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重温青岛党史 传承红色印记④——青岛“民国十八年大罢工”

10.青岛“民国十八年大罢工”

1929年4月,国民党政府接收了青岛。此时,工人的生活更加困苦,反日情绪日益高涨,加之青岛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加速了青岛工人运动复兴的进程。1929年夏,在党组织的领导下,青岛爆发了震撼全国的反日同盟大罢工,也称青岛“民国十八年大罢工”。这次罢工主要以青岛纺织业工人为主体,历时4个多月,参加罢工人数超过2万人。从7月份开始,工人罢工相继掀起了三次浪潮。

工人罢工的第一次浪潮。7月18日晚,铃木丝厂厂主在日本总领事馆授意下,以3名工人回厂迟到为由将他们开除,同时被开除的还有6名工人积极分子。对此,工人们组织起来进行抗争,要求恢复被开除工人的工作,但遭到厂方拒绝。随后,全厂进入怠工态势。19日晚,工人拒绝接受调停方案,仍坚持要求厂主撤销开除工人的命令。无奈之下,铃木丝厂宣布关厂停业。与此同时,华祥和山东火柴厂也因厂主开除工人、调解无果后宣布关厂停业。青岛日商6大纱厂工人闻讯群起声援,酝酿联盟总罢工。情急之下,日本总领事馆向国民党当局照会并声明:如罢工继续将举行日本纱厂联盟关厂。7月21日,青岛6大纱厂同时被宣布关厂。青岛党织组因势利导,发动工人由停工转为罢工,坚决与日本厂主斗争到底。

工人罢工的第二次浪潮。日商纱厂联盟关厂后,国民党当局以调解为名,不惜出卖工人的利益,与日方达成了“保证工人严守厂规,取缔不良分子”的协议。日本厂主遂于7月24日宣布开工。复工后,工人愤懑情绪难以平息,又陆续开始怠工、停工。至8月初,青岛日商6大纱厂全面停车,再次造成罢工态势。为了支援日商纱厂工人的斗争,中国华新纱厂、四方机厂、丝厂、木厂和火柴公司的工人也相继参加了罢工。霎时,反帝的怒火像火山一样爆发。8月4日,全市日厂5000名失业工人集结起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工人罢工的第三次浪潮。日商纱厂连续多月关闭,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迫不及待地准备强行复工。在大康纱厂复工前,日本厂主散发传单、张贴布告,鼓动工人上工。11月20日晨,厂内鸣笛开工。此时,罢工的工人并不响应,而是迅速组织、集结了4000多人,在四方大庙召开誓师大会并组织冲厂,打击了日本厂主强行复工的企图。钟渊纱厂日本厂主新招收900余名工人于11月15日秘密开工。大康纱厂强行复工遭冲击后,参加罢工的工人才发现钟渊纱厂已经开工,遂于22日集结了800余工人包围了钟渊纱厂。随后,富士、宝来的工人也赶来助阵。钟渊纱厂秘密复工的阴谋也遭破产。

这次日商工厂工人大罢工影响重大。至1930年底青岛又相继有40余家工厂发生近百起工潮,参加斗争的工人3万人次,掀起了青岛工人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11.青岛的左翼文化运动

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正式成立。它与“社联”“剧联”等革命文化团体,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左翼文化组织共同团结进步力量,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左翼文化运动,成就辉煌,影响巨大,中国文学史中曾将这一时期称为“左翼十年”。左翼文化是五四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扬光大,又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先驱。

青岛的左翼文化运动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1932年春,在中共青岛市委的领导下,地下党员王弢、俞启威等组织部分进步学生秘密成立了青岛新文学研究会(即青岛“左联”)。同年10月,中共党员乔天华调来青岛,任中共青岛市委青年委员兼青岛左联党代表,与中共青岛市委宣传委员俞启威一起领导青岛左联的工作。随后,发展了王涛、周浩然、于黑丁等一批具有坚定信仰的文化战士加入青岛左联组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33年初,青岛左联组织成立了进步文学社团——汽笛文学社,公开出版了文学月刊《汽笛》,在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共青岛党组织给予极大支持,派乔天华亲自指导《汽笛》的编辑工作。与此同时,青岛左联还成立了海光文艺社,建立了荒岛书店,团结了一批有名望的作家、学者如王统照、老舍等以及臧克家、于黑丁、王亚平等许多文学新秀,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成为青岛新文学的一块绿洲。

1932年4月,中共青岛地下党组织成立了“海鸥剧社”,俞启威等人组织排练了话剧《月亮上升》和《工厂夜景》,首次出演即大获成功,观看演出的青大学生深受鼓舞。1932年秋天,“海鸥剧社”又排演了《一致》和《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等话剧,极大地激发了爱国学生的抗日救国热情。1933年春节间,俞启威、崔嵬等剧社成员,深入到崂山农村,用地方话演出了街头广场剧《饥饿线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海鸥剧社”第一次尝试到农村为农民演出,在青岛戏剧史上开创了先河。

青岛的左翼文化运动,在培育革命文化工作者,联合“一切可能的同盟军”,推进青岛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左翼作家创作的饮誉国内外的文学艺术作品,对青岛能在当时中国文坛占据一席之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青岛的一二九运动

1935年下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华北,国民党政府继续坚持不抵抗政策,民族危机空前加深。12月9日,北平爱国学生3000余人在中共北平工委的组织领导下举行示威游行,喊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反动军警进行镇压,许多学生被捕或受伤。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3万多人,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爆发。

一二九学生运动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支持和声援,中华民族抗日救亡民主运动新高潮到来。青岛和全国的形势一样,各校师生纷纷行动起来。1935年12月18日,山东大学首先响应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成立了山东大学抗日救国会,并致电慰问北平学生。救国会还组织发动广大同学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开展宣传活动,并逐步向礼贤中学、铁路中学、青岛女中等学校发展,很快成立了青岛市学生抗日救国会。

1936年1月6日,礼贤中学、文德女子中学等校部分学生齐集山大,与山大学生举行联合会议,商讨抗日救国联合行动。市政当局闻讯后,派出大批保安队前来戒备。学生联合会议推派10余名代表赴市政府请愿,要求对学生爱国行动加以保障,不要干涉。农历正月十五,山大学生借青岛三号码头举行落成典礼之机进行抗日宣传,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得到广大群众的响应。学生的正义行动,震惊了青岛当局。反动军警强行驱逐演讲的学生,并逮捕李声簧、陈延熙、王广义、廷荣懋、韩福珍等。后在山大学生和全市人民的声援下,市政当局不得不将被捕学生释放。

1月中旬,为抗议山大校方派代表到南京听取蒋介石“聆训”,抗日救国会召开大会,通过决议,开除3人会籍。此举触怒了校方。随即,抗日救国会执行委员王广义、陈延熙、李声簧、熊德邵、韩福珍及候补委员周文煜被开除学籍,并限期离校。山东大学学生得知后强烈愤慨,3月2日举行全校学生大罢课,反对学校当局镇压学生抗日救亡活动。会上,推选代表向校方进行交涉,并通过决议,致电北平、上海各大学要求声援。同学们誓言,学校如不“收回成命”,就坚持斗争到底。

山大学潮震惊了南京国民党政府。3月4日,国民政府教育部电令“以严厉手段处理山大学潮”。8日黎明,国民党青岛市军政当局派出军警500多人,将山大第四校舍团团包围,砸门破窗而入,搜捕学生代表和被开除同学,许多同学被打伤,当场拘捕学生32人,内有女生8人。接着校方贴出布告,以“结合被革学生,鼓动风潮,破坏校纪”为由,再行开除13名学生。

被捕的32名学生被押解到警察局后,向当局提出要求,允许在押同学互相见面,允许接见前来探望的同学,在遭到拒绝后,绝食3天,迫使当局答应了要求。此时,教育部特派督学孙国封专程来青协助解决山大学潮问题。孙国封多次到公安局召集在押学生讲话,要求同学们安心读书,不要胡闹,赶快复课。但校内全体师生和在押同学都表示,如校方不收回开除19位同学的“成命”,决不复课。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学校当局不得不于14日贴出布告,收回第二次开除13名学生的“成命”,并将全体在押学生保释回校,但第一次被开除的6名学生还是被驱逐出青岛。

在青岛的一二九运动中,爱国学生表现出了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奋斗到底的决心,推进了全市人民的抗日浪潮,也为全面抗战爆发后青岛党组织的恢复和建立崂山抗日游击队准备了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