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青科大培养工业互联网“实用型”人才

互联网浪潮奔腾而至,工业互联网逐渐成为其中的“主赛道”。几天前,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首套自编教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首套翻译教材《全球背景下的工业4.0》发布,为我市的工业互联网人才体系化培养奠定了基础。

《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青岛》的主编之一是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李庆党教授,他同时也是青岛科技大学中德科技学院的院长。在青岛,中德科技学院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它有着工业互联网的基因,以培养对接德国工业4.0人才为目标之一,迄今,已为德国工业4.0、青岛工业互联网培养了大批人才,众多工业互联网及相关领域“掌门人”均毕业于此。

工业互联网的竞争核心就是人才的竞争。大批精通“德国工业4.0”的实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成长起来,是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底气。

中德合作办学,培养中西融通的国际高水平工程师

“工业基础”雄厚的青科大,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布局,为其提前加入工业互联网赛道奠定了基础。

2001年创办的中德科技学院,是由青岛科技大学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共同组建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彼时,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全国尚算“稀罕”,该学院的创办更是填补了青岛市、山东省的空白。事实证明,举办中德科技学院有力地推动了青岛、山东与德国的合作。

中德科技学院现有中方在职员工56人,23人具有留德经历。同时还聘有德籍院士1人。2014年以来,各专业先后有240余名德籍教授及助手来学院授课,为师生们带来先进的德国理念和课程。目前,该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自动化、机械工程、应用化学3个本科专业以及13个合作办学项目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被誉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

李庆党说,中德科技学院的目标是培养中西融通、符合德国标准的国际高水平工程师,以满足中德工业界在技术上密切合作所提出的要求。

中德科技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此前采用3+1的模式,在国内学3年,在德国学1年。自去年起,培养模式改为2+1+1,这种模式也被业内认为是培养中西融通的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的最佳途径。此外,中德科技学院先后与德国巴斯夫、拜耳、博世等十多家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相关企业除设立奖学金外,还为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带薪实习岗位。李庆党说:“学生在德期间会被安排直接进入企业,进入实战学习。”

高层次人才频出,反哺青岛工业互联网发展

中德科技学院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了涵盖学士、硕士和博士的完整培养体系,经过了本硕两个阶段,毕业后有能力在德国工业界“站稳脚跟”,成为国际化人才,回国工作也毫无障碍。

其中一些人才虽然毕业后没有回青岛就业,但他们依然在反哺青科大工业互联网人才的培养。去年9月,中德科技学院与德国CLAAS(科乐收)集团联合收割机业务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围绕工业互联网开展产学研和教育等方面的合作等。这项合作的牵头人正是CLAAS集团执行高级副总裁袁绍青,他也是中德科技学院2001级校友。

迄今,中德科技学院已为青岛工业互联网培养了大批人才,比如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负责人官祥臻,青岛科莱尔机器人有限公司总经理禚明强、副总经理焦明魁等。禚明强与焦明魁均为中德科技学院机械专业2001级学生,后又留学德国。2015年,两人创立了青岛科莱尔机器人有限公司。禚明强告诉记者:“无论是工作还是创业,都离不开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当时提前接触和学习了工业4.0理念,并在为期半年的德国企业实习中,将该理念融会贯通。”

对接德国工业4.0,量身定制一体化培训课程体系

青岛是工业互联网赛道上的黑马,一个丰盈的工业互联网生态正在加速形成。而青科大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助力青岛工业互联网的生态环境“草木兴发”。

自2015年以来,中德科技学院凭借其自身的德国资源优势,积极参与并不断为青岛市每年一届的世界工业互联网大会提供中德专家智囊团。中德科技学院作为青岛市工业互联网咨询服务机构,一直积极服务于青岛工业互联网发展,指导企业在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自动化生产线方面进行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政策解读等。

为更好地服务于青岛工业互联网发展,补齐工业互联网发展所需要的“四链合一”中的人才链,青科大牵头成立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其中,中德科技学院全程参与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筹建与规划。

据了解,致力于打造工业互联网的“黄埔军校”的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以培养全球行业急需一流人才,培训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域引领者、掌门人为目标,为1-2年之后在青岛投资的新兴互联网行业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技术支撑乃至吸引资本注入,尤其是聚焦100个细分行业领域工业互联网垂直产业平台,为其提供全方位支持。目前,学院已开展两期总裁班,培训了来自青岛工业互联网领域相关企业的上百名董事长和银行家。此外,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已经与北京东方国信达成协议,专门开设工业互联网课程模块,预计2021年学生规模500人左右,5年内学生总数达3000人,连同相关专业学生总数达10000人。

助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加速崛起,一所高校与一座城市的同频共振,使人才链与产业链的互动耦合激发出了更大的裂变效应。

来源:青岛日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