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贾 康:如何认识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升级


中央正式表述了我们要构建内循环为主体,内循环、外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我们在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早已经就有双循环的情况之下,又有一个升级的表述。这个升级的表述,我认为新就“新”在以内循环为主体,过去改革开放早就有双循环,而现在强调的是内循环为主体,这方面的认识我先简单勾画一下,内循环为主体,和我们早已经强调的稳中求进、扩大内需的方针是一脉相承的。内循环为主体也是对我们国家已经形成的本土雄厚的市场潜力释放更为倚重的认识框架,也体现了更好把握防风险、稳增长、追求升级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思维。内循环为主绝不意味着重回闭关锁国。内循环与外循环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方面,内循环为主体有几点值得强调:一是在整个发展循环的源头上,要特别注重形成有效投资、有效融资,包括我们的风投创投,在这里面要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二就是内循环当然还要调动全球最大人口经济体14亿人的消费潜力。一方面要特别注意让我们低端的劳动者进一步增加收入,虽然它带来的是我们这些年企业已经感受到的民工荒、招工难、用工贵,但是这也是劳动者收入在增长的另外一种表现,你还得继续应对挑战,形成充分的就业机会。另外一方面就是要注意在中国已经有所谓四亿以上的中产阶层这样的基础之上,要消除后顾之忧,让这些有收入的社会成员能够提高消费边际倾向,而不是把很多的当期收入作为预防性储蓄,以很高的储蓄率或者说很低的边际消费倾向,来抑制消费潜力总体的释放,那么就需要在收入再分配方面,至少是多管齐下;在扶助弱势群体的低保、救济、抚恤方面,还要继续有政府再分配的支持;在社会保障体系这方面,也要有更有效的,从养老到医疗、到教育、到住房等等方面,社会政策托底,而消除后顾之忧,使老百姓有了当期收入更敢花钱这样的配套条件;还要注意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不可避免的要健全税制的再分配调节,就是先富起来的阶层,在未来直接税提高的过程中,要给国税多作贡献;再就是弥合二元经济过程中的户籍改革,北上广深现在没有条件,你要稍微给一点姿态说,像这样的一线城市或者中心城市,稍微放松一点户籍管理的话,就会如潮水一般的涌进来,这是地方政府招架不住的,这也是我们的发展潜力之所在,你必须要在有条件放开户籍管理的小城镇、一些中等城市,赶快放开户籍,没有条件的要以居住证打分的制度逐渐过渡,给这些社会成员以后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提供更多的可能,给他们希望和他们自己感觉靠得住的路径。还有就是我们的外贸,在外部确定性降低,不确定性挑战面前,要考虑灵活的出口转内销,还有就是我们自己内循环有一些高端的,像芯片、航空发动机这样的,已经无法靠要素流动的一般市场机制去解决有效供给,被人家卡了脖子,我们自己循环不起来怎么办?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攻关。还有一个就是以突破深水区啃硬骨头的制度创新打开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空间,一定要抓住啃硬骨头攻坚克难的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使我们整个新发展格局,按照中央的战略指导去实现。

在内循环进一步为主体发挥作用的同时,我们绝对不会轻视外循环,在这个视角上我想强调我认为必须充分重视的基本观点。一个就是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并且要以开放催化和倒逼我们自己已经步履维艰、困难重重、啃硬骨头的改革。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贯彻中央的要求,继续降低外资准入和鼓励本土企业出去。

我们在进一步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我想强调一下面对产业经济升级,我们需要把握的认识框架。什么叫升级?直观地讲,中国现在已经叫“世界工厂”,在联合国产业分类的666个细分名录里面,中国是一个不少的、最为齐全的。我们已经是大规模的制造业国家,但是不是制造业强国,有着大而不强的特点。一般而言我们在世界水平的中间位置,比上不足,那么比谁呢?美欧日,我们跟他们有明显差距。比下有余呢?比如越南、缅甸、孟加拉等等,我们比他们的技术水平明显高。但是这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我们受到世界工厂对应的全球供给、满足需求份额的两面夹击是不可忽视的,往上看美国要拉动盟友压制中国,往下看,越南、缅甸,还有其他一系列的国家,像柬埔寨、孟加拉等等,他们凭借劳动力低廉和土地开发综合成本低廉的优势,对中国的竞争力越来越形成了挑战。前些年珠三角不得不做的腾笼换鸟,在中国更大范围的区域里面必须要做了,如果我们不能往上去突破天花板,那么上有压制,后有追兵,这个危险是值得高度重视的。一般在研究界我看到的分析,认为我们还有五到八年,最多十年的窗口期,如果在这个窗口期,我们不成功地突破天花板,被夹在中间,那么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局面,必须实现升级发展往上走。

那么升级发展最直观的看法,我认为可以拿一个微笑曲线来做一个勾画,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位置是跟着生产流程展开的,最开始有生产经营活动,它必须要有特定的设计,创意创新成功以后,最直接的商业性标志就是有一个品牌确立起来,按照这个品牌的全套设计,然后往后面进入加工生产,加工生产以后,品牌营销、售后服务一轮一轮的市场扩展,这是横轴。纵轴是不同阶段的收益率,如果从中国现在世界工厂的产能来看,我们大部分的产能是落在中间位置上,我们最主要的是制造业,大家所说的实体经济,是在做加工生产,我们是从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开始的,人家有资金、有技术、有管理经验,有这些要素,但是他们看重了中国开放以后比较低廉的劳动力和较低的土地资源成本,他们来我们这里建厂,我们引进生产线,加工生产以后,大量输出到国外去,这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原始积累起步条件。但是走了这么多年以后,我们如果老落在加工生产的位置上,那么我前面说的两面夹击,就会使我们的余地越来越窄。

儿童玩具说到品牌,大家想一想,能想到一个中国本土叫得响的儿童品牌吗?我是想不出来。这种供应链的位置,在微笑曲线上就是左端,高收益。我们加工生产以后,再到外部世界上、全球市场上的品牌营销、售后服务,一轮轮扩展,又是高收益,中间我们加工的这一部分比较低,所以这个曲线左右高、中间低,合在一起,就像人们微笑时的口型,也被比喻为“微笑曲线”,我们做的是中间这个事情,它给我们带来了就业、带来了劳动者的收入、带来了政府的税收、带来了我们的GDP,确实对于中国来说,这是我们必须接受的切入点,但是长此以往是不行的。另外大家可以比较一下类似像苹果手机这样智能手机引领潮流的品牌,它大量的加工生产在中国本土。过去在深圳这边,有富士康13连跳以后,综合成本逼着台湾背景的厂商迁到北方,比如郑州附近有大片的厂区,它在订单的高峰期,我那时候了解的情况是30多万人在这个厂区里面三班倒,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苹果手机,加工组装,供应全球。我们看起来,这是中国非常重要的经济繁荣的因素,我们做的就是中间这个活,高端的收益是在外国人手里掌握着,中国如果说升级发展,制造业的升级、整个实体经济的升级,我们就要努力地把我们的位置更多地向左右高端拖上去。

当然这里面也要说一下,在学术界讨论里面要说到的问题。北大一位教授跟我说,说数字经济时代可不一样了,比如芯片,芯片的加工在中间,但是它可以不依据微笑曲线所说的规则,它可以形成高收入。比如台积电,它加工的地位无人可以跟它竞争。但是我自己想了一下以后,我觉得它换了一个坐标系,我现在说的微笑曲线的坐标系讲的是生产要素可以充分流动的情况下,我们加入全球竞争的一种情况,你说的芯片,它实际上不能用比较优势原理来解释了,它的生产要素是被特定的、带有垄断性质的主体控制的,光刻机台积电自己不行,它要美国同意之后从荷兰去买,而荷兰生产的这个光刻机品牌绝对不是荷兰的品牌,而是全球合作,美国有举足轻重控制权的一个品牌,这样的一个品牌,它在直观形式上仍然符合微笑曲线的说法,但是它整个的流动没有市场失灵的区域,美国人把中国作为打压对象以后,没有别的道理可讲,中国出天价也买不来美国手上控制的高端核心技术,这是另外一个参照系统,比较优势失灵以后,中国人怎么办?

我刚才讲到卡脖子这个领域里面只有一条路——新型举国体制,学习借鉴两弹一星,要在世界市场里边,最后以取得超过临界点的市场份额而标志着它目前的成功,那么这就意味着中国别无选择,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协调中心,这个机制要有用,新型举国体制的“新”后面跟着的是什么?我们最后不是像两弹一星一样,有了成功的可用的成品就解决了问题,虽然我们的核弹头数现在比美国都要少多少多少,就像芯片,它必须源源不断的、成批量的、高稳定性的生产,形成一定的市场份额,这才标志着我们的芯片以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成功。无论是比较优势可以解释的场景,还是不能解释的场景,我们要做的是支持这种有效投资都离不开风投创投,现在一般的实体经济方面,它要把中间拖到左右高端,一定要有特别在这里面起作用的创新成功,风投创投在这里面是不可忽视的支持力量,到了新型举国体制这方面,如果中国要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协调中国至少几千个团队一起来攻芯片这个窗口,必须对接民间财力,必须给出特定的政策支持,调动风投创投,让这些风投创投的主体根据市场原则,加上政策引导,愿意介入这样的一种攻关过程。不论我前面说到的任何一个场景,风投创投作为市场主体都有自己的决策权,我愿意还是不愿意加入进去,这里面的机遇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像青岛这样的地方,过去就有叫得响的品牌,那时候在国内来说,它曾经有过很明显的微笑曲线的左端和右端的优势,现在比较遗憾,但是有希望在新一轮过程中,让它进一步重现辉煌,风投创投在全国新型举国体制攻关的过程中,不限于青岛一地,一定是全国已经有统一市场,再加上可以拉进来的一些外力支持,一起来攻关突破。就像华为,虽然现在受到了美国的打压,但是华为的决策者说我们要用大量的资源来吸引全球人才,华为做研发,争取突破,我们就要有这样全球的眼界、宽阔的胸怀,一起努力,使中国的发展在风投创投起到积极作用的情况之下,去对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现代化的愿景。

贾 康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

【注内容根据2021青岛创投风投大会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