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领航半岛新动力②│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面临三大挑战

□首页传媒品牌专栏主持人 盖彦

青岛是一座底蕴深厚的轻工业城市,也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品牌城市,是在上一轮中国的城市经济竞争上升到品牌经济竞争阶段最早获得“品牌之都”美誉的城市。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青岛大力推进名品名牌工程以来,不仅涌现出了“五朵金花”和名牌企业,还以此为基础形成产品品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个人品牌交相辉映的良好局面。2005年青岛因品牌经济繁荣摘得“品牌之都”美誉,增强品牌意识,培植品牌经济,形成品牌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已经成为青岛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继往中开来,在破局中创新。在新基建蓬勃发展的新时代,青岛借助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打造,再次焕发青春力量,带动支撑青岛城市品牌的传统产业起势腾飞,就承接了过去的优势,凸显了时代的特征,体现了新一届政府继往开来、不破不立的城市经营智慧。

2018年春,在《品牌引领高质量发展论坛》的主旨发言中,我发出了青岛城市品牌建设应从“四个战略创新”为新起点,全新出发、再创辉煌的倡议。其中提出从粗放发展的品牌战略向科学发展顶层设计的品牌战略推进,从五朵金花的品牌战略向金花朵朵共生共荣的品牌生态簇群推进,从名品名企的品牌战略向行业名牌带动迈向产业链高端的品牌战略推进,从中国品牌之都的品牌战略向世界品牌之都的品牌战略推进。“四个战略创新”的倡议得到了各界的高度呼应,得到了各部门的认真回应,新华社《中国名牌》融媒体做了《青岛再出发》的系列报道……从2018年到2020年,短短两年时间,青岛在品牌建设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定位了打造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城市品牌顶层设计,规划了13条制造业产业链群,形成了《青岛市新一代“金花”培育行动方案》,编制了以科技为引领的品牌产业集群培育计划,公布了包含20家制造业企业、10家服务业企业、12家农业企业的2020年新一代“青岛金花”培育企业名单。青岛“品牌之都”的继往荣耀,正在借助“世界级工业互联网”的全新定位,全新谋势起势。

当然,青岛这座“品牌之都”的魅力焕新,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面临着被广州、深圳、上海、杭州等立足国家级都市圈快速形成一体化产业链群体系的南方城市超越的尴尬。当世界局势突变,全球化风潮突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重新整合焕新;当经济循环来到了内循环为主、双循环促动的新时代;当基础设施从交通互联、到消费互联、到万物互联的物联网不断颠覆性创新;当城市竞争力从单纯看单体城市的优势和GDP,到看城市的吸引力、辐射性、关联度;当赢得市场的逻辑从供给型经济向共创型经济发展;当以消费升级带动的新经济新模式赛道悄然转换为以人工智能、软件服务等新技术的颠覆性应用上;当营销中国、营销城市、营销产业、营销企业、营销产品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青岛以“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城市品牌战略定位,再次走上了国家战略、山东战略、五市融合发展战略承接和担当的新风口。站高谋远才会精准定位,审时度势方能顺势而为,知己知彼才赢百战不殆。成就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这座青青之岛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和考验?这是我们需要深切分析和深度叩问的。因为只有充分的系统性认识问题,才能避免就工业互联网而谈工业互联网,才能清晰地给出系统性的“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的解决方案和实践路径。

首先,考验青岛继往开来锻造城市品牌竞争力的能力。

真正具有力量、可持续的成长性、竞争力是内生性的。商战的最高境界就是驶入蓝海,不与外物争而天下莫能与之争。品牌定位的最好策略是成为新物种并在长尾中培育新价值,过度的同质化竞争不仅是产品和企业之祸,也是城市竞争力之祸。假如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范围的城市统统都在同质化竞争,必然会演变为国家产业发展经济可持续增长之祸。可是在塑造城市发展目标和进行产业规划的过程中,很多城市难免在趋势中由于急功近利而迷失自我,在相互比对和竞争中争抢所谓的高增长性领域,在产业链群的规划中不知不觉陷入同质化。一个城市发展最大的悲哀就是对自我文化生产力的背离,对自我产业文化根植的培育和茁壮。由英国拉夫堡大学地理系创办的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编制的GaWC2020城市排名引人注目,其中青岛排名下滑(世界三线城市)济南排名上升(世界二线城市)更是引来青岛人的焦虑关注。有人说稳坐头把交椅的领先城市和落后城市不会关注排名,只有正在奋斗的城市会对排名有焦虑感,浮浮沉沉都牵动着神经。其实每一张评价榜单都有它自身的逻辑。依托城市作为集聚、分工、工商业联络的中心,以跨国公司为主导承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分工、资源全球化网络化配置的逻辑,GaWC排名依据175加顶级的生产性服务业跨国公司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涉及会计、广告、金融、法律、管理咨询五大行业)在全球707个城市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即以先进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关键维度,看城市与世界的连接度。它关注和反应的不是城市自身的实力、城市的内部结构、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城市本身的扩张能力,而是城市的发展要有自己的特色定位,关注城市特色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建立基于这个城市核心竞争力和特色基础上的对外的联系度和辐射力,从而使全球范围内的城市资源可以实现有效的互补共生,而不是在自我强大主张下的竞争性撕裂和资源的破坏。这颇有中国人敬天爱人、和合共生的哲学意味。简单说就是城市一定要立足特长做好长板的文章,同时以共营共荣的经营理念对外联系做好补短板的文章,从关联性的角度,做好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这个“特”其实就是一座城市的品牌战略定位和竞争优势的长程培育,是这座城市存在的基因。忽略城市基因盲目扩张发展的城市其存在逻辑就会被打乱,城市即便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增长,从长远来看还是会出现不少后遗症。

青岛工业互联网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将长板持续做长面临挑战。 我们既要看到青岛以及她所引领的胶东城市圈,无论从工业互联网的消费场景、城市环境、还是智造能力方面,相较长三角的上海和珠三角的深圳,需要学习和赶超的还有很多,更要积极探索一条属于青岛这座城和面向胶东五市及半岛城市群的特色之路。

那么青岛作为“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特”如何与青岛的产业链群的规划落地结合?如何与“十五个攻势”结合?如何与青岛新“金花”的培育工程结合?如何与青岛城市品牌的再次跃升结合?如何强芯筑魂亮牌?这些问题都需要回答。

其次,考验青岛在挑战中价值判断和灵活适变领变的能力。

全球市场格局新变化,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重整,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对制造业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考验青岛在挑战中把握机遇和价值判断的能力,也考验青岛在震荡和变化的全球经济形势中灵活适变和领变的能力。我们知道,中国不是一个世界第一的科技强国,但是一个拥有最大体验市场的消费大国。由美国发起的新一轮逆全球化浪潮暗流涌动,去中国化挑战严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对中国制造从技术上的封杀、人才的阻断到全球贸易规则的重塑,国际间的合作、全球化的资源配置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必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产生深远的影响。当然这也给中国和青岛以时间换空间,在双循环战略中动态调整、十年磨一剑的最好机遇。

那么,围绕着打造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都应该做好哪些堪称“世界级”的价值定位?优先发展哪些堪称“世界级”的智慧产业?在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内外循环互促”的新格局中,青岛如何以“世界级”的站位整合资源、担当有为?创新、铸魂、亮牌三者如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站在“世界级”的高度融合?这些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都需要回答。

站在城市产业规划的角度,制造业迈向高端化的核心是从传统制造业集群变成创新集群,需要更多的要素、更多的链条、更多的物种、更多的业态、更多的模式、更多的服务、更多的人才。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城市定位和目标中,我们还存在着供应链不完整、人才链不丰富、技术链不高端、资金链不充裕的培育短板。我们一直在学习的深圳,作为广东“数字政府”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发挥“最互联网城市”优势,以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为突破口,在智慧城市和“数字政府”建设方面走在前列,尤其拥有支撑工业互联网地基的5G技术全球领先的创新企业华为,拥有通讯技术平台公司腾讯以及一大批较早开始起势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可以更好地为四链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支持。上海则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融合,辐射长三角都市圈,在消费互联网快速完成布局和辐射之后,进一步积聚起创新产业集群带动、向周边辐射的制造业生产的供应链空间体系。无锡和杭州则建立“锡杭联盟”,无锡打造“世界物联网之都”,杭州定位”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两城市通过多中心布局的企业为市场主体、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进行政企联动、政府投资的引导资金面向未来建构蓬勃发展的创新产业集群。从龙头企业引领方面,我们还注意到,相较海尔通过电子家电工业互联网的实验进而发起工业互联网母平台不同,阿里、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原生平台在消费互联网的基础上正在瞄准2B市场,图谋物联网时代的工业互联网布局。9月16日,阿里巴巴旗下首个新制造平台“犀牛制造”亮相,瞄准中小商家痛点,打造中小工厂新制造的样板工厂,推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京东工业品今完成了对工业品供应链电商公司工品汇的收购交易。腾讯云投入5000亿用于新基建与产业互联网的布局,全面升级“基础设施、技术创新、研究资源”三大能力。它们借助平台实力、人才优势、资本加持,在工业互联网布局的成功,必将与本土工业融合,带动所在城市工业互联网的空间结构快速发展,并最终站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平台竞争力的高度,进入新基建平台空间重构的竞拼。

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是无人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目前青岛的工业互联网母平台建设正在起步探索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验化限制、数字化转型限制、智能化改造能力限制等多种限制瓶颈,以及转型改造的理念缺失、动力不足和客观存在的资金和人才缺口。另外从政府端的城市数字环境优化、数字政策规划、数字改革谋略,也是青岛面临的需要破解的难题。双循环之下青岛打造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有一段窗口期,但是国内大的平台企业、中心城市、都市圈包括转型中的中小企业也都在工业互联网这一新基建风口中奋力拼搏,青岛虽以“世界级”的名义,实际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供应链的完善和设计创新、科技研发、金融配套、人才储备、团队组织、市场服务等融合发展方面需要全面融合发力。

第三,考验青岛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城市群的能力。

一座引领性的城市要有引领性的作为和英雄城市的担当。这里既需要以自身的历史结构作为底蕴,也需要借助空间结构优势尤其是地域联系能力作为竞争力。作为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工业互联网各垂直领域的产业链群承前启后的动力并未能充分爆发,空间结构待整合优化,地域联系面临着向外辐射、向外融合的挑战。青岛目前规划了电子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两条世界级的产业链条,共计13条待培育的产业链条,尚存在着高端化程度不够,完整性不好,集聚性不强的短板。从城市内部产业结构的规划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根植于产业文化,通过政策引导和培育,以龙头企业带动、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形成这13条产业链条的梯次培育计划,通过强链补链聚链,逐步打造品牌化产业链群相融共生的内部生态。当前中国制造业的空间重构和空间结构的变革正在深入推进,产业的都市圈化和地方化“两化”同步推进。比如上海都市圈的汽车产业,在上海市中心形成总部经济、创新经济、创新集群,周边则围绕着产业体系,形成“创新尖峰”+“产业高地”的区域产业体系。在城市群发达的地区如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还有中部的武汉、西部的西安,呈现出区域产业集群循环——都市圈内部产业体系循环——国家产业体系循环——国际产业体系循环。如果再将目光放眼到全球发达国家的发达城市,他们的产业循环模式早已走过这样的历程,比如美国科技创新产业循环体系、德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创新循环体系、意大利法国的皮具箱包服装奢侈品工艺制造体系、韩国和日本的电子通讯制造体系,无一不是实现了国际化布局、国际化分工、国际化协作、国际化价值链建构的领先国家,而且今天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已在进行产业链空间重构和供应链全球化的再布局。相比较于这些发达国家以及国家级都市圈、城市群的崛起,青岛以世界级工业互联网母平台为基准点,精心培育相融共生的产业链群并向周边辐射带动的能力还处于思维转型、战略先行、实践探索的阶段,面对胶东五市中其它四城的期待守望,青岛这座英雄的城市如何在胶东五市这块区域之地上破局而出,如何奉献和给予,如何创造与引领,确确实实不能停留在表态度、喊决心、建平台方面,而是要拿出高屋建瓴的与“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相匹配的顶层设计,形成立足胶东五市相容共生四链融合的一体化可执行的战略规划,进入分步走落地的方案实施之中。

那么,青岛在胶东五市都市圈和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国家战略下,该如何放眼全球、立足山东、聚焦胶东自我定位?该如何依托青岛的禀赋特色和产业优势去引领和发力?该如何在链状和网状的生态融合协同中携手胶东四市、辐射半岛都市,完成一体化布局?要知道,在每一个地区里有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升级,在不同城市、不同都市圈之间也有产业链状协同和云状协同的升级,当前中国在5G的大背景下正在快速铺设基于数据、算法、算力新一轮竞争网络的新型基础设施。从某种意义上说,胶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乃至于中国北方城市的产业链群的发力,青岛被聚焦了太多的期待,青岛站在了真正的风口浪尖之上。

笔者认为,青岛构建世界级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愿景目标,以上三大挑战和相关问题只有有效解决和快速转化,尤其在如何强芯铸魂亮牌方面找准定位、精心培育,青岛承接国家战略、融入和带动半岛都市群加快发展才能发挥它的巨大优势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