然。

《一片雪》被拍成了电影,也曾被拍成电视剧,对于山本阳子饰演的妻子与一个建筑家恋爱的剧情,电视剧加入了她身为有夫之妇却爱上了别人的理由。原作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不过是在一种倦怠下的心理动摇,而电视剧中却制造了出轨的理由,让丈夫把妻子带到洗澡间然后让她脱光衣服企图画她的裸体素描,妻子忍受不了所以出轨了。

但是我想要写的不是那些理由,而是一个虽然对丈夫没什么不满但竟然意外地出轨的妻子。而电视剧中却是因为有这样一个讨厌的丈夫,所以这个妻子出轨也可以理解,画蛇添足似的强加上了这种伦理观。这样的确很容易懂,但是因此故事和人物都变俗了,这也是电视剧中常见的问题。

05

不向影视低头的小说

在思考小说和影视的关系时,我总担心的是最近的小说过分受到了电影电视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影像化和漫画化的作品增多的趋势。

曾经在战后不久,由于一时间大量引进法国电影,从而大大激发了当时人们的艺术兴趣,那时的法国电影对于人和人生进行了文学性的描述,这在今天是难以置信的。与之相比,最近的电影太干巴巴并太用力了。

我不是想评判孰好孰坏,至少我自己觉得在年轻时能够看到文学色彩浓厚的电影是一大幸事。

但是像最近十分盛行漫画型的作品和豪华大片,于是小说也受其影响,开始描写波澜壮阔的故事了。这就好像是跟随一时的潮流,最后可能会失去小说原本固有的特色。换句话说,如果过度向影视剧靠近,写小说这件事可能会失去小说一直以来所拥有的霸权地位。

只要是作家就应该保持着绝不退让的自负和独特性,要用延续不断的自白,或者细腻的心理描写,或者文体等小说独有的东西来一决胜负。如果忘记了刚才列举的小说和影视的根本区别,无节操地向影视靠近,那么小说必定会输给影视。

如前面所说的,影视和小说归根到底是不同的,所以小说才绝不能向影视低头,我坚信小说应该以小说独特的魅力去一决胜负。

《失乐园》剧照

06

小说和舞台剧

一般来说,与影视剧相比小说作品被搬上舞台改编成戏剧会更有深度,与小说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比较接近。

我的《花葬》和《化妆》也被改编成了舞台剧,对此我的违和感竟意外地比影视剧少得多。这是因为与影视相比,舞台受写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约束比较少,不是那么明显,因此比较容易抽象化。

比如酒吧的场景,如果是影视的话,在画面中一看就想说不可能有这么简陋的酒吧,但是在舞台上从开始就对具体的酒吧没什么期待,只要有吧台和椅子构成酒吧的环境就可以接受了。剩下的就让观众去看吧,由此他们也有了想象的空间。

此外,舞台剧是由真人在台上真实地演出,因此可以从他们微小的动作或台词中获得灵感。我曾经在舞台上看到细微的动作和细节后受到触动,“啊,这里原来应该这么写啊”。有时演员会因为当天身体不适导致演技有起伏,但我觉得那也是人之常情,与小说更为接近了,那也是我的期待之一。

07

导演自己的作品

舞台剧、电影、电视剧都充满了集体工作的喜悦和乐趣。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写小说的我偶尔也想尝试一下集体工作。并且影视导演还能训斥那些普通人很难接触到的演员,能够命令他们重拍,所以梦想着进入制作现场也不是不能理解的。

但是如果做了电影和戏剧的导演,会不会因为太有意思了而对小说创作敷衍了事呢?我也有这样的担心。

虽然担心着这个,但还是想试着自己去导演自己的作品。这背后也是因为对之前被翻拍的作品没能很好地表现出自己的意图而懊恼。

以我现在的构想,是想去制作高品质的录像电影。令人遗憾的是现在的微电影以暴力内容为主流,我想做的是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并且能够铭记于心的作品。如果能够把男女之间微妙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那就可以做出吸引和满足那些不去剧场的观众们的影像。把没什么变化的小说进行影视化这一困难的工作,从这里才能有新的展望。

我之所以想到这些,其背景也会在后面讲男女小说时涉及,为了把男女之间的真实性表现出来,必须要有相应的经历和真实感受。这在影像中也是一样的,为了表现出丰富的世界,导演自身必须要了解丰富的世界。

前几天,有个著名女演员曾流露出不满:西餐厅的场景中,道具只摆了一把刀叉。以这样的摆设,无论如何是演不出一个装腔作势的女人的。也就是说只知道贫穷世界的导演和道具师,无论如何模仿也拍不出卢奇诺·维斯孔蒂所描述的上流社会的华丽世界。

我的作品在影视化的时候,也有几个细节表现不好的镜头,让我很是纳闷和介意。当然这有制作费用的问题等很多难点,但我仍然很介意。

于是我会想难道不能用我自己的方式,用影像去表现自己在小说中想要表现的主题和文体等要素吗?正因为长年思考这样的事情,所以才想着什么时候自己也来导演一下自己的作品呢。

●新书推荐●

作家渡边淳一把自己几十年呕心沥血进行文学创作的宝贵经验倾囊相授,值得渡边文学爱好者阅读、思考、收藏;另一方面,对那些想进行小说创作的文学爱好者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同时借助作家的视角,读者对日本出版界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会略知一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