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首页>文章详情

职业教育的春天在哪里?

近日,知名教培机构猿辅导投资服饰公司,走上了“猿服道”,转型卖羽绒服,强烈反差引发热议。

“双减”之下,教培机构转型是必不可免,政策对此已有引导。“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的重点要求。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兼具经济和教育双重属性,可以与资本密切合作,例如企业对产业人才的需求有着天然敏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需要社会资本的参与。

培训机构的冬天是真的来了,职业教育的春天真的不会远吗?

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第一句话就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现在已经写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但实际上,“学习不好上技校”等固有观念一直深入人心,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又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是制造大国,在工业4.0时代,中国要迈向制造强国,离不开一支庞大的技术工人劳动者队伍,尤其是产业升级,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的需求数量逐年提高。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6月30日,人社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在“十四五”期间组织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以培养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先导,带动技能人才发展。

中国缺乏“大国工匠”类型的技术人才,有数据统计,中国高级技工缺口高达千万。实际上,很多创新都出现在工厂里,在流水线上,而不全在实验室。与德国等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技术工人的教育、待遇、工作环境还有着很大差距。培养能够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中国适应国际竞争形势的需要。

民国时期,吴稚晖在《青年与工具》描绘了一幅英国见闻,是他的理想世界:在一所700人的学校,300人的家中有小型工场,学校有大型工场。一战期间,学生既上课,又可以代为制造军用零件及子弹。即便如此,英国人仍然感慨工具教育远逊德国人。最后,吴稚晖发出了“吾不望青年为伟人,仅望青年为普通人,当求刨床,求钻台,求锯座”的呼声。

吴稚晖希望青年做一个“普通”的人,不要成为“不肯劳力、空谈德行”的“知识分子”虽有其时代背景。其观念恰如现在,与其培养失业的大学生,不如培养脚踏实地的技术工人。

教育资源错配,导致人力资源浪费。

今年,全国各地有大批专科、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大学”。还有更多的正走在“升本”的路上。

并非职业教育如此,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破百万,招生名额明显向专硕倾斜,与科研导向的学硕不同,专硕有着明显的职业导向。

为应对职业教育发展,有些地方早有布局。

以青岛为例,青岛为建设“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专门攻坚职业教育高地,培养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应用型人才。

莱茵科斯特智能科技(青岛)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成满认为,人才的梯队建设很难,“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或者设备可以很容易买到或者建起来,但对能够掌握和操作这些技术的人的需求更难搞。”

莱茵科斯特是一家与德国合作,引入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模式的公司,落地青岛,专门培养工业互联网人才。

职业教育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而城市发展也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舞台,形成良性互动。

今年7月,17岁女孩古慧晶在广东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拿下汽修专业一等奖走红全国,有评论认为她是职业教育的美好范本。

如何在职业教育里培养更多的“古慧晶”,来打破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成就“唯学历”之外的另外一种可能?职业教育依然前路漫漫。

但是,不论走哪条路,教育永远有出路。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初志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