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蔡昉:谋划新格局 开拓新机遇

新形势下,中国经济面临诸多内部和外部挑战,需要进一步挖掘经济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如何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稳定就业保障民生?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

一个趋势两个转折 新格局应对新挑战

“第一个季度我们经济增长速度是负的,但由于我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现在已进入一种常态的状态。因此,我们随后的经济恢复也就比较快,二季度经济增速转正,预计全年经济为正增长。”采访伊始,蔡昉如是说。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面临的挑战,长期从事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蔡昉用“一个趋势、两个转折”来概括。

“总的来看,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也遭遇了逆全球化的潮流。”蔡昉说,国际经济“长期停滞”将成为常态,“不能期待世界经济在短期内会有很强的反弹,会为中国创造很多机会,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从国内看,中国面临老龄化挑战。一个转折点出现在2010年,劳动人口减少,劳动力短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优势逐渐丧失;另一个转折点预计出现在5到10年内,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进入负增长。这可能导致需求侧变化,消费需求会受到冲击。

应对挑战,需要全局战略。在蔡昉看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将国内大循环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

“双循环的新格局实际上是我们传统比较优势的一个拓展,是我们应对未来挑战的根本出发点,能为我国‘十四五’时期创造新的发展机遇。”蔡昉说。

他认为,双循环新格局的用意在于,既要关注供给侧,也要关注需求侧;关注外需、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平衡,注重挖掘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提高人民的收入水平,改善收入分配,加大再分配力度。

扩消费拓优势 再造经济发展空间

面对变化,中国经济如何“逆风起舞”?蔡昉说,首先要牢牢把握我国价值链的比较优势,继续保持对外开放。

同时,中国是一个大国,区域之间有发展差距,资源禀赋有很大不平衡,因此,可以打造国内版“雁阵模型”,使得产业从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能有更长调整时间,实现产业升级。

“中国拥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这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未来是一个潜在的更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一巨大优势使得贸易伙伴、投资者在决策中给予更高的权重。”蔡昉说,“十四五”期间应当继续改善收入分配,进一步减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及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

蔡昉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扩大消费和经济增长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蔡昉列举了一系列数据来说明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空间:中等收入偏上国家的平均城镇化率为66%,而我国2019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60.6%。与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还有约6个百分点的提高空间。此外,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还有约16个百分点的差距。

“不论在一线城市、二线城市,还是在近3000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我国城镇化发展都有巨大的空间。”蔡昉说,现在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最好时期,其核心是以人为中心,让农民工落户城镇。

稳就业保民生 增强就业政策措施针对性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蔡昉说,我国经济恢复在加快,今年全年就业目标可以完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一些企业还没有恢复过来,此时应加大经济活力,加大创业力度,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要继续改善营商环境,增强就业政策措施的针对性、精准性。”蔡昉说。

在应对疫情冲击的过程中,我国推出了很好的财政支持方式,如2万亿元中央新增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蔡昉说,这一做法应该常态化。财政支持资金应该对着最基层,直接对准企业,并直接到人,加大低保、社保、失业等补贴和发放,保持家庭收入稳定、能继续消费。“消费是企业复苏的关键,也是经济复苏的关键。”

重点群体稳,则就业大局稳。蔡昉说,要进一步发展农村产业,包括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其他的相关产业,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创造就业机会,保持其收入增长,这是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此外,要加大就业扶贫的力度,对有特殊困难的贫困劳动力要用社会政策托底保障。

对于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蔡昉说,疫情影响下,会有补偿性消费、替代性消费和诱发性消费三个新的消费点,这会给大学生就业提供新的机会,各地应把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改善其创业就业条件。

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突然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和可能出现的“灰犀牛”事件,蔡昉认为,要坚持“底线思维”,对危机的发生随时有所准备。“防范疫情常态化,防控越好,经济社会恢复也就越好。”

记者王优玲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