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郭先登:建制市实施双循环战略的接续平衡发展

[主题词]建制市 双循环战略 接续与平衡 发展 新指向   

[摘  要]建制市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空间,聚焦新阶段新思维新格局为标示的新视角,在深入实施“立足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国家大战略中,牢固抓住接续平衡发展“内生内涵”这个关键,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以“协调协同、统筹持续”为接续平衡发展的最高境界,牢固瞄定2035与第二个“百年”及更长远景目标,牢固把握好每一个历史新阶段的接续平衡发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显现接续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新气象,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多地蔚为壮观新场景。

编者按,此文是著名经济学家与城市学家郭先登教授撰写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系列文章》的一部分,2021年第2期《青岛社会科学》刊印后,权威人士评价:“有高度,有格局,有情怀”。经作者略作调改后,交由《智库》予以载发,在更广的层面以飨更多关注此文的读者。

一、实施双循环国家大战略,遵循接续平衡运行规律,开创经济社会接续平衡发展新格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在进程中,着眼于区域与城市经济实现远景目标的聚焦指向是,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前瞻既定目标;聚焦“双循环”的重点靶向,牢固把握好每一个历史新阶段接续平衡发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步走向善治的共同富裕的未来。

新时代党和国家深刻洞察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很可能发生的变化与走向及防患于未然;精准总结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经验,高屋建瓴地提出立足立稳国内市场为主、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国家大战略,闪耀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新学说的璀璨光辉,闪烁着普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理光芒,把马克思主义分工、协作与合作理论推上新的发展时代顶峰[1];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充分展现以强起来为鲜明标志的第三次伟大历史转折进程中[2],已经启航实施双循环战略的新征程。新征程区域要以把握新阶段、践行新思维、融入新格局为标示,精准确立在全国大局中的特色定位,牢固瞄定2035与第二个“百年”及更长远景目标;牢固识变好每一个历史新阶段主导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的接续平衡发展;牢固抓住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与激发“内生内涵”活力、实现发展优势基因重组的关键,深入实施以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为主体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3],不断取得高颜值“实质性进展”,不断显现经济社会接续平衡发展新气象,取得人民满意、举世瞩目伟大新成就。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资本论》里提出了商品经济发展“平衡的自然规律”的理论概念;同时强调,人类经济社会出现偏离平衡发展的问题“应当从这个规律出发来说明偏离,而不是反过来,从偏离出发来说明规律本身”(《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P209)。自然规律揭示,任何一个物种与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而是与若干物种与现象有着必然的联系,世界万物共处于相互依存的自然空间[4];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任何一个(包括双循环战略)付诸于实施的战略,都不会成为单项孤立运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而是与其它方式在平衡融合中共存于经济社会接续发展的全进程;大自然观深刻揭示,地球是自然界与人类经济社会共同拥有的家园;生产力具有的“天然”、“连续性”的基本属性决定了人类经济社会不可违背和偏离常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鲜明特征;“可持续”的鲜明特征决定了接续平衡发展方式,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平衡的自然规律”。以此建立的经济制度是作为政治上层建筑而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实践显示,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的充分发展是接续平衡发展的坚固基础,接续平衡发展是充分发展的必然走向;不同历史阶段演义着充分与接续平衡发展的过程。在“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时空差上的断续与接续、失衡与平衡相互转化的新矛盾,演化形成(断续)失衡—调整—(接续)平衡,再(断续)失衡—再调整—再(接续)平衡,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新格局。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必然能够创造越来越强大的生产力,促使区域始终在历史性发展新阶段形成由强大制度性优势推进实现“接续平衡发展”新格局,合力前进在共同富裕的金光大道上;促使世界不同国家与民族在共同追求合作共赢的接续平衡发展进程中,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缔结着越来越多造福于世界人民的丰硕成果,实现人类共同渴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美好愿景。

在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多规划期可持续发展的硬核性标志,是全时空的接续平衡发展,由此而生发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最高境界是“协调协同、统筹持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命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党的历代领袖特别注意研究“接续平衡发展”这个常态化“主题性”的理论与实践。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面对多个重要历史发展关口,在其治国理政伟大新学说里,对以“协调协同、统筹持续”为最高境界引领的接续平衡发展做了若干极其深刻地论述,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在接续中实现经济社会更加充分与平衡发展;党的十九大后,提出实施双循环国家大战略,指引中国在接续平衡发展中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平衡的自然规律”的理论,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新的更为丰富的内容,为遵循规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指引着不同规模的区域更加把握好接续与平衡运行的前进新方向。“新方向”的实质是在实施双循环国家大战略中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的接续平衡发展,充分显现社会主义制度性优势。

二、为什么高度关注建制市在深入实施双循环战略、实现2035与第二个“百年”远景目标及耕耘未来发展时空的科学实践进程中,要更加强化接续平衡发展呢?

中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新中国建立后,20世纪70年代末期、特别是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后,以前所未有地力度加快推进现代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步伐[5];2019年地级以上建制市达到294个,县级建制市达到376个,其行政管辖的城乡一体化国土空间几乎涵盖了国土全域,拥有的经济体量几乎接近于国民经济总量。建制市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新阶段,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唯一指挥棒的新理念,构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使之成为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发展任务目标的主体空间;成为落地落实深入实施区域发展重大战略、协调协同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形成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主导的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面开拓实现党和国家确定的2035经济社会发展远景目标及耕耘未来发展更广阔新时空的“主战场”;成为承担国家与省域分解提高经济体量水平、同步走向共同富裕任务指标的第一空间。理论与实践共同揭示,抓住建制市接续与平衡运行等同于抓住不同规模区域的接续平衡发展,等同于抓住国家全域接续平衡发展的总体空间,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完备性、有效性。

建制市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要加快推进“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步伐。这种“实质性进展”决定了所有建制市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开启在加快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接续平衡发展的进程中,共同取得“实质性进展”辉煌新成就,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越来越多地蔚为壮观新场景。建制市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空间,不断创造“新场景”的科学新实践新成果,证明了本文研究的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学术研究只有以明确的具象性研究空间,才能形成指导科学实践的理论成果。本文正是从这种观念出发,选定了以省辖建制市以上城市行政管辖空间为具象性研究对象。诚然,若干方面的论述也把县域建制市作为具象性研究对象,但是没有把建制市管辖的“区”作为具象性研究对象。因为无论何类层次的“区”,从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等视角看,它都是“城”与“市”的主体部分,而同相对独立的建制市具有着基本属性的区别。

三、建制市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同步走向善治的共同富裕的未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决定了经济社会接续平衡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主题的本质决定了以城市为主体空间的区域必然同步走向共同富裕的未来。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深刻指出:“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三卷P155)。新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要针对区域客观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突出问题,力促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区域积极帮扶另一部分发展较慢的区域,使不同方位的城市加快实现互补性平衡发展;力促民营企业家谨记习近平同志2020年11月在江苏南通考察时明确指出:希望更多“张謇式”“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强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教诲,在实现远景目标的进程中,共同取得走共同富裕之路的“实质性进展”。

一是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不断提高善治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深刻揭示,建制市实现接续平衡发展,首要之题是坚定地聚焦完善城市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牢固确立党在城市东西南北中全部国土空间和经济社会全领域里始终发挥领导核心的新战略观,在体制与机制同一化配套改革中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要形成统筹发展空间、规模、产业三大新结构,通过深化治理体制与机制配套性改革,使城市国土空间新结构始终适应发展中的生产力;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新结构,通过越来越强固以算力与算法为核心要素的数字化转化生成的新动能、创造城市实施未来接续平衡发展的新优势,推动城市善治由人力密集型向人机互依型、传统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单一现场处置型向主动发现型的历史阶段转变;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新结构,提高意识形态掌控力,加快推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快提升本域优质主流文化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善治新水平;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新结构,大力发展以绿色环保新型生物基复合材料为标志的、以生态为本底的碳汇经济新业态新产业,建立以基本保障经济、普惠经济、健康经济为主要内容的完善的共享经济运行新模式,提高人民日益增长的更接续更充分更平衡追求美好生活的收获水平[6];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一体化接续平衡发展新结构,在不断提高城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地落实水平中,以“全周期管理”新思维,对街道与社区职能进行再分解、再重构、再下沉,再造线上线下、全科全能服务新平台,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以大概率包容小概率、小概率融入大概率的新思维,全面复制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取得的成功经验。

二是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对标对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目标,不断提高经济体量接续平衡发展水平。

国民经济围绕经济体量接续平衡高质量发展突出的主要目标是:GDP在2020年超过100万亿元的基础上,到2035年比2020年翻一番,超过200万亿元,跃居世界首位,2050年在200万亿元基础上再翻一番,超过400万亿元;落地落实“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现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达峰”、2060年“中和”的远景目标;围绕再生资源利用、能效、终端消费电气化、零碳发电技术、储能、氢能、数字化七大投资领域,加快撬动既定的70万亿元绿色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充分发挥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国家、被公认为“世界工厂”的强大比较优势,在相继完成“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等重大战略目标的进程中,以补齐短板的更加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基础,不断提高经济体量接续平衡发展水平,形成全面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新格局。按照上述目标指向,建制市要精准确立实现人才强市、创新强市、生态强市、科技强市、经贸强市、制造强市、质量强市、教育强市、文化强市、旅游强市、体育强市、健康强市、网络强市等“强市目标”为主要特色内容的特色化、历史性发展时代新方位[7]。

建制市在接续平衡高质量绿色发展中,要以科学速度模式为主导,不断提高城市经济体量大而强的水平。笔者在多篇文章中反复论证了科学速度模式,研究成果显示:“按照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和世界银行及主要国家与地区惯常使用评价速度能级的口径,确定国家与地区发展速度能级标准是,1~3%为低速增长,4~6%为中速增长,7~9%为高速增长,达到两位数的为超高速增长。其中,低于1%的增长为超低速增长,3%至4%之间为亚中速增长,6%至7%之间为亚高速增长,9%至10%之间为亚超高速增长”[8]。首要指向是促使更多的省域和建制市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GDP分别进入富可敌国的“超10万亿元以上省域俱乐部”和“超万亿元以上城市俱乐部”行列。

实证研究显示,2020年省域实现GDP超10万亿元的粤、苏两省分别完成110760.94亿元、102719亿元,进入“超10万亿元以上省域俱乐部”,如广东经济体量在超过澳大利亚、西班牙后,又超过韩国,显现“富可敌国”新形象;位居前10位的省域,除粤苏外,鲁(7.3万亿元)、浙(6.5万亿元)、豫(5.5万亿元)、川(4.9万亿元)、闽(4.5万亿元)、鄂(4.3万亿元)、湘(4.2万亿元)、沪(3.9万亿元),按照2035年翻一番预测,基本进入“超10万亿元以上省域俱乐部”;既使省域排序28位的海南也超过5千亿元(5532.39亿元);增速前三位的藏黔滇三省,尤以西藏的7.8%领跑全国;省域普遍突出以新动能推进经济接续平衡高质量发展为经济体量越来越既大又强的鲜明标志,如浙江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经从7.2%提高至59.6%,坚定迈向完成翻一番与翻两翻实现远景目标的新阶段。

同年,建制市接续平衡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城市实现GDP排序前30名的进入“超万亿元以上城市俱乐部”的达到23个,上海(38700.58亿元)、北京(36102.6亿元)、深圳(27670.24亿元)、广州(25019.11亿元)、重庆(25002.79亿元)、苏州(20170.5亿元)、成都(17716.67亿元)、杭州(16106亿元)、武汉(15622.95亿元)、南京(14817.73亿元)、天津(14083.73亿元)、宁波(12408.7亿元)、青岛(12400.56亿元)、无锡(12370.48亿元)、长沙(12094.83亿元)、郑州(12003亿元)、佛山(10816.47亿元)、泉州10158.66(亿元)、济南(10140.91亿元)、合肥(10045.72亿元)、南通(10036.3亿元)、西安(10020.39亿元)、福州(10020.02亿元),比2019年多了6个,比2016年的12个几乎翻一番;形成按地理位置划分“南北”地域、排序前10位的城市都位处“南方”、且前6位进入“超2万亿元以上城市俱乐部”的新格局;(资料来源:相关省区和建制市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及“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公布数)。以2020年完成的GDP为基数,排序在24位后的东莞、烟台、常州、徐州、唐山、大连、温州(6870.9亿元)七市,预测“十四五”规划期内,能够进入“超万亿元以上城市俱乐部”;按照2035年翻一番预测,30个城市能够相会在“超2万亿元以上城市俱乐部”,排序前10位的城市组成的第一梯队会形成“超5万亿元以上城市俱乐部”的新格局;按照2050年翻两番预测,第一梯队“齐奔”10万亿元目标,30个城市齐聚“超5万亿元以上俱乐部”,全国进入“超万亿元以上城市俱乐部”的建制市达百个以上。实证研究显示,以党的百年诞辰为新起点,青岛这样的副省级城市正笃定取得更加辉煌新成就的新指向;烟台这样的省辖市正昂首阔步迈进“超万亿元以上城市俱乐部”。

三是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不断提高错层、错位接续平衡发展水平,走共同富裕的新路。

建制市走共同富裕之路,需要长期坚持错层、错位接续平衡发展。实证研究显示,不同规模建制市普遍拥有不同的“溢流效应”和“波纹效应”(简称“两个效应”)[9],在“两个效应”推动下,实现城乡一体化接续平衡发展。建制市实现远景目标要长期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不断提高释放“两个效应”水平,以城市拥有的物质技术基础所决定的总体经济实力,实现接续平衡型错层发展;以城市拥有的成熟性比较优势,在客观存在的静态与动态比较优势的转化中,实现特色化接续平衡型错位发展;以精准打开机遇窗口,有效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实现错层与错位合力的“弯道超车”[10]。

建制市走共同富裕之路,需要消除绝对贫困之后,切实在接续平衡发展中解决好不断发生变数的相对贫困问题[11]。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证明,贫困与反贫困一直都是历史性发展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接续平衡发展的关键指向之一是能否从根本上消除绝对贫困、不断提高解决相对贫困的水平。2021年2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向世界宣告:“十三五”规划期末,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三个全部”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按照世界银行统计,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是世界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率先完成减贫的国家。“十四五”规划期始,中国进入走共同富裕之路、不断提高接续平衡发展水平、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新阶段。据2019年末统计,在中国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的同时,则有6亿人月收入只有千元。理论揭示,一国发展成功与否往往不是取决于最富群体的状况,而是更多取决于最低收入群体的状况。要实现2035远景目标等未来发展新目标,需要把不断提高解决相对贫困水平,列为长期坚持的国策,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能够有效落地落实的操作规划设计路线图。科学的“路线图”决定了要突出围绕以挑战性、转型性、发展型、多维性和特殊群体性为主要内容的相对贫困显现的“五性”,建立适应治理相对贫困历史阶段的新型体制与机制,不断提高接续平衡“五性”渴求释放内需潜力的水平;决定了要突出以收入结构与生产结构、需求结构、消费结构、价格结构为主要内容的“五大结构”、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结构比的合理排列[12]。合理排列的实质内容是以收入结构为本,在合理调节过高收入的同时,允许存在相当比例的高收入群体,半数以上人群进入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收入结构里的主流群体,不断提高消除低收入群体与高收入群体较大差距的水平,切实保障退休人员能够适时提高养老费的权益,实现一定时空范畴里的收入倍增目标,逐步有序提高全体国民的收入水平;以生产结构为基础,遵循生产促进消费、反过来消费促进生产增长的发展规律,不断调整生产结构水平,使中国拥有最完整的工业门类,在“五大结构”里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以需求结构为前提,建立适应消费市场发展的刚性与软性需求结构,最大限度消除不合理库存,不断提高消费市场最理性的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水平;以消费结构为“路标”,按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的理论指引,构建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打卡网红与热场的消费平台,实现与生产、收入、需求同步发展新场景;以把握价格结构合理适时快捷调整为抓手,通过合理的价格结构、最大化刺激消费欲望,实现“五大结构”最终在接续平衡发展中建成完整的城市消费市场接续平衡运行新结构。

建制市走共同富裕之路,要突出域内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城乡一体化接续平衡高质量发展,使之成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在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中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效。由建制市组合的城市集群在域际比较中,要协调建立城乡一体化接续平衡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13],协同推进城区、城镇、乡村的产业发展,共同形成城乡分区、分片相对集聚、融合布局;要不断优化蓝线与红线管控,把既定的规划设计完全变为不可触动的法规;要促使层级政府资源、社会资源、公共资源的统筹配置,实现科技教育体育文化等城乡均衡发展,更多的向街道、行政村等基层实体延伸。要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以共商、共建、共创、共享决定的未来善治、未来生态、未来服务、未来创业、未来健康、未来教育、未来居住、未来出行、未来邻里的“九大”新场景为主题,构建未来社区成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城乡共享新体系,形成同步迈向共同富裕的新格局。

四、建制市在实施双循环战略的接续平衡发展中,建立完整的现代产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前已述过,接续平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协调协同、统筹持续”,关键词是以“内生内涵”为导向的接续与平衡运行。衡量区域接续与平衡运行水平的第一标准尺度;是否建立起适应现代产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结构的本意属于生产关系范畴,但是又同生产力有着紧密的联系[14],唯有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接续平衡发展中,才能建立起以现代产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为基础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按照产业经济形态界定,现代产业主要由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简称“三大门类产业”)合组而成,其形成的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成为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动力之源。从实践的发展看,作为国家局部的建制市,都拥有不同规模与特色、拥有比较优势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城乡一体化现代农业为主体内容的“三大门类产业”。

理论与实践共同揭示,唯有牢固把握好双循环发展进程中的方向及操作路线图,充分体现在高、精、尖的循环中引领更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形成以三大门类产业合理结构比为标示的完整现代产业体系新结构。建制市实施“双循环”国家大战略,需要加快由粗放蔓延型向集约质量型经济形态转变;加快由“跟风”式过度化了的虚拟与房地产等经济形态向全方位发展实体性经济形态转变;加快由盲目追求出口市场向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与两种资源、内需与外需、出口与进口、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及国际收支平衡发展形态的转变,在双循环中强力优化比较优势和加快消除短板、加快推进建成现代产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实证研究显示,深圳在建设“先行区”的科学实践中,密切结合市情,瞄定科技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突出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产业发展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为建制市建立现代产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提供了能够借鉴的蓝本。

(一)建制市在双循环发展进程中,建立先进制造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在实践的发展中,先进制造业一般被列为实体经济的范畴[15]。按照产品用途属性划分,主要由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资源与环保等基础性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与化工产业和轻工与纺织服装产业、未来产业为主体的五大类别产业。这五大类产业在同一发展阶段或者是不同发展阶段,其产品与业态经常会在分类中同时分属于几个类别产业。如被列为纺织服装产业的化纤行业,在不断的演化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产品分别被列入化工业、纺织业、新兴产业、资源与环保产业目录里,甚至服用类业态的产品会被列入未来产业发展目录。再如,新能源汽车以汽车基本属性界定为重工业;制造其开行的动力设备产品更多属于新兴产业;着眼于未来和特殊用途产品(如高原国防用车等)的发展,则属于战略性产业,很可能开行在月球或其它星球上的新能源汽车又会属于未来产业。在双循环平衡发展的进程中,建立先进制造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主要聚焦点:

一是中国制造业整体被称之为“世界工厂”[16],其发展的大趋势不仅不会衰落,而且会长期保持强大的可持续比较优势;在建立先进制造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的进程中,域情决定了所有的建制市都是容纳先进制造业的有效空间性基地,都会成为发展先进制造业的生力军或主力军。为此,在继续强化“世界工厂”核心竞争力中,要坚定不移地发展与人民生活生产最息息相关的、具有比较优势的重工与化工和轻工与纺织服装产业,以其作为城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本抓手。同时,加快推进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资源与环保等基础性产业和未来产业。这里重要的是既要坚决抛弃“过去式”观念的束缚,也要避免盲目发展。笔者曾就城市在发展中对曾经拥有过的辉煌,以青岛为例提出这样的观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岛纺织服装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抛弃传统的所谓“上青天”给青岛纺织服装业长期遗留下来的沉重的观念性历史包袱,加快推进青岛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服装行业与企业在重组中的新发展”[17]。

二是建制市普遍拥有一定数量与质量的资源与环保等基础性产业。新阶段极其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不断提高资源与环保等基础性产业发展水平,形成交叉融合发展新格局,建成具有比较优势的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基础性产业涉及先进制造业多空间多领域的发展,是建立现代产业接续与平衡新结构的重要内容,是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物质技术保障,是确保国家经济社会与国防安全的“硬核性”产业,主要聚焦点:突出瞄准制约本域提升基础性产业现代化水平的关键问题,制定以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为主要内容的近期与远景实现目标,加快发展用于多领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新产品新业态和用于开发资源性产品的制造新形态;突出发展环保型新产品新模式,为现代交通、水利、电力、供水、油气、通讯、网络、金融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安全提供强力的产业支撑;突出建立基础性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不断推进产业高级化,加快提升发展体系创新链与生产链和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建制市要深刻认识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越来越在城市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进程中、发挥着支柱性产业的作用。

建制市强抓机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是城市建立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必须瞄定的方向,主要聚焦点,要高度关注国家确立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科技创新引领的重大项目进展,深化产业融合发展,做优做强VR产业+内生能力与外延能力,建立以机器人为主要标示的现代智能化制造业,使之成为新兴和战略性产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夯牢推进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升级的基础;要围绕国家确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天航空、海洋装备等产业”,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如2020年11月27日华龙1号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标志着中国正式迈进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

四是建制市要更多关注未来产业发展。

未来产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并在现代产业体系里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建制市从未来产业达成共识的概念所涵盖的内容出发,显现出的主要聚焦点:为未来产业适应未来城市建设,不断创造新产品、创新新业态,加快城市科学合理谋篇布局;为未来产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虚拟现实产业基地,推出越来越高水平的虚拟现实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和标准,不断完善虚拟现实产业全链条;为未来产业适应“上天入海钻地”重大项目的实施,不断提高本域提供新产品与发展新业态的能力与水平。如,在加快实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18]中,以拥有的比较优势为基本出发点,加快推进本域未来产业的快速崛起。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创造10909米载人深潜新纪录,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标志着中国海洋装备未来产业进入核心技术新突破和可持续迭代发展新阶段;2020年12月17日嫦娥5号返回器成功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胜利完成,为未来航空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耸立起伟大的里程碑;2020年12月4日新华社公布,中国量子计算机原型机九章问世,其求解数学算法高斯玻色取样速度由目前的计算机用6亿年提高至200秒完成,为多领域未来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二)建制市在双循环发展进程中,建立现代服务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突出标志[19]。新阶段建制市瞄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实现“加速跑”的主要聚焦点:

一是建立符合城市定位的、以银行、网银、保险、证券、基金、期货、信用与担保及多类型资本市场为主要内容的杠杆性产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要突出所有杠杆性市场主体担当担责的精神,成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中多类型资本市场里不可或缺的要素;突出各个要素在国家实施“去杠杆”发展战略部署中,重点指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重点支持国计民生大项目发展等,在实现“三个重点”中不断提高“输血”水平。要切忌背离国情,甚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所谓业规、行规的推出;切忌那种故意“挖坑”而诱使“跳坑”,造成国家与企业及个体重大财产损失的现象,“两个切忌”是衡量杠杆性市场主体担当担责精神的“试金石”。

二是建立以展会、博览、图视、艺体等及必行、必吃、必住、必游、必购、必娱“六位”为主体的文化旅游产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要突出以“万物皆可云”的新思维,指导发展云展示、云对接、云洽谈、云签约等为标示的云展会、云博览等;以大数据为支撑,既给消费者带来静谧的阅读胜境,又给消费者360度感官融合互动,带来沉浸式艺体消费盛宴。要突出促使文化旅游产业经营主体从传统行政文化管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20],以新的大文化观指导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产业的接续平衡发展,并与“六位”于一体的现代文化旅游全链条实现合力发展。实证研究显示,北京以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以明清时期北京护城河及其遗址以内的老城空间,建设拥有东西两城区行政管辖面积达92.5平方公里、突出城市中轴线等特色、建设具有首都现代文化旅游核心功能区,创造创新“六位”于一体的现代旅游功能区型全链条产业新结构,为中国文化名城发展功能区型现代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范例。

三是建立现代消费市场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要深刻认识城市现代消费市场是完成现代服务业运行总过程的最终落脚点,是城市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聚焦点:突出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完善新消费平台,形成越来越多的线上线下打卡与刷卡消费热点空间,推进线上线下消费市场的接续平衡发展;突出加快改造不适应现代消费的陈旧场店,建立合理高效采购方式,打造安全快捷物流网络,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突出发展“智能+”带动创造的新业态与新产品和新模式,使之成为焕然一新的、大众趋之若鹜的、吸引消费者的新空间;突出统筹多层次多类别消费群体的发展,及由消费水平决定消费欲望的、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消费的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本文在实证研究建立现代消费市场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的过程中,认为特别需要建制市高度关注的是,由于缺乏科学论证,导致建成的商业项目因为客流量太少,而无奈停业关门的问题。笔者曾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什么是商业项目的最低客户流呢?通过一万平方米商业项目实现效益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项目每天运行10小时,全天人流达到2000人次,平均每小时200人次,每人次平均消费金额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才有可能实现物化成本+人工成本+纯利润基本为零的保本经营,这里2000人次就是最低的客户流[21]。否则,商业项目极有可能出现亏损,而难以长期经营下去。同时,要科学规划城市建设综合体型商业项目的布局空间,如果在一个只有一站或两站城市公共交通距离的空间内,没有有效的客户流,布局数个集办公商务、五星或超五星酒店、购物及观光和文化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项目,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到头来只能是“恶性竞争、两败俱伤”,案例可鉴。

(三)建制市在双循环发展进程中,建立现代农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演化出越来越多的新形态与新业态,促使传统农业惯称的“农、林、牧、渔”五大发展形态与产品业态已经或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形成了现代感的以“粮、油、棉、畜、果、蔬、(中)药、渔及种”的“8+1”九大相对独立发展的新产品与新业态为主体的现代农业新形态新概念,其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大门类产业”共同合成现代产业新结构。

新阶段以现代农业生发形成的九大新形态为主体、建立现代农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主要聚焦点:一是长期坚持“以粮为纲”的指导方针,坚决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要在不断提高发展传统粮食产品与业态水平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现代粮食生产与经营的新产品新业态。如,把传统的土豆产品创新成现代粮食规模性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中国建立现代农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取得的巨大成果,为世界更好的解决粮食问题产生极其深远的巨大影响力,提供了完美的中国范例。二是不断提高农业自主科技创新水平的同时,引进世界优质品种,实现畜牧型新业态产品的接续平衡发展和更大化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三是大力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棚菜”和新型果品,不断把越来越多的新业态规模性果蔬新产品推向内外消费市场。四是充分利用山地或荒地等空间,力促完全释放本域拥有的以气候、水质、土壤等形成的静态与动态比较优势,突出接续平衡发展更大规模的中草药栽植,为中医药、健康餐饮等更多领域提供越来越多的资源性新产品。五是通过改革传统渔业的生产与经营方式,充分利用中国拥有的万里海疆和数之不尽的江河湖泊塘等,如推进“海洋牧场”等多类型新兴渔业生产方式与经营业态的接续平衡发展。六是把不断提高种业发展水平、放置于现代农业基础之基础的地位上紧抓不懈;“种”是农业产品与业态发展的“芯片”,现代种业与现代农业的粮、油、棉、畜、果、蔬、(中)药、渔“八大形态”相互融合、息息相关;只有育种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加快推进种业的高质量发展,才能建立完整的现代农业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本文特别需要提出的是,现代农业在迅速崛起的生产经营新形态与新产品新业态合力推动下,其作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式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形成越来越紧密的、相互融合的新发展方式,派生出一产与二产融合的第四产业、一产与三产融合的第五产业、一产与二产及三产共同融合的第六产业为主体的、更有活力的农业型新发展方式。理论揭示,唯有遵循农业型新发展方式演化规律,才能建成完整的现代农业接续平衡发展体系;才能与新农村、新农民共同构成“新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四)建制市在双循环发展的进程中,建立多层次多领域、容纳产业发展新空间的现代产业功能区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现代产业功能区是建设国家与省域主体功能区和市县功能区发展的主体空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网络的重要一环,是诸多制造业产品全球供应链的中心,是众多商品最大的全球消费市场;中国不仅是出口商品的大国,同时也是进口商品的大国,建设以现代产业功能区为标示的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一是打造全链型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产业先进要素齐聚与配置中心、高端高新产业开放发展引领中心、新产品与新业态创新设计中心、数字商务与金融创新发展中心、人才引进与集聚创业中心为主要内容的“五大中心”。要突出“基金+项目+功能区”一体化创新链与生态链配置,以最强的风险控制,最大限度避免投资风险,不断提高政府“风投”水平;要突出功能区“链主企业”具有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形成强大带动力,牢固抓住全球产业链调整战略机遇,着眼产业上下游联动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以此夯牢打造产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不断提升产业链完整性、坚决补齐至今仍然依赖国际市场高端环节的短板;突出功能区夯牢强劲的研发量产竞争力,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全链性现代化水平。

二是以全国“一盘棋”接续平衡发展为导向,按照功能区产业形态的基本属性,建设与国内外分工更为专业、生产流程空间更为衔接、配套链条更为完善的现代产业功能区。要以不断提升功能区产业链为基本抓手,围绕市域国资国企“同盘化”,在功能区的空间里,通过“四两拨千金”的操作运行模式,打造产业发展与社会资本有效合作对接的永久性大平台,调动市内外众多民营经济主体踊跃共构“同盘化”新格局。

三是不同规模的建制市具有不同的“效应力”,这就决定了功能区要成为创新创业者共同的“领地”,成为以创意产业为主导,全方位推进形成发展现代产业新空间的“慧谷”[22];要使城市规模结构里占据多数的中小城市,在建立不同规模与符合产业基本属性的现代产业功能区过程中,切忌“贪大求全”;要遵循梯次转移规律,特别是大城市与特大城市在一部分产业转移后,从本域现存现代产业功能区客观需求出发,通过打造国内外“飞地”型空间的方式,建立补链固链需求的合作基地;要加快推进以“主体型时空新载体”为第一标志的新型城市圈群的城市集群联合建设现代产业功能区,在双循环中形成产业功能区更高水平的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四是建制市要按照国家的战略部署,结合域情,建设军民融合型国防产业功能区。要深刻认识建设强大的国防产业,是关乎党、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万年大计。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站起来靠的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新中国建立后,曾经的“过去式”建设的大小“三线工程项目”发生了极大的演变,需要认真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富起来要靠以越来越强的国防产业为物质基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代表的人民武装力量保卫着国防安全换来的和平环境;强起来更要丢掉幻想,打赢未来不得不打的战争,要着眼于未来战争的形态与模式,着眼于未来兵器打击的速度与爆发效力,创造建设创新链为主导的集聚区+“飞地”式的全链性军民融合型国防产业功能区,使之成为构造现代国防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化国防产业体系的主要布局配置空间,为营造更加安全的国防与和平环境提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强大物质技术保障基础。

(五)建制市在双循环发展进程中,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现代产业为引领的开放性经济新高地的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国家实施双循环发展大战略,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这是毫不动摇的国策。要以创造开放性经济新体系为引领,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开放型经济新轴带;加快建设以数个新型城市圈群为空间,创造高质量世界级的、推进开放性经济接续平衡发展的高地型新增长极;加快推进建设建制市多层次多类型的开放性经济新高地,形成适应开放大门越开越大的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主要聚焦点:

一是牢固抓住建设自贸区(自由港)的历史性机遇,不断提高打造开放性经济新高地的水平。要以国家强化“支持上海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和海南自由港加快建设的决策为导向,充分体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和“闯、创、干”的精神、劲头和作风,把自贸区(自由港)建设推进到更高的发展阶段,使之成为名副其实地国家和区域发展开放性经济“塔尖”型层次的新高地。自2013年上海自贸区建立至2020年末,中国已经拥有21个自贸区,形成东中西三大地带拥有自贸区之比为13:3:5,实现了沿海经济轴带省区市全覆盖。实证研究显示,在中国建设自贸区(自由港)的进程中,既要适时复制上海自贸区(浦东新区)创造的建设开放性经济新高地、北京自贸区建设现代服务贸易与数字经济等为主要内容的开放性经济新高地等成熟性经验,也要充分借鉴遍布各省区市自贸区(自由港)创造的成功模式,遵循接续与平衡运行规律,建设多层次多类型开放性经济新高地。

自贸区(自由港)要适时由关、检、汇、税、贸、储、运、(金)融等合作构造线上线下完整产业链,形成完整与强力的开放门户枢纽、科技创新策源、全球资源配置、高端产业引领功能性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和发展外向性经济主体型新高地,以高效对接跨国(地区)型自贸区。

二是牢固打造以上海进博会、北京服贸会及最早发展进出口贸易的广交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发展外向性经济的主体型高地;同时带动数十个分布在省区市及所管辖建制市经国家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和展销会等,使之成为位居开放性经济“塔状”体系里的最高层,成为建设开放性经济新高地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是牢固推进省域及建制市越来越多与世界各国和地区发展外经外贸经济合作,不断提高引进和对外投资合作水平,建设不同规模的境内外合作发展开放性经济新高地,使之成为建设开放性经济新高地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六)建制市在双循环发展的进程中,建立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

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突出表现在人才的竞争和劳动者素质的竞争,新结构主要聚焦点: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科学新论断为导向,在知识产权不断演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促使更多以发明、专利、商标、品牌及论著等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转化成知识资本,是提高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大趋势,是提高留住与引进人才水平、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强化增大人力资源涌流力的大趋势;以强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为主导,以适应城市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大增强经济体量为基本出发点,全方位配置促使现代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型人力资源;以大国工匠和多类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主体,通过院校、培训机构等培育、培养,提高人才数量与质量一统水平;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师徒”文化为导向,发扬光大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建立师傅与徒弟同为创新创造者的新型“学徒制”,形成充分满足现代产业发展一线客观需要的人力资源的源泉。

实证研究显示,建制市为加快优化技师技工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结构比例,正在由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高校等行政与经济主体共建共管共享不同模式的现代产业学院,通过设置课程新体系、打破传统专业壁垒、开展浸润式实景、实操、实地教学,借助功能区等空间,加快融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产业企业服务、学生创业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培育实体,取得历史性进展,使之成为吸引国内外人才“不尽溢流的蓄水池”;成为把人才资源转化为创新第一动力的新空间;成为人力资源接续与平衡运行新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郭先登.论“双循环”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兼论“十四五”及后两个规划期接续运行指向[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01).

[2]郭先登.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多维度配置生产力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04).

[3]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理论与实践新发展的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1).

[4]郭先登.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运行模式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01).

[5]郭先登.把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2-03-01.

[6]郭先登.域际标定历史性发展时代新方位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04).

[7]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中心城市发展新方位的研究 [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7).

[8]郭先登.实现城市由善政向善治伟大跨越的研究 [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7,(03).

[9]郭先登.新时代完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的路径选择[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01)

[10]郭先登.在建设成熟型经济中心城市中构建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4,(02).

[11]郭先登.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重塑经济地理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10).

[12]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建制市“全域宜游”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01).

[13]郭先登.在加强合作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3-05-09.

[14]郭先登.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下城市群基本发展样态与趋势的研究 [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05).

[15]郭先登.新时代绘就时空布局新版图研究——笃定改革开放40年周期再出发的新命题[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9,(01).

[16]郭先登.新时代大国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新格局——建制市“十四五”规划期经济新方位发展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01).

[17]郭先登.关于城市工业结构调整对纺织业发展影响的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0,(06)。

[18]郭先登.为何要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N].人民日报(理论版).2011-04-06.

[19]郭先登.论新型城市圈群[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区域与城市经济.2020,(11).

[20]郭先登.新常态化建制市乡镇村街旅游业发展思考[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6,(05).

[21]郭先登.环渤海经济圈率先践行新常态的思考[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5,(05).

[22]郭先登.城市与企业发展创意产业的探讨[J].红旗文稿.2008,(07).

(作者:郭先登,青岛市社科院专业技术职务二级岗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青岛拔尖人才)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