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三套车”失速 商品疯牛进入尾声

近期煤炭等多个大宗商品在历史高位展开剧烈调整,市场热捧的“小甜甜”一夜之间成了“牛夫人”。投资者情绪的快速逆转背后,是投资逻辑体系的崩塌。

上半年,大宗商品在美联储放水,全球流动性宽裕,国内外主要经济体持续复苏等利多因素推动下,走出了一波需求拉动型牛市。但从三季度开始,全球通胀压力开始浮现,严重挤压中游制造业利润,导致企业生产意愿下滑,主要经济体GDP增速开始见顶回落。同时,中国坚持货币政策不大幅放水,美联储也在逐步回笼货币,按照传统的需求驱动逻辑,大宗商品应该转入下行趋势。但事实上,除了铁矿等少数品种外,下半年大宗商品整体上继续共振上涨,核心逻辑由需求扩张转为供给收缩。

供给压缩主要来自三方面。首先是能源紧缺,以动力煤为代表,国内产量释放缓慢以及进口受限,导致动力煤、焦煤焦炭持续紧缺,特别是动力煤的紧缺牵一发而动全身。今年长达10 个月的供需紧张,导致动力煤库存持续下降,煤炭的紧缺进而引发各地限电,也导致部分煤化工行业生产受限,反过来又推高了大部分行业的成本。其次是海外因素,主要是天然气的紧缺,并带动原油紧缺,海外能源的紧缺也导致海外电力不足,推动电价上升,导致部分商品特别是有色金属价格出现大幅上升。第三是碳中和政策背景下,地方政府普遍采取能耗双控的措施对高能耗急刹车,进一步加大了市场对于大宗商品上涨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供给压缩的三套车在四季度将边际走弱。

减排政策方面,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 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近期发改委等多部门发文,强调确保动力煤供应,随着煤矿核增产能释放、建设煤矿逐步投产、临时停产煤矿复产,10月以来煤炭产量持续保持增长态势。11月1日至5日,煤炭日均调度产量达1166万吨,较9月底增加超过120万吨,最高日产量1193万吨,创近年来新高。同时,发电供热企业煤源全面落实,中长期合同签订率基本实现全覆盖。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先后两次组织发电供热企业补签四季度煤炭中长期合同,协调产煤大省晋陕蒙新落实煤源1.5亿吨,实现发电供热企业煤炭中长期合同全覆盖。截至11月6日,各省区市发电供热企业煤炭中长期合同覆盖率均已超过90%,其中24个省区市达100%。煤炭紧缺的情绪得到了明显缓解。

整体看,相关政策的积极调整,有效缓解了大宗商品的供给压力,同时降低了未来供应短缺的预期。同时,地产等下游行业需求仍未出现明显反转,房住不炒的主基调决定了地产行业信用收缩,需求端也不支持大宗商品的大幅炒作。

更需要注意的是,当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而全球逐步进入物价上行周期,一旦出现滞涨,将极大损害企业盈利能力。从这个角度看,继续大肆炒作大宗商品,将面临很大的政策风险。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传媒记者 李冬明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