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守正创新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指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六个必须坚持”之一,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赋予守正创新在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改革发展中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一、守正创新的价值意蕴

“守正”就是要恪守正道,坚守事物内在的本质和规律。中国共产党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坚守的历史使命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守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基。“创新”就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创造性认识、开展创造性活动。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不走邪路,不走老路,实现真正的守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与创新是不可分割、不能偏废的整体,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我们的实践创新必须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必须行进在历史正确方向之上。” “守正”是根基,坚持“守正”,“创新”才有正确方向,偏离守正的创新必然会误入歧途死路。但守正“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创新”是源泉,不断“创新”,“守正”才能固本强基,才能实现有活力的守正。

二、守正创新的实践指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当前,我国社会生态日渐复杂、思想观念日益多样、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和战斗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和格外紧迫。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只有在国家层面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才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有在社会层面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观,才能在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和谐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只有在个人层面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才能不断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着力进行文化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必定是文化生命力的源头活水。要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遵循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熔铸到时代精神中去。同时,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博采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秀文明成果在内的世界各国文化之长,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全面优化和提升国民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体现和展示的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必然会带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主体从理念到生活、从心态到行为的深刻变化。要以各种行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引导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作者: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敬志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